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中學生厭學英語的原因及對策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農村研究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年來在農村英語教學中,常常出現一種令人費解的怪圈現象:教師煞費苦心的教學付出卻收不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學生厭學情緒日漸突出;厭學人數隨年級增高而遞增。形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謂方方面面,深淺不一。

  一、農村初中生厭學英語的原因

  當前導致學生厭學英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環境因素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地處偏僻,英語語言的運用環境相對較差,這主要是因為農村經濟還不是十分發達,中外合資或合營的企業只佔少數。同時,我國廣大農民朋友靠自主創業,使農業生產大規模邁向國際化,融入全球化的時機還不是很多,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覺得學英語似乎無用武之地,所以很多農村學生從開始接觸英語學科起,就覺得英語無用,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2.家長因素

  近年來受打工潮的影響,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學英語似乎是費時費力且又不討好的一項苦差事,還不如在外打工賺錢來得快,所以部分農村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根本就不重視,即使有個別家長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但由於他們的文化層次有限,他們對孩子英語學科的重視也只不過是一句口頭禪“好好學”罷了,至於真正對孩子的英語進行輔導和督查則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3.學生因素

  由於長期生活在農村,絕大多數學生接觸外界新鮮事物、瞭解國內外形勢、把握時代經濟脈搏的洞察力並不強。多數農村中學生的人生理想不夠高遠,他們只想著中學畢業就外出打工或在家做零工,至於提及學習文化課,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將來靠科技來發展農業生產,來改變農村面貌則很少有學生認真思考過。

  即使有少數學生心中有理想,並想著去實現,但在實際學習中又表現得極其脆弱,尤其在英語學習中,意志力極其薄弱:怕吃苦、怕動腦、怕動手、怕動口。課前不預習,上課不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只是一味地靠老師。下課後則把英語拋之腦後,不能自覺主動地去複習鞏固,除非老師督促。有的學生對於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只是忙於應付。總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不願付出努力。當然,也有少數學生學習很刻苦,但因學法不當或基礎薄弱,考試成績大都不是太理想,厭學情緒也就日漸突出。

  4.教師因素

  首先,部分教師在英語教學上雖然盡職盡責,課前認真備課,課堂精講多練,課後耐心輔導,但學生學習動力並不大,學習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這部分教師上課時只注重知識講解,而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不能寓愛於教,對不思學習的學生進行聲色俱力地批評,雖是好心一片,但卻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一部分學困生產生消極情緒和逆反心理,對英語學習毫不重視。

  其次,有些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教法單一,只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上課時滔滔不絕,黑板寫得滿滿的,唯恐漏掉任何考點,而學生只是進行簡單機械地記憶,幾乎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而且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條件限制,很少採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裝置來輔助教學。至於採用遊戲,小組比賽,表演,歌唱等多種形式的快樂式教學模式來施教的老師也並不多,因為大部分教師覺得這樣做雖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科趣味性,但由於學生自控能力差,大部分學生只圖熱鬧而並沒有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

  另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只重視語法的講解,考點的分析,習題的反覆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綜合化、系統化訓練。有的教師為了使學生上課能聽懂,在課堂教學中習慣英漢結合,尤其在課文分析和語法講解時基本上是一句英語一句漢語,這種教法長期使用不利於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

  5.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因素

  英語學習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但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小學英語教學層次不齊,有的學校配有專業教師進行正規的教學,而有的學校由於師資和教學條件有限,只能由一些非專業教師上英語課,這些教師由於缺乏專業基本功,語音、語調和語運能力不是很好,致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沒有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另外,部分學校、家長及學生在思想上對小學英語重視不夠,認為小學學不學都無關緊要,反正中學還要再學;還有一少部分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厭學英語,導致上了中學以後聽不懂,進而厭學情緒驟增。

  6.教育資源的配置因素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地處偏僻,經濟不發達,教育資源相對欠缺。有的中小學高素質的專業英語教師較少,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不齊全,像電教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學設施等幾乎很少;教師外出參加各種專業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也很少,所以教師想嘗試運用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新理念來組織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時,也常因條件有限而不能如願開展,只能是苦教,而學生卻並不見得都能苦學,大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怕吃苦,缺乏意志,不懂也不學,久而久之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

