中華茶道的介紹

  中華茶道通過茶道修身養性、品味人生、參禪悟道,便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陶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華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貫徹在飲茶和茶藝中的一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出現了“茶道”一詞,但其內涵並無明確界定,通常是指煮茶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悟之道。後來,有人還說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之間有著本質上的聯絡,認為從根本而言,茶道的潛在意思,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內涵。此外,茶道也是養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養之道。

  從以上茶道的內涵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們幾乎在每頁中都可以嗅到茶香。茶滋潤了中國人幾千年,並且走出了國門,遍及世界各地,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是茶的故鄉,從遠古走來,我們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古語說:“文化是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喝茶乃雅事,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專利。盛唐時流行文士茶道,也就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人們如此愛茶,因為喝茶有益,喝茶有禮,喝茶有道。同樣有意思的是:飲茶在我國亦是最俗之事。喝茶的好處很多,茶能解渴提神,是最佳解渴飲料,其止渴生津功能是目前任何飲料無法相比的;茶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的營養成分,是最佳的健康飲料;茶能防治多種疾病。此外,茶還能陶冶情操,使人身心更健康。因此,飲茶是最佳的養生之道,勸君少喝酒莫貪杯,最好是“以茶代酒”。

  茶文化植根於華夏文化,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世界上50多個產茶國的茶種,飲茶風尚都來自中國。中國在茶文化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這種植物,最先飲用了茶。因此,在歐美,人們都認為“茶”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是人類的救世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總的來說,茶不但推進了我國文明的程序,而且極大地豐富了世界的物質文化生活。

  中華茶道的文摘

  元代基本沿襲宋代後期生產格局,以製造散茶和末茶為主。宋代散茶、末茶,尚未形成單獨完整的工藝,實為團茶製作工藝的變向發展。

  元代,出現了類似近代蒸青的生產工藝。元代王禎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葉茶工序有具體的記載。即將採下的鮮葉,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筐箔上攤晾,爾後趁溼用手揉捻,最後人焙烘乾。可以說,我國蒸青綠茶的製作工藝在元代已基本定型。

  散茶,彌補了團餅茶的一個致命的弱點。團餅茶製作過程中在蒸青後要用冷水沖洗使之冷卻,以保持綠色不變,但這樣便要兩次壓榨水分,必然會榨去茶汁,奪去了茶的真味,降低了茶的質量。散茶的製作則省卻了這個環節,彌補丁這一弱點。

  從改蒸青團茶為蒸青散茶,保持茶葉原有的香味,再改蒸青散茶為炒青散茶,利用鍋炒的乾熱,發揮茶葉的馥郁美味,到今天我們習見的綠茶,這樣一箇中國古代製茶工藝的重大改進和生產趨勢的轉變整整經歷了宋、元、明三代。約達三四百年的漫長曆程。

  ***五***明代炒青散葉茶

  明代製茶技術有較大發展,以散茶、末茶為主,惟貢茶因沿襲宋制,飲茶保持烹煮習慣,團餅茶仍佔相當比例。明洪武初,詔罷造龍團貢茶,團餅茶除易邊馬外,不再生產。時散茶獨盛,製茶時殺青由蒸改為炒。作為唐宋時期佔主導性的“蒸青”製茶法至明代已為“炒青”製茶法取代,並逐漸成為佔主導性的製茶技術。明代張源《茶錄》、明代陳師《茶考》、明代屠隆《茶說》、明代聞龍《茶箋》等專著中均有記載。

  怎樣才能使茶保持“色澤如翡翠”,明代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生產經驗。由於社會對於炒青散茶的名茶需求日益高漲,這就要求“炒青”茶除製作技術提高之外,其茶葉原料也必須“鮮嫩”。關於“採茶”,明人羅廩《茶解》說,採茶“須晴晝採,當時焙”,意思是採茶必須在晴朗的白天進行,而且要及時加工,否則“色香味俱減”。對於採摘的茶葉,因易萎凋,故而要放在竹筒器中,而不能置於瓷器和漆器中,更“不宜見風日”。及至炒時,對“新採”之茶,要“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至於名茶如松蘿茶,其製法則更為考究。如在“採茶”時,除採摘茶芽外,還必須對茶芽進行挑揀,“取葉腴津濃者,除筋摘片,斷蒂去尖”,然後才可以炒制。

  中華茶道的後記

  如果說清代的“普洱茶熱”是因為皇室的追捧,20世紀50年代初和1995年前後在香港和臺灣等地興起的”普洱茶熱”還只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那麼。在世紀之交。從珠三角撲面而來的普洱茶熱潮則是一次以普洱茶原產地雲南為中心的全民性熱潮。普洱茶已經不僅僅是皇室的專享,也不僅僅是專家、茶客品飲的“珍品”。從90年代末期開始,普洱茶開始慢慢褪下神祕的夕卜衣,走向市場,走向更多的普洱茶消費者和愛好者,並且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到“普洱茶熱”的大潮之中。

  在思茅和普洱,街頭隨處可見普洱茶專賣店。毫不誇張地說。全市最少有三四百家專賣店,幾乎每週都有新的茶樓開業。在六大古茶山一帶。來自全雲南省和全國各地的普洱茶生產商、經銷商絡繹不絕:在易武、倚邦等茶馬古道,一批批研究普洱茶的專家、學者來而往返.重尋普洱茶穿梭了千年的陳香。

  圍繞著西雙版納大黑山中的“千年古茶王”、思茅千家寨的野生茶樹王、臨滄的瀾滄江邊古茶園,一次次關於普洱茶歷史、產地等問題的爭論和研討會相繼召開,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各種關於普洱茶的圖書成規模的大量出版。走進全國各大書店。普洱茶的書琳琅滿目,有的甚至闢出專櫃來。從編著者的身份來看。有作家、茶友、教授、茶商、專家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於普洱茶的著述日漸增多,與此相應的普洱茶文化也日漸興盛起來。

  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茶葉批發市場不斷崛起,還出現了“普洱銀行”這樣的新鮮事物:首都北京。有赫赫有名的茶葉一條街;北京宣武區和思茅市還簽署了加強兩地茶產業發展備忘錄.攜手打造“北京馬連道普洱茶都”。雲南的普洱茶源源不斷地流向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