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汕頭***中國大陸官方音譯Shantou,傳統外文拼寫:Swatow***,為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中國11座特大城市之一,為什麼汕頭髮展不起來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汕頭髮展不起來的原因

  禍起誠信失卻

  2004年4月,時任汕頭市委書記的李統書被央視《實話實說》邀請談信用建設。主持人崔永元開場時這樣講到:“我最近正在學夸人,誇姑娘就說漂亮,誇小夥子就說精神,誇小孩就說聰明,誇汕頭人就說你真不像是汕頭人。”

  崔永元的半開玩笑的開場白或許道出了當時很多人對潮汕人的大致印象。海販起家,潮汕人輝煌的商業成就後面,“誠信缺失”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2001年,國家稅務總局一位官員曾說:像汕頭潮陽的峽山市場,我去過,那裡把假貨造得足以亂真,而且價格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這種聰明才智如果用在走正道上,應該是有前途的。

  精明的潮汕人在自己的家園裡不斷播撒著“灰色經濟”的種子,但真正將其推向極致的,還是共和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系列騙稅案。

  2000年8月開始,人稱“807工作組”的國務院打擊騙取出口退稅工作組進駐汕頭潮陽、揭陽普寧,一個巨大的黑洞呈現在公眾面前:在過去幾年裡,潮陽、普寧1000多戶出口企業,98%以上存在違法犯罪。據不完全統計,兩地共虛開增值稅發票8.8萬本,虛開稅額223億元,涉嫌騙稅42億元。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汕頭潮陽市銅盂鎮一家賓館,每間房門前都掛著一塊銅牌,寫著一個企業的名稱,37間房辦了37家公司,全部幹著虛開增值稅發票、騙取出口退稅的勾當。有一個幹部管了16戶企業,其中15戶是虛假企業。一些不法分子連88歲的老太婆、16歲的小女孩的身份證,都租來開假公司騙稅。

  “玩火”的潮汕人很為此快付出了代價。

  誠信缺失的惡果很快顯現出來。2000年年初,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於嚴格加強廣東省潮汕地區購進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的通知》。潮汕人說,他們上了全國打擊騙稅的“黑名單”。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潮陽虛開增值稅發票波及13個省,影響了半個中國的經濟秩序,“潮商”這個曾經的金字招牌頃刻間就倒了。湖北的一條街區在當時打出“此地無潮貨”的招牌。時任潮陽市委書記李楚平說,外地一些部門怕受牽連,乾脆不接受潮汕地區的發票。

  當時潮汕地區有一家較有名氣的化妝品公司,每年花數千萬元做廣告,但就是不願把具體廠址“潮陽”打出來。

  信用沒有了,企業間的交易行為倒退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狀態。潮陽市時任政協馬湖北說,騙稅之名出去後,守法的企業跟著一塊倒黴,好多企業快倒閉了。

  汕頭老市區的商業街道

  潮汕“海洋文化”:殺出去!

  汕頭市原市委書記林木聲曾說:“潮商是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商業群體,和已經在歷史上風光盡顯的內陸徽商、晉商比,潮商踏跡天涯,在海外有著重大影響。”是的,潮商足跡遍佈天下,卻不太願意在家鄉汕頭駐足。

  潮商鄭定平說:“潮商無論走到哪裡,就在那裡落地生根,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這從現在泰國、新加坡等地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潮汕人已經開始進入當地的政壇,為當地作貢獻。”

  以廣西潮商商會會長方秋潮為代表的廣西潮商,如秋潮集團、東亞糖業汪氏家族和正大飼料等,他們每年在廣西地區投資80多億,上交利稅10多億。方秋潮參加過多次汕頭的招商引資活動,但鮮有在汕頭的實質性投資活動。在“萬科股權”爭奪戰中攪動投資界風雲的潮汕商人姚振華,其寶能集團總部設在深圳,也幾乎沒有在潮汕地區的投資。

  潮汕大佬們足跡遍及全球,敏銳的商業嗅覺使他們能夠感知到最有回報價值的投資專案,同時,以逐利為第一目標的潮汕大佬們,很少因“故鄉情結”改變他們的投資原則。從投資目的地來講,在放眼全球的潮汕大佬們眼裡,汕頭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投資地。

  1858年,恩格斯在《俄羅斯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稱,“汕頭是中國唯一具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中山大學一位從事港澳珠研究的教授曾表示,潮汕地區長期存在走私、假冒等不正之風,歪風不遏制將難吸引投資,也無法有效發揮“僑”的潛能,很多僑商只願出錢建學校。潮商大佬李嘉誠就是代表性人物之一,他願意捐錢給汕頭大學,幾乎每年都會回到汕頭大學參加畢業典禮,但他幾乎沒有在汕頭的投資。

  事實上,2001年汕頭的“騙稅案”給汕頭經濟的影響遠超當時的預期。21世紀初,各地爭相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海外投資的時候,“騙稅案”極大地動搖了海內外投資者的創業信心,不少企業外遷,招商引資工作困難重重。汕頭的信用,猶如多米諾骨牌被推倒。據新華社報道,2001年汕頭“騙稅案”案發後,全國共18個地區向所屬企業發了通知,提出不和汕頭、潮陽做生意。市場的反擊是迅速而殘酷的,信用問題毫無疑問在汕頭髮展的最關鍵時刻給了汕頭最重的一擊。

  獨特的潮汕文化與商業裙帶

  從事過多年理論研究的汕頭原市委副祕書長謝名家認為,重商的潮汕文化本來是開放的文化,僑居海外的潮汕人把這種特質不斷髮揚光大,但在潮汕本土上反而從開放走向了封閉。

  改革開放以來,僅汕頭一地留學出去的就達7萬人,潮汕人積極的“走出去”,但外地人卻很難融入當地。改革開放初期,潮汕地區政府也曾出臺政策也引進了一些外地人才,但由於本地獨特的語言文化,加之無形的排外意識,外來人很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呆不了兩三年就都走了。21世紀什麼最值錢?人才!潮汕商人遍佈全球,諷刺的是,卻很少有外人能夠在當地落腳。

  昔日的南生貿易公司已成了閒樓

  作為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汕頭人至今依然保持著很強“自己人”的群體認同感。很多海外潮商雖然常年旅居海外,但始終一生鄉音不改,“我是潮汕人”的烙印深深刻在潮商的骨子裡。不少潮商能到異地謀財,最初往往是因為家族的提攜。我們熟知的李嘉誠亦如此,如果早年沒有舅父的收留,可能就沒有十幾年後香港塑膠花大王的發跡。

  依賴強烈的宗族情結、關係文化特質的另外一個結果是,不少企業和各級政府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經濟活動中不講規則和法律,講人情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說,潮汕地區社會、政府和市場都充滿著家族化和血緣化。正因為如此,才導致汕頭的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人情風、裙帶關係猖獗。當深圳、珠海等地經濟特區實現經濟騰飛時,汕頭反而錯失了四大特區之一的大好機遇。

  再過2月,汕頭將迎來設立經濟特區的35週年生日,曾經的輝煌正在隕落,如今看上去,汕頭與任何一座普通城市並沒有多大區別。當潮汕商人在資本場廝殺時,多少老汕頭人在哀嘆汕頭,這顆日漸隕落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