  7.教材因素

  初中英語新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有趣,且突出了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和運用。但新版教材的詞彙,聽力,閱讀,交際句型都相對較難,且內容有一定的城市化傾向,而目前農村地區的英語教育起步晚,學生基礎薄弱,很難達到新課標要求的標準。況且,農村中學由於條件有限,有時難以配齊與教材配套的輔助教具和電教裝置,這給實際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另外,新教材設計的部分內容與農村中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相距甚遠,學生還不能與之產生共鳴,也不能很快地理解。相反,一種陌生感、遙遠感使學生望而生畏,心理負擔加重,時間一長厭學情緒也就逐漸突顯。

  二、克服厭學情緒的對策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首先要忠於教育事業,要愛校愛生,而且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除了要具備紮實的專業功底,熟練掌握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外,還要對本學科整體知識構架有較高的認識水平和駕馭能力,要根據農村學生的具體學情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地整合和處理,精心設計各種操作性強,實用性大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英語的熱情。

  其次,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裝置和資源,讓學生儘可能多地融入到一些真實的或模擬實的英語環境和氛圍中去,如建議學生堅持收看中英10套的“希望英語”;多給學生介紹英美風俗習慣等;經常給學生播放一些積極向上、生動有趣的英文電影和歌曲;展示一些精美的英文圖片和作品,充分調動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認真學習各種先進實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嘗試運用多種教法來啟用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猜單詞比賽,小組討論,分組表演,接龍造句等形式來參與課堂學習,這樣可以融知識、趣味、快樂於一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逐步克服厭學情緒。

  另外,建立真誠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寓愛於教,用愛心、耐心、信心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用真誠、理解、尊重、友好去面對學生。對學困生要多給予幫扶和鼓勵,並儘可能多地給他們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厭學情緒,使他們能真正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並能努力付諸行動。

  2.全面關注學生,努力培養學生的樂學精神。

  首先,使學生明確思想認識,端正學習態度。哲學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指導人的實踐,而正確的認識才會指導人進行正確地實踐。這就要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對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正確認識,諸如壓力和動力。教師要多給學生講一些學英語的用處,比如能看懂一些產品說明書;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和技術;精通電腦和各種軟體;商貿往來;日常交流;影片欣賞;環遊世界等,努力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根據農村實際和具體學情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正視一些壓力,讓他們意識到家長的辛苦,農村生活的現狀,就業形勢的嚴峻等,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鬥志,努力消除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暴露出的各種問題,如被動、消極、懶惰、不自信等,使他們由以前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而且“要學好”。

  另外,教師在鼓勵學生勤奮學習的同時,還要根據具體學情研究學法,多給學生一些學法指導:課前做好預習,查生詞念句型;課堂上要專心聽講,認真做好筆記,對重難點標出著重號如圈點勾畫,並要努力做到心到、手到、口到,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同時,課後要及時複習鞏固,多記單詞,多背句型,多翻筆記,多查字典。還可鼓勵學生利用閒餘時間收聽VOA, BBC等廣播節目或收看一些簡單易懂的英語電視節目,這樣既可擴充學生的詞彙量,又能激發他們的英語興趣。

  3.構建共育教學模式。

  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四結合,共同創設良好的教育大環境,努力形成一種目標同向,工作共抓,多管齊下的共育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一定要先狠抓自身建設。要努力改善教育教學設施,積極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語言環境。如開通“校園英語之聲”廣播節目,建立語音室等。學校要重視提升教師素質,定期選派教師外出觀摩學習,及時汲取各種教育新理念,學習各種實用有效的新教法。其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作為家長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出表率,要盡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孩子的英語學習要多作正面引導,多鼓勵,多督促,多和學校及教師互通訊息,及時配合學校或任課教師解決孩子在學習、生活成長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使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充實地生活,健康地成長。另外,社會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都離不開社會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又是良莠不齊,精華與糟粕共存,這就要求學校、家庭、政府共同努力,力爭最大限度地來優化育人大環境,尤其要整治和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同時,政府部門要積極帶動廣大農民致富,發展農村經濟,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要鼓勵和吸引大的投資商在農村地區多創辦一些中外合資或合營的企業,盡最大努力來創造有利的社會大環境,使學生認識到學好英語在農村也有用武之地,從而消除他們的厭學情緒。

  三、結束語

  總之,要想幫助農村中學生消除厭學英語的情緒,提高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和保持他們的樂學精神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並非某一人之責任,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政府互相配合,多管齊下。英語教師也要不斷努力,學生更要不斷進取,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