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刑訊逼供的成因及對策
刑訊逼供或刑求,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含紀檢、監察等***為了逼取口供,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的行為。這些可以是肉體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下面由小編為你介紹刑訊逼供的相關法律知識。
一、刑訊逼供的概念
刑訊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他以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肉體或者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者痛苦為特點,而獲得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背意願進行供述的結果。所謂肉刑,是指採用捆綁、吊打、電擊等各種酷刑以及非法使用各種刑具或器械,直接對受害人進行的肉體摧殘;所謂變相肉刑,是指採用上述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對受害人進行身體上或者精神上的折磨,比如:長時間凍餓、罰跪、罰站、日晒、強光照射、不給休息疲勞審訊等等。
二、刑訊逼供的成因
特定的制度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並且往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刑訊逼供現象也不例外,現對其成因簡要分析如下:
***一***封建法制思想的影響。歷史上,我國是一個長期的封建制國家,封建制度統治長達二千多年,為了維護皇權,控制民眾,統治者教育百姓厭訟、恥訟,一旦被官府抓去,必定是自己有罪,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必須如實交代,不論是衙門老爺還是普通百姓,都認為刑訊逼供具有相當的合法性,不論是刑罰嚴酷的法家思想統治的秦代,還是溫文儒雅的儒家思想主導的漢代,都認為人犯是十惡不赦的,是罪有應得,一旦進入衙門,必定“有罪推定”。也正因為如此,這些人都是該打的,不打是不會老實交代的,漢文帝肉刑改革,充其量只是打的輕了而已,便已經被津津樂道,贊為明君。
在這種“重刑罰輕教化”的封建思想觀念指導下,中國才一直在走“重人治輕法治”的落後道路上。儘管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法律明文禁止刑訊逼供,但它卻還是大行其道,屢禁不止,長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
***二***重口供輕實物證據。口供長期以來被稱為證據之王,在各個朝代中,如果沒有被告的供認,即使有其他證據,也不能定案,現行刑訴法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雖已失去王者之尊的地位,但它仍然屬於八種法定證據形式之一,依然具有法定的證明效力。
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往往在潛意識裡先入為主地將犯罪嫌疑人視為確定意義上的犯罪分子,往往把獲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任務,通過嚴刑拷打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然後再通過口供來獲得其他證據,通過其他證據來印證口供,形成一個典型的“由供到證”的偵查模式,這種偵查模式具有極大的風險性,證據基礎很不紮實,一旦翻供,就形成了刑事錯案冤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三***權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刑事訴訟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戰爭的雙方是強大的國家機器和弱小的犯罪嫌疑人,平等對抗根本無從談起,在這種制度下,個別司法工作人員容易產生特權心理,使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加難以受到人權保護,這種地位不平等的控辯雙方,更容易造成控方肆意踐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導致刑訊逼供現象時有發生。
***四***社會輿論的冷漠和受害人權利觀念的缺失。由於深受封建思想的遺毒,就社會公眾來說,某人一旦被確定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便已被貼上了罪犯的標籤,因為仇視和恐懼犯罪,社會大眾便已在心理築起了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間隔絕的籬笆。所以,我國刑訊逼供現象的一個尷尬境地就是刑訊逼供的受害人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而施暴者卻認為自己是在為公為民,不是犯罪,行為人得不到應有的譴責,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遭到極大傷害。
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面對強大的司法機關,面對專政工具,他們只有畏懼以及悲觀情緒,進而導致他們對司法工作人員進行刑訊逼供的行為產生逆來順受的觀念,不重視自己的權利,不懂得通過法律手段去抗議,去保護自己。
***五***對刑訊逼供行為處罰不力。刑訊逼供行為一般發生在一個封閉空間,基本無法受到監督,即使致人受傷傷口也會很快癒合,受害人難以提供證據,所以施暴者有恃無恐,再者,由於是為了破案原因,行為人和上級領導通常也站在了一起,這樣的事情導也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查處,即使查處也都簡單處理,不了了之。這使得有關刑訊逼供的法律條文在大多數情況下失去了威懾力,從而使刑訊逼供現象屢禁不止。
三、預防刑訊逼供的對策
2012年刑訴法在遏制刑訊逼供方面實現了很多創新,很多方面與西方法治國家基本一致,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權利方面有重大進步。筆者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仍需加強:
