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測器的相關知識選相機知識

  本篇我們將集中解答關於影象感測器的4個疑問,下面是網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用感測器的相關知識選相機的內容,希望對你在攝影探索道路上有幫助。

  問題1:畫幅大小有什麼講究?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畫幅”——對於數碼相機而言,“畫幅”其實就是機身所用影象感測器有效感光面積的尺寸。行業內以傳統35mm規格單張膠片尺寸[約36mm×24mm]為標準,稱之為“全畫幅[全幅]”,影象感測器大致等於該尺寸的即為“全畫幅[全幅]感測器”。大於全畫幅的習慣上稱之為“中畫幅”、“大畫幅”,多為專業領域所用;民用級可換鏡頭數碼相機使用的感測器大多小於或等於全畫幅,目前除了全幅之外還有:1/2.3英寸、1英寸[尼康稱為CX畫幅]、4/3畫幅、APS-C畫幅[尼康稱為DX畫幅]等規格,它們的具體尺寸比例如下圖:

  畫幅的差異會讓相機在同一焦距下呈現出不一樣的視野範圍,為有一個便於比較的統一規格,業內以全畫幅為基準,為非全畫幅相機標註“等效焦距”;其計算公式為:等效焦距=物理焦距×等效裁切係數[各畫幅規格所對應的係數已標註在上圖中]。其實,同樣可以利用該係數來折算等效虛化能力,以說明畫幅對於虛化效果的影響。譬如一支尼康1卡口鏡頭:1 Nikkor 32mm f/1.2,其物理焦距和最大光圈為32mm、f/1.2,由於該系統的折算係數為2.7,這就意味著該鏡頭使用最大光圈時可獲得大致相當於全畫幅下8***mm[32x2.7]焦距、f/3.24[1.2x2.7]光圈的視野範圍和虛化效果。

  畫幅大小與成像畫質也有一定關係。傳統的觀點認為,成像面積大的優勢能夠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在感測器上容納相對更多的畫素點,用以增強影象的輸出解析度;二是可以通過限制畫素總量讓單個畫素點佔據較大的面積[畫素點之間保持較大間距],減少彼此之間的干擾,進而獲得相對更好的畫質。而新的觀點認為,在感測器上安排相對更密集的畫素點雖然會導致高感光度下的噪點增多,但噪點也會隨著解析度的增高而變得更細小,加之相關技術的進步,某種程度上超高畫素引發的噪點並不會影響影象的整體視覺效果,只是對鏡頭的解析度要求更高了。

  綜合起來看,如果追求畫質,選擇較大的畫幅應該是相對保險的方案;但很明顯,感光面積大僅僅意味著“先天條件”好,實際效果如何還要看廠家的技術水平;數字成像發展到今日,“後天設計”能力的高低對最終畫質的影響非常明顯。某些情況下,畫幅的優勢的確會帶來更好的細節表現力和高感純淨度;但某些對比中,也出現過“小底”比“大底”成像更出色的反例,“底大一圈壓死人”的觀點顯然是不全面的。

  問題2:究竟該選擇多大畫幅的可換鏡頭數碼相機?

  在瞭解了上述這些常識之後,在面對不同規格的畫幅時,我們又該如何進行選擇呢?這要與您中意的產品型別結合起來考慮——如果決定購買新一代的數碼單反或單電,那麼目前只能在全畫幅或APS-C畫幅中二選一;如果您決定購買微單[包括類旁軸],則與全幅暫時無緣,可在1英寸、4/3畫幅、APS-C畫幅等規格中進行取捨。

  全畫幅看上去很誘人:一方面,無論是走高畫素高解析度路線還是走高感光度路線,全幅感測器感光面積的先天優勢都能得以體現;另一方面,全幅機作為各大品牌的高階形象代表,廠家為其搭載的感測器應該能夠代表當時的較高水平。但目前的全畫幅可換鏡頭相機也有其自身無法迴避的兩大問題:首先機身普遍比較笨重[徠卡M系列除外],再加上鏡頭的份量,對使用者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體力負擔;其次是價格相對昂貴,即便是入門級的機身也都要上萬元,雖然相比以往已親民不少,但此價格門檻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還是有些偏高。如果您希望“一步到位”,又不介意上述兩點,那麼直接上全幅倒也不失為一個簡單有效的選購方案;不過我們還是要善意地提醒一下——攝影歸根結底是一門光影的藝術,很多時候光線條件、引數調整比器材檔次更重要,如果您認為擁有全畫幅就等於一定出好片,結果可能會令您感到失望。對於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在新一代採用4/3畫幅、APS-C畫幅感測器的產品中,有不少型號能夠獲得便攜性和畫質的良好平衡,擁有更好的價效比。

  在聊鏡身一體機選購時我們就曾說過——“小底機”相比“大底機”在前景/背景虛化效果方面的劣勢是客觀存在的,可換鏡頭相機同樣如此。所以如果使用者特別看重虛化能力,門類表中的第16類[使用1/2.3英寸感測器的賓得Q系列]和17類產品[使用1英寸感測器的尼康1系列]顯然不是合適的選購物件;雖然尼康新近推出的“1 Nikkor 32mm f/1.2”人像鏡略微緩解了1系統虛化能力不足的尷尬,但僅僅這一顆超大光圈鏡頭的出現,還不足以改變整體格局。全畫幅機型在這方面的優勢同樣明顯,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使用4/3畫幅或APS-C畫幅感測器的產品[第18-23類],在適當焦段配合大光圈鏡頭時呈現出的虛化效果,也能夠達到突出拍攝主體、增強畫面層次感的目的。只是需要注意,部分品牌、體系尚缺乏高性價比的大光圈鏡頭,在選型時應加以考量和比對。

