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典創業故事

  有哪些,今天小編來為你講述商祖白圭的治生術、子貢取與、蹶叔三悔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商祖白圭的治生術

  白圭***公元前463—前385年***,東周洛陽人。其事蹟在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詳細記載。

  洛陽自古就是個商業發達的地方,洛陽人很善經商,致力於商業和手工業。白圭生長在這樣的地方,日後成就為譽滿天下的大商人,應該不足為奇。

  不過白圭並非一開始就從事商業,據說他曾經做過魏惠王時期魏國的國相,白圭退出政治舞臺之後,潛心商業,把經商當作自己人生的大事業來做,他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如果“智”不能權變,“勇”不能決斷,“仁”不能決定取與,“強”不能守業,那就無法與他講經商的本領。

  白圭有著一套極為獨特的經商理念與策略。戰國時的商人大多喜歡獲利豐富的珠寶生意,而他另闢蹊徑,從事農產品買賣。他看到的是當時社會的農業發展,以及穀物是普天下老百姓都離不開的東西,雖然利潤不大,但需求極大。白圭從自己的經商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讓後人受益無窮的經商之術與為商之道,其中“人取我予,人棄我取”是白圭經商術的經典之一。

  每當糧食收穫季節或糧食豐收的時候,農民會都把糧食拿出來出售,而且價格會較為低廉,這時候他就大量買進;而如果糧食欠收,農民沒有太多的糧食出售,而大家又需要糧食,這個時候他就把收進的糧食以較高的價錢賣出,於是賺取了差價。

  他認為:

  上下波動是物價運動的基本形式。“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商品供求狀況決定物價的高低。“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供給是主要矛盾,供多於求就是有餘,供不應求則是不足。

  商品供給多少是由農業生產的豐歉情況決定的。

  物價的高低變化是可以預測的。只要觀察和推測到歲星將要到達的方位,就可以推測出農業生產的豐歉,也就可以推測出物價升高還是降低,變貴還是變賤。

  因此,在商業經營中要: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不論是“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還是“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都是在商品有餘、價格低廉時購買,而到商品缺乏,價格昂貴時售賣。此乃“待乏”原則。

  “賤取如珠玉,貴棄如糞土”,“若猛獸鷙鳥之發”、 “樂觀時變”,“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也就是說趨時迅捷,不錯過良機。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專門研究如何以做生意謀生、立業的,白圭還是第一人。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馬遷之後人們仍把他尊為商業行當的祖師爺,直到解放前夕,在一些店鋪中,還供奉著白圭的偶像。

  二:子貢取與

  儒家鼻祖孔子有一個得意的門徒,叫做子貢。

  子貢一邊跟著孔子學習,一邊做各種各樣的買賣,他的生意做得大了去了。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時轉貨資這話的意思是說: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鉅富。

  時轉貨資,講的是子貢經商的方法,他經商按照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原則,從不與人抗衡,他善於把握時機,在別人甩賣時低價購進,在市場奇缺時高價售出,從不積壓貨物,資金流轉很快。

  精明透頂的子貢,並不當守財奴,而是用掙來的錢幫助孔子創立儒學,在孔子成名的同時,幫助窮困的孔子一次次渡過難關的子貢也名滿天下,馳名天下的《論語》絕大部分是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就是例證。

  子貢將經商之術用在求學上,當別人都厭棄孔子時,他忠實地求教於孔子,這是人棄我取;當人們追求財富時,子貢為孔子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這是人取我與;眾多的富豪被歷史淹沒了,子貢卻伴隨著儒學的發揚光大而流芳百世。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子貢成為最大的贏家!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盛讚子貢,他這樣說道:““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於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佈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執而益彰乎?”從這裡可以看到連司馬遷都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佈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

  子貢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三:蹶叔三悔

  這個故事出自劉伯溫的《郁離子》,是一個不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規律辦事的商人的反面的例子,情節是這樣的:

  蹶叔很自信。他在龜山北面耕地,用高地種稻,用低地種穀。朋友告訴他稻與谷的習性,讓他換過來種。蹶叔不聽,結果種了10年反而連糧倉的一點儲糧也陪上了。於是,他去朋友的田裡察看,這些田收成都很好。他對朋友說:“我知道悔改了。”

  不久,他到汶上跑買賣,看到哪種貨物最暢銷,就趕著去買,常常和別人搶購,貨物剛到手,許多經銷這種貨物的人也都趕了來,因而他的貨物就很難賣出。朋友告訴他:“會做買賣的人,常買進人家所不急於買的貨物,時候一到再賣出去,就會成倍地獲利。”蹶叔不聽。這樣一直做了 10年買賣,弄得異常窮困。這時又向朋友施禮說:“從此以後,不敢不悔了!”

  過些時候,他要乘大船去航海,邀請朋友也一塊去,於是他們泛海東行,到了深海。朋友說:“要到歸墟了,再前進,恐怕難以出來!”他又不聽。船進入了深海之中,一直在海上漂流了9年,藉助於一次強烈的海風和浪濤的推動,船才漂了回來。到這時,頭髮全白,身體像乾肉一樣瘦,沒人認識他了。他向朋友叩頭,仰天發誓說:“我若是再不悔改,有太陽 作證!”朋友譏笑他說:“你悔改了,只是為時太晚了!”

  蹶叔不顧取予以時的經商規律,與別人爭買賣之價,結果使自己日漸困窘,這個故事從反面證明了經商必須乘時射利。“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