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髖關節骨關節炎是髖關節發生一定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等造成的骨關節炎症。那麼,一旦患上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後該得到怎樣一系列治療呢?下面就不妨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髖關節骨關節炎症狀

  臨床表現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太靈活。體格檢查顯示關節腫脹、有液、肌肉萎縮;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時有吱嘎聲,並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和肌痙攣。有些老年人同時伴有遠側指間關節增粗。髖關節炎表現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具體有髖關節疼痛、腫脹、內部積水、軟骨磨損、骨刺增生、關節變形、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不能行走甚至臥床不起。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髖關節骨關節炎的西醫治療方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結締組織的老化,自然的病程演變一般不能逆轉,但通過治療,可解除症狀,改進活動範圍,增強關節穩定,延緩程序。治療方法有:

  1、全身療法對患病關節妥加保護,勿再損傷或過度活動。嚴重時應休息,身體肥胖者應減輕體重。熱敷和按摩可緩解疼痛。

  2、藥物療法活血化瘀的中草藥可使症狀緩解,病程減慢。若有侷限性壓痛,可行短期的封閉治療。

  3、體育療法適當的關節活動可增強肌力,改善關節的穩定性,但應適可而止,不能造成疲勞,防止關節承受不恰當的應力或暴力。

  4、手術療法如果病人有持續性疼痛或進行性畸形,可考慮手術療法。

  對於年齡較輕、保守治療無效,關節軟骨磨損退變尚不嚴重的患者,早期行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是行之有效的選擇。鏡下可清楚觀察關節內的病變;清除引起免疫反應及機械摩擦的物質,減輕關節腔內的壓力;修復軟骨壞死區;並通過刨削滑膜、磨削影響關節活動的骨性阻擋,解除關節內絞鎖因素和功能紊亂,阻斷炎症過程的惡性迴圈。其優點為創傷小,患者易耐受,術後2~3天可下地活動,可達到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延緩病情發展等目的。

  髖關節鏡技術最常見的適應症是不明原因的髖關節疼痛、髖關節骨頭節炎、盂脣病變、髖關節遊離體。此外,髖關節鏡檢查對診斷滑膜軟骨瘤病、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等滑膜病變也極有價值。髖關節鏡的適應症仍在不斷擴大,並有由診斷向治療方向拓展的顯著趨勢。

  對年輕較輕***20~40歲***的髖臼發育不良患者,還可考慮髖關節周圍截骨術。髖臼旋轉載骨術、髖臼周圍截骨術,可更直接地糾正解剖異常,增加髖臼覆蓋,緩解症狀並延緩骨關節炎症程,推遲人工關節置換術。

  目前對50歲以上的髖關節骨關節炎症人,有明顯疼痛和運動障礙者,特別是因損傷、畸形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繼發性骨關節炎症人,傾向於作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置換具有解除關節疼痛、保持關節活動度、保持關節穩定性和不影響或修復肢體長度的綜合優點,且病人可早期起床。

  髖關節骨關節炎的護理方法

  1、有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平時飲用牛奶***少量多次***,多晒太陽,必要時補充鈣劑。應調整勞動強度或更換導致症狀加重的工種,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如劇烈運動。

  2、避免過度負荷:避免受累關節的過度負荷,肥胖者應減輕體重。膝和髖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跪位和蹲位。


猜你感興趣:

1.髖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2.股骨頭壞死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

3.骨性關節炎吃什麼藥

4.骨關節炎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