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產能過剩會帶來物價水平下降,形成通貨緊縮壓力、形成大量產品積壓、扭曲投資與消費預期、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等不利影響,那麼,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產能過剩產生的對策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

  1.買方市場的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買方市場逐漸形成。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消費品一直保持著供大於求的格局。進入新世紀以來,供大於求的行業也在逐漸向更多的領域延伸。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市場機制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市場通過價格競爭實現利潤,以利潤的增加吸引生產要素轉移,生產要素過多集中於某一行業,一旦過於超過市場需求,就產生了產能過剩。比如水泥和電解鋁,由於城鎮化和工業化加快推進,需求急劇增加,價格成倍上漲,投資迅速膨脹。2001~2003年水泥行業投資連續三年增長1倍以上,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最高達425億元。2004年國內水泥市場需求不到10億噸,而生產能力為12.5億噸。2004年增幅回落,2005年1~9月,同比下降10.8%,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仍有276億元。

  電解鋁的情況也是如此。前幾年電解鋁價格大幅上漲,電解鋁專案大量上馬,到2005年底產能超過1000萬噸。目前在建電解鋁能力112萬噸,擬建能力140萬噸。如果這些專案建成投產,預計“十一五”後期可達1300萬噸。而電解鋁的國內消費量,2004年剛超過600萬噸,2005年也就700多萬噸。

  2.產業國際轉移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化,世界性產業重組步伐加快。發達國家利用掌握先進技術和既有發展基礎的優勢,把 能源消耗多、環境汙染重、附加價值低的產品大量轉移到國外,而集中各種生產要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地方集中新上了許多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能源消耗多、環境汙染重、附加價值低的產品。比如鐵合金,我國是世界鐵合金的生產、消費、出口大國,三者分別佔世界的40%、30%、30%。目前,我國共有鐵合金生產能力2200多萬噸,在建能力161萬噸,擬建專案123萬噸。這些專案建成後,總能力將達2497萬噸。2004年國內表觀消費量688萬噸。2010年需求量1200萬噸。2004年鐵合金產量867萬噸,同比增長35.95%;出口219萬噸,增長20.3%。但是,這種高耗能、高汙染產品的出口,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反對。

  電石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於電石生產具有高耗能、高汙染的特點,在國際上電石法漸被取代。但是,我國2004年底國內電石生產能力1600萬噸,是當年實際產量***802萬噸***的2倍。而目前在建和擬建的專案仍然不少,到2010年產能將超過2000萬噸。屆時國內電石需求量只有1370萬噸。

  3.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原因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新上專案時,對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市場供求情況掌握得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把投資規模和增長速度作為評價政績的主要指標,有的甚至違反客觀規律、不顧未來效果地干預企業活動,跟風投資,盲目擴張。財稅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強化了增加投資的內在衝動。國有商業銀行還沒有成為真正的金融企業和市場競爭主體,對風險的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嚴格的問責制,潛存著信貸風險。資本、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不到位,價格槓桿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不能抵制反而助長了盲目投資。國有企業產權不清,責任意識不強。一些重要行業市場準入標準不健全。由於地方保護主義,致使依法行政、依法監管大打折扣。

  產能過剩產生的對策

  1.要充分估計若干行業產能過剩的嚴重性和危害性

  一是有些行業效益下降。水泥,2005年前10個月,全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0.6%。規模以上水泥企業虧損面超過40%。電解鋁,2005年上半年,佔總能力80%的86家獨立電解鋁企業,盈利同比下降72.6%;虧損企業虧損額5億多,虧損面63%。鐵合金行業平均開工率只有40%左右,虧損面50%。鋼材全行業實現利潤已連續4個月同比下降,2005年11月下降47%。

  二是影響就業和社會穩定,水泥行業140萬人,43%的虧損面,意味著幾十萬人的工作崗位和收入出現問題。

  三是增加金融風險。電廠、鋼廠等行業的資金有相當部分來自銀行。一旦這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就會增加銀行的呆壞賬。從歷史上世界經濟危機的教訓看,爆發危機的導火索往往是一些重要行業資金鍊斷裂造成金融信用崩潰。

  四是影響經濟增長。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比如鋼鐵和汽車是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電力和煤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這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必將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五是加劇資源緊張。資源緊張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瓶頸。而一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必然是對資源緊張的雪上加霜。目前我國銅產能超過300萬噸,但原料69%需要進口。鋼鐵工業所用的鐵礦石50%來自進口,全球新增鐵礦石量的90%以上用於我國的消費,鋼鐵工業耗能2億噸標準煤,耗用新水近40億噸。再比如銅,2004年全國銅加工消費精銅320萬噸,但國內銅礦資源僅能供給100萬噸,進口依存度69%。鋁土資源,按目前氧化鋁產能估算,現已探明儲量僅能用10年。

