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錯誤的烹飪方式和技巧

  健康的飲食是預防高血壓、保護心血管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很多錯誤的烹飪方式會白白浪費掉很多有用的護心元素。那麼對於常見的錯誤烹飪方式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錯誤的烹飪方式,希望能幫到你。

  錯誤的烹飪方式

  淘大米一遍就夠了

  有人唯恐買來的大米不乾淨,因此煮飯前洗了一遍又一遍,殊不知大米中寶貴的維生素B1白白被水沖走。維生素B1是維持心臟、神經及消化系統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由於B族維生素是水溶性的,分佈在米的表面部位,每次搓淘後的損失可高達20%.因此,建議煮飯前把米輕輕淘洗一遍即可,切忌反覆搓洗。淘米前也不要把米在水中浸泡過久,防止米粒表層可溶性營養大量流失。

  少用爆炒,保留葉酸

  很多研究已經證實,葉酸能夠預防高血壓、降低腦卒中風險。葉酸是B族維生素家族的一員,在綠葉蔬菜裡含量豐富,但可惜的是,炒菜時的高溫加熱會將其破壞。所以,建議炒菜時選擇“低溫快炒”,得以留住更多的葉酸。尤其是下列青菜:菠菜、萵苣、油菜、香菜、白菜、西紅柿、胡蘿蔔、花椰菜等。需要注意的是,葉酸是水溶性的,為了避免流失,蔬菜應該先浸泡、洗滌,然後再進行刀切加工。

  飯菜煮太爛,維生素B12丟失

  維生素B12與葉酸一同維持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水平。而作為氨基酸代謝產物的同型半胱氨酸,若含量正常則可保持迴圈系統的健康。很多老人牙口不好,習慣把飯菜煮得很爛,這樣會丟失很多營養物質,尤其是維生素B12.人體每天所需的維生素B12大約在2-5微克,日常膳食均衡就能滿足,但維生素B12在加熱到100攝氏度30分鐘或120攝氏度15分鐘後,會被分解。

  粗糧不要過分細做

  粗糧不但富含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優質蛋白質,相對大米、白麵而言,膳食纖維也更高,食用後容易產生飽腹感,能有效控制體內膽固醇水平,對保護心臟有很大益處。但粗糧吃起來不像“細糧”那樣順口,因此很多人通過粗糧細做的方法,改善口感,但同時也降低了膳食纖維的攝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健康人常規飲食中應該含有30-50克纖維。成人最好每天吃50-100克的粗糧,品種可以多一些。

  大閘蟹的烹飪做法

  一.螃蟹冬粉煲

  材料:大沙公蟹1只、冬粉1把、白蘿蔔20克、紅蘿蔔20克、蔥1根、姜1塊。

  調味料:

  ①鹽1/2小匙,酒1大匙,白胡椒粉少許

  ②鹽1小匙,糖,酒個1大匙,沙茶醬2大匙

  做法:

  1.蟹洗淨去內臟將蔥、姜拍碎和①料一起放入花蟹中醃漬;

  2.將醃漬好的蟹沾少許太白粉,入油鍋油炸,取出備用。

  3.起油鍋爆香薑片,蔥段,再加入②料,白、紅蘿蔔片及2杯水和螃蟹同燒入味,到入沙鍋中,放入冬粉續滾,待冬粉煮開即可。

  二.香辣炒蟹

  原料:活肉蟹、幹辣椒節、花椒、薑片、蒜片、蔥節、精鹽、胡椒粉、料酒、幹細澱粉、海鮮醬、水澱汾、雞精、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精煉油、鮮湯。

  做法:

  1.活肉蟹去殼與須洗淨後,將蟹斬成八塊,加入適量精鹽,料酒拌勻。

  2.鍋置旺火上,至五成油溫,然後將蟹塊斬口處粘裹上幹細澱粉,入油鍋內浸炸至熟。

  3.鍋內另加油,燒至四成油溫,按順序投入原料燒約2分鐘後,用水澱粉收薄芡,最後加入香油、花椒油、辣椒油、胡椒粉翻勻即可裝盤。

  三.蔥油蟹

  材料:活肉蟹、薑片、蔥段、鹽、糖、醬油、生抽、味精。

  做法:

  1.螃蟹洗淨,加入薑片和蔥段上鍋蒸熟。

  2.蟹蒸熟後去尖頭部分,然後切好擺盤,在蒸出來的湯汁中加入鹽、糖、味精和生抽,攪拌勻後淋入盤中,然後在蟹上擺入姜蒜末,再灑上碎蔥段。

  3.鍋中入油,開大火,等鍋冒煙後直接淋在蔥段上即可。

  四.祕籍蟹

  材料:蟹一隻、蒜頭四兩,辣椒、槐鹽。

  做法:

  1.先把蟹處理乾淨,切成4~6塊。

  2.起油鍋,將蟹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

  3.把蒜餌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

  4.把辣椒炒一下,再將蟹及蒜餌入鍋,放入槐鹽拌勻即可。

  五.豉汁蟹

  材料:蟹一隻、豆豉半兩至一兩、紅辣椒2兩、蒜餌2兩、奶油2錢、蠔油、糖、雞精粉適量。

  做法:

  1.把蟹處理乾淨,切成六塊。

  2.起油鍋將蟹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

  3.把紅辣椒切片,加入奶油、豆豉爆香,加入十兩高湯及調味料煮2分鐘勾芡即可。

  六.起司焗蟹

  材料:蟹一隻、洋蔥2兩、奶油1茶匙、高湯10兩、起司1兩至1兩半。

  做法:

  1.先把蟹處理乾淨切成六塊。

  2.起油鍋,將蟹過油後撈起備用。

  3.洋蔥切粒放入奶油和洋蔥一起爆香,放入高湯。

  4.將蟹放入3中,再加入起司煮2分鐘勾芡調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