  前面我們談到了畫幅與焦距的關係、談到了等效裁切係數,所謂半幅相機“虧廣角、賺長焦”之說也是由此而來的。其實這種講法是指在APS-C畫幅單反、單電機型上安裝全幅鏡頭後,視野範圍發生的變化;譬如一支尼康24-70mm的標準變焦鏡頭在APS-C機型上呈現的視野等效全畫幅下的36-105mm。但其實大家不必為“虧廣角”而顧慮,因為各家品牌都會為自己的非全畫幅體系開發專用的超廣角鏡頭,譬如索尼的E 10-18mm、松下的7-14mm就屬於此類產品,它們的等效焦距分別相當於全畫幅下的15-27mm和14-28mm,都擁有不輸於全幅超廣鏡頭的視覺衝擊力。

  我們通過下面這張表格彙總了各品牌、體系小幅交換式超廣角鏡頭[廣角端等效焦距在20mm以下,不含魚眼鏡頭]的型號;可以看到,目前除了佳能的EOS M、富士X系列和賓得Q之外,其他體系均可提供至少等效18mm左右的超廣角視野;不過賓得Q系統有一支等效17.5mm的魚眼鏡頭,而富士X系列計劃中已有一支10-24mm的超廣角變焦鏡頭。

  小結:

  1、對於非全畫幅相機而言,等效焦距=物理焦距×等效裁切係數;等效虛化係數=物理光圈係數×等效裁切係數;

  2、感光面積的優勢可以帶來更好的成像品質,但畫幅並不是唯一的決定性指標;如果設計給力,配合影象處理器的作用,“小底”也可能比“大底”更出色;

  3、全畫幅感測器在畫質上擁有一定優勢,但目前大部分全幅可換鏡頭數碼相機體積較大、價格較高;

  4、如果對虛化效果有較高要求,不宜選擇過小的畫幅;4/3畫幅或APS-C畫幅感測器安裝適當焦距大光圈鏡頭時的虛化能力可以滿足基本需求;

  5、大部分品牌、體系的可換鏡頭數碼相機鏡頭群中都有可選的超廣角鏡頭,所以消費者不必為小畫幅“虧廣角”而擔心,但到目前為止,佳能EOS M、富士X系列和賓得Q系列例外;

  6、要明確不同品牌、體系機身的等效裁切係數,同時從自己的實際拍攝需求出發,根據鏡頭群的具體情況,選擇符合自身要求的產品型號。

  問題3:取消低通濾鏡能帶來什麼好處?

  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取消了取消低通濾鏡的可換鏡頭數碼相機,相比搭載低通濾鏡的機型,其優缺點何在呢?優點很明顯——成像銳度可以明顯增強,細節表現力更好;而缺點也很明顯——容易產生不規則的摩爾紋[如下圖所示]。

  實拍時的摩爾紋問題

  由於摩爾紋只在特定拍攝題材和拍攝角度下才會偶爾現身,使用者也可以通過主動調整來避免它的出現或減輕其“症狀”,所以對於數碼相機而言,低通濾鏡的存在基本上是“弊大於利”。而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和感測器畫素的提升,摩爾紋問題顯然已不那麼重要,部分多層濾色感測器甚至已能杜絕摩爾紋現象的發生;由於消費者對於畫質訴求的提升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取消低通濾鏡在部分品牌中已成為一股潮流,甚至波及部分型號的鏡身一體機。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一設計思路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畢竟尚未完全普及,目前暫無必要將這一指標作為選購產品的首要依據;當然,在其他效能指標接近、功能及價位也相近的情況下,取消低通濾鏡的機型更值得購買。

  問題四:DxOMark的影象感測器評分靠譜嗎?

  作為消費者,當然希望能夠了解不同相機在畫質表現上的水平高低,而法國影象處理軟體商DxO公司釋出的DxOMark榜單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比較的途徑。DxO拋開不同感測器在解析度指標上的差異,從色深、動態範圍和低照度ISO三個方面對數碼相機的畫質水平進行測試,形成可互相對比的量化資料,綜合後再為每一款產品打出一個總評分。隨著這份榜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今幾乎每一部重量級新款數碼相機的DxOMark評分都會引發廣大愛好者的熱議,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爭論,譬如佳能的產品在DxOMark的評價體系中得分普遍偏低,就讓不少人對DxO的公正性提出質疑。那麼DxOMark的評分和排行究竟靠譜嗎?

  DXO排行榜

  有一點很重要——DxOMark的測試是基於RAW格式而非JPG格式。這就意味著測試所用的影象資料並不經過相機的數字影象處理器,沒有經過後期降噪、資料壓縮等處理,所以它更多反映出的是相機所用影象感測器的成像水平。如果選擇JPG輸出,最終的影象品質還與降噪、壓縮演算法有關,畫面的銳度、色調等也會發生變化,這些因素則不納入DxOMark的考量範疇,可見其測試結果帶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入門級消費者沒有必要將DxOMark的評分結果視為絕對的選購依據,畢竟大多數使用者都選擇JPG直出模式而非RAW格式,且機內的數字影象處理過程對照片最終輸出效果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高感光度降噪方面尤其明顯。當然,感測器素質對於成像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DxOMark的量化測試結果可以作為一項參考,但還應“眼見為實”——通過JPG直出格式的實拍樣片來評判一款相機的成像品質、色彩表現等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相比之下,國外另一家著名影像評測網站DPReview的器材測評涉及面更全,其產品評分參考價值更高一些。

  以上是網路小編給大家帶來用感測器的相關知識選相機的全部內容,覺得有用處就趕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