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笛子發聲因素有哪些

  要解決笛子的音準問題,首先要了解竹笛的發聲原理,從中找到影響竹笛音準的幾個因素。那麼吹奏笛子要怎麼發聲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笛子發聲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笛子發聲技巧:瞭解笛子發聲原理

  笛子的笛身一般為竹製,用浙江餘杭一帶的白竹,江西、安徽一帶的紫竹做的笛子音色為上品。白竹做的笛子發音清晰、明快;紫竹做的笛子發音柔和、圓潤。但並非所有的白竹或紫竹都能做出好的笛子,選料的好壞也直接關係到竹笛的音準。笛子屬於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笛膜***演奏時貼於膜孔處的一個小薄片***一般用嫩蘆葦杆中的內膜製成。它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表現力十分豐富,可演奏出連音斷音、顫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無論演奏舒緩、平和的旋律,還是演奏急促、跳躍的旋律,其獨到之處都可從中領略。此外,笛子還擅長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把聽眾帶入鳥語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笛子的發聲是靠吹奏者撥出的氣流與吹孔的邊稜相碰撞而發出聲音的。具體的說就是演奏者通過風門將氣流撥出,撥出的氣流撞擊吹孔前沿壁被邊稜分成向內、向外二股氣流。氣流50%進入笛內,另外50%在笛外,這樣笛子就會發出"基音"。演奏者撥出氣流的粗細、快慢,以及氣流與笛子吹孔的角度,直接影響笛腔內空氣柱長短粗細的變化,也就是說直接影響竹笛發音的音度變化。由此可見,調整氣流的速度以及氣流的角度,是糾正竹笛音準誤差的主要手段。根據這一物理現象,我們從氣息的流向、流速、寬度等方面,做出準確要求,就能解決竹笛的音準問題。掌握了竹笛的發聲原理,就找到了竹笛音準變化的根本原因。

  笛子發聲技巧:影響發聲的因素

  笛子的發聲最主要的要素之中的兩個,就是氣流被吹孔外側切割產生邊稜音,以及邊稜音與空氣柱的藕合! 在竹笛上這個耦合過程就決定了笛子的靈敏度。邊稜音越純淨,在耦合過程中能量損失越小,耦合過程中空氣柱能量達到峰值越快,笛子的靈敏度就越好。

  邊稜音如何達到能量損失最小,也就是說如何才能有效的與空氣柱耦合,使空氣柱能量達到峰值越快?答案是:①邊稜音發生在空氣柱的切點上;②空氣柱是正圓形;③吹孔內氣流回旋規側。

  第一個條件在竹笛上要滿足起來很難。原因在於:笛子竹管的厚度導致邊稜音無法發生在管腔空氣柱的切點,要做到只能①將竹管吹孔處外層去掉,只剩薄薄的一層。②將內斜角度恰好通過內腔圓的切線。可是第二個方式卻產生了另外兩個個問題:邊稜音與空氣柱切點距離增大,導致其能量衰減;影響吹孔處內腔的空氣柱剖面形狀。如果再加上吹孔內側角度的影響,最終導致再吹孔處空氣柱與管腔內差別增大,導致第二個條件無法很好的滿足,進而影響到第三個條件。

  這樣的綜合結果就是:最終只能通過調整吹孔外側的內斜角度來達到較高的靈敏度。角度過大***越接近內腔的切點***,邊稜音能量損失越大,到達切點的時間越長,靈敏度下降,但是由於其切割了最大有效空氣柱的切點,所以音量增大且顯得爆,使高音笛音不純;角度過小,雖然邊稜音衰減少了,可是由於入射氣流切割的空氣柱有效面積變小,耦合後的能量得不到充分的放大,對於低音笛就顯得不飽滿。

  一個典型的大家容易理解的比喻就是腳踏水車。邊稜音就是你的腳,吹口內腔空氣柱就是水車的轉盤。腳的力量越是順著轉盤的切線,轉盤越圓,著力點離圓心越遠,腳的著力點離切點越近,就越省勁,轉盤的轉動也越靈敏!

  所以有一個誤解可以澄清了:竹材的厚度是真正制約笛子發音靈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竹子不是越厚越好。理論上講,如果竹材的強度足夠大的話,象長笛的厚度就足夠了!但是往往竹材薄了其竹齡又不夠,密度小。竹材老了密度雖然大了,卻太厚。所以最佳選擇就是厚度適中的老竹材。

  最後有必要說的是,對於不同的管腔大小和竹材厚度,其吹孔的角度是可以計算的。雖然不一定能夠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可是對於如何調整才能達到較好的靈敏度是有幫助的。

  所以相對來講從材質上的選擇並非越厚越好,而金屬材質的可控性和主動設計性,即使比竹笛薄,也不會影響到其使用性,甚至更超越於竹製笛令綜合資料達到音質的最大體現***當然,這和製作工藝技巧及經驗包括演奏者本人的技巧等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