  六是造成環境汙染。電石、焦炭、鐵合金等都是高汙染行業,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如電石,95%的生產裝置為內燃式或敞開式爐型,每生產1噸電石平均排放8000~9000標準立方米煙氣。

  2.一些行業產能過剩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

  對若干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要理性分析,既要充分估計其嚴重性和危害性,也不宜估計過重,貿然改變巨集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

  在方法論上,要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絕對平衡的觀念,正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出現供大於求的現實。要接受買方市場,習慣買方市場,利用買方市場。要樹立新理念:適度的供大於求,有利於競爭,充分競爭有利於技術進步,有利於提高質量和效率,有利於產業升級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紡織、家電等行業,也曾出現過產能過剩。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強制性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從家電來看,經過激烈的競爭,打造出不少有競爭力的品牌,發展勢頭很好。從紡織來看,近5年來,紡織工業產值年均增長15.8%,纖維加工量2416噸,佔全球36%,紡織品貿易佔全國貿易總額的23%。行業的執行質量改善,效益提高。2004年利潤比2000年增長94%,勞動生產率每人一年44600元,比2000年提高30%。2005年1~9月利潤同比增長32%。當然,目前棉紡行業投資增長57%,也應注意風險。

  在價格和效益評估上,不僅要看某個行業,而且要看全社會,要看總水平。就利潤而言,第一,有些行業利潤下降是理性迴歸。第二,利潤總是在各行業之間轉移的。第三,目前工業利潤總體情況是好的,同比增長20%左右,且是在上年同期增長近40%高增長基礎上的攀升。就價格而言,價格波動是供求關係的反映;有人認為,出現產能過剩,表明存在“通縮”。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目前並無通縮,經濟增長率高,總體效益好,物價總水平穩定,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5%。

  在預測發展前景上,要樹立可以解決問題的信心。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是存在的,而且不能低估,但是這並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勢頭總體是好的。從發展趨勢看,我國還在加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社會需求潛力巨大。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是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應有信心在發展中得到妥善解決。

  從有利條件分析,政府有相當強的調控能力,包括財力連年大幅度增加和巨集觀管理經驗不斷豐富;市場機制的作用和企業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不斷增強。

  3.變挑戰為機遇加快實現科學發展

  一些行業產能過剩暴露出來的問題,充分證明實現科學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應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為契機,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一是積極推進結構調整。產能過剩是挑戰,也是機遇。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發揮市場產品供過於求和產品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兩個“倒逼”機制的作用,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這些過剩的行業,大都屬於市場調節領域,應尊重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二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比如可以促進發展迴圈經濟。以焦炭為例:目前國內焦炭實際消費量2億噸,而生產能力近3億噸,扣除淘汰落後能力外,每年仍有1000多萬噸的在建和擬建能力,產能過剩明顯。價格,2004年4月,國內焦炭價格漲到每噸1500~1600元,出口價格400美元。2005年以來,價格下跌,10月下旬,國內市場價格跌到1000元,出口130美元。目前發達國家的焦炭主要用於鋼鐵冶煉,其中95%的焦炭生產能力作為鋼鐵企業的配套設施進行佈局。焦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氣、餘熱、焦油等能夠在鋼鐵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我國鋼鐵企業用焦量佔焦炭產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生產能力佈局在鋼鐵聯合企業內,67%的焦炭生產能力為獨立焦化生產企業,除少數作為城市煤氣供應的市政配套設施外,大部分集中在煤炭產區,遠離產品使用者,難以實現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因此要積極探索鋼鐵工業發展迴圈經濟的道路。

  三是提高產業集中度。例如鋼鐵工業,應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以資產資源和市場為紐帶,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併、聯合重組,促進鋼鐵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鞏固 鞍鋼和本鋼重組的成果,結合 首鋼搬遷改造,促進與河北省鋼鐵企業的聯合重組。總結寶鋼與上海冶金企業重組的經驗,推動其它大型鋼鐵企業進行跨地區的聯合重組。

  四是提高工藝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在產能過剩的行業,新投資的專案往往是競爭力強的。比如水泥,原有生產能力中,70%是立窯等落後產能;而新上專案,90%為新型幹法水泥,且以大型生產線為主。新型幹法水泥的比重,2005年比2003年翻了一番,達到40%以上。

  4.政府要不斷改善巨集觀經濟管理

  一是保持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不少行業產能過剩表明,需要調整“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種觀點是不能贊成的。顯而易見,如果放棄“雙穩健”政策,轉為刺激性、寬鬆性巨集觀經濟政策,後果將助長投資規模出現新的膨脹。有人認為,一些行業產能過剩,會導致投資下降,並造成全社會“投資萎縮”。實際情況是,目前在建規模很大,新開工專案大幅度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在建規模22.4萬億元,前10個月,新開工專案14.7萬個,計劃投資總規模增長28.5%。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程序之中,需求很大,且經濟增長處於上升期,需要投資支撐。投資膨脹的機制依然存在,而且社會資金積累規模很大,銀行大量存差,有繼續擴大投資的條件。實踐表明,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低水平品種有得以繼續生存的空間。只有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比較充分的競爭,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更好地進行結構調整。