***一***切實轉變以人為本觀念,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權。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社會變革,思想先行。意識形態往往引領著民眾的前進方向,在社會任何領域要實現科學化的發展,思想理念的轉變勢在必行,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也不能脫離這個規律。刑訊逼供行為之所以發生,偵查人員之所以敢對犯罪嫌疑人用刑,不斷實施殘酷的訊問手段,其主要動因之一就是缺乏最基本的人權保障觀念,尤其是對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更不會引起足夠的重視,直接將他們當作被訊問的客體來對待。
在這種完全漠視犯罪嫌疑人基本人權的思維下,偵查人員自然敢於使用一切惡毒的偵查手段,敢於對犯罪嫌疑人使用一切殘忍的訊問方法。在人權入憲和“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刑事訴訟法的今天,偵查人員必須洗刷過去陳舊的專政思維,擯棄對犯罪嫌疑人嚴刑拷打式的階級鬥爭思想,將犯罪嫌疑人當作最基本的“人”來對待,在偵查訊問期間應該使用文明的方式進行訊問,多使用一些有人性的訊問方法,尊重其最基本的生命權、健康權和生存的權利。
***二***牢固樹立無罪推定及疑罪從無思想。社會主義法律制度下人人自由平等,刑訴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由此看出我國刑事訴訟已經樹立了無罪推定的理念。同時我國新刑訴法第50條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據此偵查人員不得暴力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有罪陳述。
固有的有罪推定、權力至上的舊腐觀念依然在一些司法人員思想中根深蒂固,這種陳舊的司法觀念已經成為侵害人權、妨礙法治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必須徹底拋棄。正如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大法官所言: “要像防範洪水猛獸一樣來防範冤假錯案,寧可錯放,也不可錯判。錯放一個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來,錯判一個無辜的公民,特別是錯殺了一個人,天就塌下來了。”這段話恰恰是對堅持“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思想的最佳概括和行動指南。
***三***強化實物證據作用,減少對口供的依賴。實物證據通常是客觀之物,也即不會說話的證據,雖然也會受到自然之影響,但是在有限的訴訟時限內,在沒有人為因素介入的情況下,其外部特徵、形狀及內容等基本穩定,所包含的證據內容受人的主觀意志的影響較小,因而客觀性較強、可靠性更高,對於準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明價值更高。
通過“物證”、“書證”、“鑑定意見”、“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視聽資料、電子資料”等一系列實物證據來鞏固、強化和印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更具有說服力。強化實物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能有效消減偵查人員對口供的過度依賴心理,在心理動機上遏制利益驅動,徹底實現偵查模式的轉型,減少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
***四***加大司法投入,實現偵查手段的現代化。充足的物質條件和先進的偵查技術裝置能提高案件偵破的準確度和效率,公安司法工作人員在充分的工作條件保障下,能夠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的技術含量,可以使偵查機關的取證能力大幅提升,以往過分依賴口供的情況可以得到有效改觀。
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智慧化的刑事犯罪也日趨增多,犯罪分子的反偵查意識越來越強,案件偵破難度也越來越大。如果仍用老一套的模式破案,則難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加大對偵查環節的財政投入,運用現代化的偵查手段,可以有效預防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
相關閱讀:
刑訊逼供的構成:
客觀
本罪在客觀上表現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首先,刑訊的物件是偵查過程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起訴、審判過程中的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實際上是否構成犯罪,對本罪的成立沒有影響。其次,刑訊方法必須是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所謂肉刑,是指對被害人的肉體施行暴力,如吊打、捆綁、毆打以及其他折磨人的肉體的方法。所謂變相肉刑,是指對被害人使用非暴力的摧殘和折磨,如凍、餓、烤、晒等。無論是使用肉刑還是變相肉刑,均可成立本罪。再次,必須有逼供行為,即逼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行為人所期待的口供。誘供、指供是錯誤的審訊方法,但不是刑訊逼供。
主體
本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司法工作人員。刑訊逼供是行為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利用職權進行的一種犯罪活動,構成這種主體要件的只能是有權辦理刑事案件的司法人員。
主觀
本罪在主觀上只能是故意,並且具有逼取口供的目的。至於行為人是否得到供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是否符合事實,均不影響本罪成立。如果行為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不是為了逼取口供,而是出於其他目的,則不構成本罪。犯罪動機不影響本罪成立。司法實踐中有人主張,犯罪動機是“為公”的***如為了迅速結案***,就不應以犯罪論處;犯罪動機是“為私”的***如為了挾嫌報復***,才應以犯罪論處。大家認為,這種觀點不妥當。不管是為公還是為私,刑訊逼供行為都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上述不同動機只能影響量刑,不能影響定罪。
”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