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溝通技巧

  作為醫護人員,善於與患者溝通,方可提高心理護理水平。有效的溝通,除了必備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外,還要講究溝通的技巧和藝術。有哪些?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忌諱的溝通方式

  1突然改變話題 在溝通過程中如果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無關的問題突然改變話題,或轉移談話的重點,會阻止病人談出有意義的資訊。

  2虛假的、不恰當的保證 有時當病人表示對病情、治療或護理的害怕或焦慮時,護士為了使病人高興,而說一些膚淺的寬心話,給病人以虛假的保證。如病人擔心自己的手術能否成功時,護士不是瞭解病人擔心的問題是什麼,而是用一種輕鬆的口氣對病人說“當然會成功”,這樣的回答,使病人不願意或無法將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病人感覺護士並不理解他的感受或對他的感受漠不關心。

  3主觀判斷或說教 在溝通過程中使用一些說教式的語言,並過早地表達自己的判斷,使病人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覺得自己像學生一樣在接受老師的教育。如護士對病人說:“如果是我,我會如何”,使病人感覺自己的感受對護士毫無意義,會停止與護士的溝通。

  4資訊發出的量及速度超載 人患病時由於身心的不適,會導致溝通過程中的資訊接收能力下降,而護士有時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會急於求成,特別是在進行健康教育時速度太快,資訊量太大,會影響教育的效果。

  5言行不一 護士的語言及非語言資訊表達不一致,會使病人產生誤解,或從護士的表現來猜測自己的病情,而產生護患溝通障礙。

  .6急於闡述自己的觀點,過早地作出結論 護士如果在溝通中沒有經過思考,很快對一個問題作出回答,會阻斷病人要表達的情感及資訊,無法表達真正困擾他們的問題及感覺,將使病人有孤立無助、無法被理解的感覺。

  在護理工作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病人,每個人所患的疾病不同,個人的經歷、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也有一定的差異,病人患病後的表現千差萬別,即使有時患相同疾病的人,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些病人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反應需要護士應用溝通技巧,靈活地與此類病人溝通。良好的溝通及交流技巧是護士的一種基本技巧及能力,護士個人應重視人際溝通,特別是培養自己的人際溝通技巧,重視人際關係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注意疏導及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溝通既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是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溝通技巧,可以建立互利中的良性人際關係,是護理工作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護士應通過有效的護患溝通,發展及促進良好的護患關係,及時滿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使病人真正接受科學的、整體的、全方位的現代護理,促進病人的康復。

  :兒科醫患溝通技巧

  開展,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作為醫務人員,在與患兒接觸時,我們應尊重患兒,與患兒交談時,避免刺激性、傷害性語言,要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患兒,消除疑慮、恐懼、害怕心理,使其產生安全感。同時還要尊重家長,善於傾聽、溝通,做好疾病的宣傳教育。與患兒家長交談時,應注意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對方的談話。孩子生病後,家長焦慮萬分,渴望藥到病除。首先我們對此要耐心解釋,任何疾病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其次,要儘可能與家長進行預見性的交流。例如發熱的患兒,在輸液前應向家長說明輸液後體溫可能還會反覆;大環內酯類藥物可能出現腹痛、嘔吐;鉀鹽可能出現輸液部位疼痛。通過交流、交談他們也會理解和積極配合。還要學會讚美性語言,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別人稱讚自己的孩子。因此,適當的讚美孩子也是一種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輸液時對於哭鬧的孩子,合理指導家長穩定患兒的情緒。根據小兒特點播放動畫片,轉移其注意力。輸液結束時,囑咐按壓穿刺部位1 min,並囑患兒休息片刻,便於觀察反應。將人文關懷和醫療、護理操作緊密結合,更好地服務於患兒。

  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也很重要:由於患兒年齡小,認知能力差,情緒較易變化,不易控制,所以容易對陌生的環境產生恐懼而哭鬧,以致影響患兒的治療。如果把病房佈置成為一個舒適,溫馨,符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的病房,既能有效的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同時也使患兒家屬感覺醫院對患兒的關愛。

  加強健康宣教是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的重要措施:由於患兒身體不適,家屬對相關疾病知識的瞭解不足和入院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患兒及家屬在心理上都存有程度不同的焦慮感,針對患兒所患疾病,醫務人員要主動予以心理疏導,緩解患兒和家屬的緊張焦慮心理,調整心態,儘快適應醫院環境。通過貫穿於疾病治療與護理全程的健康宣教不僅使年齡較大的患兒及家屬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還能知曉如何正確的預防疾病。

  良好的溝通能較好地滿足患兒及家屬被關愛、被尊重、被信任的心理需求,能促進醫患關係間的良好發展,使患兒及家屬更加信賴醫護人員,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開展醫療服務,患兒才能更快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