  二是區別對待,適度微調,有保有壓。主要政策目標是防止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惡化,特別是要防止出現過於集中同時出現,防止重要行業出現資金鍊斷裂。在巨集觀調控政策上,應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更加註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包括完善行業規劃,以增強銀行貸款、供地、環評的科學性;制定相應的市場準入標準,包括環保、能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安全質量技術、規模等標準,以促使新上專案提高質量和水平。

  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是巨集觀調控成功與否的關鍵。“壓”要有力,“保”要堅決。“壓”,包括:原則上不批新上鋼廠專案;每年淘汰立窯水泥產能5000萬噸;淘汰敞開式和產能低於1萬噸的小電石爐,300立方米以下鍊鐵高爐和20噸以下鍊鐵轉爐、電爐;淘汰達不到規模和安全標準、不具備整合改造條件的小煤礦;淘汰5000千伏以下礦熱爐、100立方米以下鐵合金高爐;逐步關停小油機和5萬千瓦以下凝氣式燃煤小機組。“保”包括:支援汽車生產企業加強研發體系建設,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支援大型鋼鐵集團的重大技改和新產品專案,加快開發冷軋鋼片技術,提升汽車板生產水平,推進大型冷熱連軋機組本土化;支援高產高效煤炭礦井建設和提高煤礦安全整體水平的技術改造等。

  三是研究建立對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破產企業實施救助的辦法和機制。包括對下崗職工進行培訓,給予資訊引導。幫助解決銀行貸款呆壞賬問題.

  產能過剩的評價標準

  我國還沒有建立對產能過剩定性、定量的科學評價標準。歐美等國家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或裝置利用率作為產能是否過剩的評價指標。裝置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超過90%則認為產能不夠,有超裝置能力發揮現象。若裝置開工低於79%,則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

  正是因為當前我國並沒有一個準確判斷產能過剩的標準,所以不少研究者對產能過剩的提法提出質疑。有學者提出了合理的產能過剩概念,但什麼是合理的產能過剩標準,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

  有學者提出,行業產能過剩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品價格相對下滑;二是企業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虧損企業增加;三是行業供給超過了行業需求。也有人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所謂的三個標準與產能過剩有關係,但絕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產業利潤下降絕不是產能過剩這一個因素造成的,價格競爭、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水平上漲都會造成行業利潤下降,而且比產能過剩對利潤下降的影響來得更直接。導致行業整體效益下降有諸多因素,在產能過剩程度還沒有特別嚴重的情況下,產業利潤下降是市場經濟分配資源的結果。

  因此,產能過剩並不是構成企業效益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行業供給超過行業需求是企業適應競爭的需要,在市場增長率回落的時候,企業會進行產能儲備以應對市場可能再次出現的"井噴 "。

  中國鋼鐵協會副祕書長戚向東對判定行業嚴重過剩給出了六項指標:

  一是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銷售呈現停滯狀態;

  二是產銷率大幅下降,供求關係嚴重失衡;

  三是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長期處於成本線以下;

  四是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企業被迫舉債經營;

  五是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

  六是進口嚴重受阻,出口不計成本,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他認為,如果以上六項指標在相對較長時間同時存在,就說明產品已經出現嚴重過剩。與前一種判斷所不同的是,戚向東所指的是嚴重過剩時的狀況,因此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面。

  產能過剩的經濟影響

  微觀影響

  一是一些行業產品價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年中以來,由於產能過剩及需求增長的放慢,鋼鐵價格大幅下跌,與3月份的高點相比,至10月末鋼鐵價格跌幅超過了30%。與此同時,許多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效益明顯滑波,前10個月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個百分點;前10個月水泥和汽車行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纖製造、建材和通訊裝置製造業等重點行業利潤均為負增長。

  二是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成本上升。3月份以來,工業產品銷售率有5個月出現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現了連續3個月的下降。與此同時,企業庫存量明顯增加,1-9月份,39個工業行業中有16個行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鋼鐵、石油化工和化纖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 30%。

  三是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前三季度,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531.7億元,同比增長57.6%,其中鋼鐵、石油加工、化纖等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接近或超過1倍。1-10月累計,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22.37%,比上年同期擴大0.41個百分點。

  四是開工不足,資源閒置浪費。已經出現明顯過剩的行業如鐵合金、電石行業企業開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鋼鐵行業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總體來講,當前經濟執行開始出現“巨集觀喜、微觀憂”的現象。

  巨集觀影響

  首先,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巨集觀經濟的不確定性。

  其次,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

  三是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