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經典創業故事

  創業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在世界各國,創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女孩網上賣垃圾創業賺了160萬

  她手下有40多名員工,每月能賣出8000袋以上的“極品垃圾”,除去員工工資等各項開支,每月的純收入高達6萬多元。短短3年,通過“賣垃圾”為白領減壓,女孩輕鬆積累了160萬元財富。談到自己的事業,楊麗一臉的自豪:既能給別人製造快樂又能賺錢,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美妙的職業嗎?

  不當白領要賣“垃圾”

  今年26歲的楊麗,是個性格活潑的合肥女孩。從上海一家商學院畢業後,小楊順利地在浦東一家臺資公司找到了市場營銷的工作。

  工作之餘,楊麗發現,在白領多、壓力大的上海,自己為何不開一家白領減壓用品店呢? 如果在白領的辦公室和居室擺放一些智慧型的生活小用品,不僅可以營造一種輕鬆有趣的氛圍,還能緩解工作壓力。

  2009年3月,小楊辭職後籌措10萬元在淮海路上開起一家這樣的實體店。然而,由於開業之初缺少知名度,生意十分冷清,這讓楊麗大傷腦筋。一天,小楊偶然路過一家彩票站時,店老闆的一句話點醒了她。老闆說:“正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刮開之後的圖形是什麼,所以這種誘惑最能吸引人。”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回來後,她在網上搜資料,找到了一個好點子。很久以前,紐約商人將過季庫存商品或少量高檔滯銷貨裝入垃圾袋裡,交易時不透露商品內容,將其冠名“垃圾”以很低的價格出售。而眾多買家,因為不知道里面到底裝的是什麼便覺得很神祕,開啟包裝時往往會馬上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刺激感。楊麗覺得這種銷售方式挺有趣。

  想來想去,楊麗想了一個主意。她開始跑一些廠商,以很低的價格淘到了一些尾單和外貿貨品,這些東西質量很好不說,進價還不到市場價格的一半,無疑買家能得到很大實惠。

  姐賣的不是商品是驚喜

  東西淘來之後,楊麗在淘寶店鋪裡打出了一個很特別的廣告:有這樣一件神祕禮物,你既不知道它是什麼商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但是你知道,可能會有50%的驚喜。如此有趣的“極品垃圾”,你敢買嗎?

  很快,有“冒險者”來迎戰了。那是一位很時尚的濟南女孩,在一家合資公司任職。她首先向楊麗問了一個問題:你憑什麼知道一定能給別人驚喜?楊麗說:“人生本來就充滿著未知數,當你等待‘垃圾’的日子裡,心情會充滿美麗的期待,也許在拆開包裹的一瞬間,你還會興奮得發出尖叫呢。”楊麗說,自己的東西都是供出口的外貿尾貨,質量絕對一級棒,至於買家是否喜歡完全取決於對方的愛好、情調和生活品位。“需要宣告的是,每包‘垃圾’都是模仿美國人的銷售方式——由電腦自動抽籤配貨,如果你的運氣不夠好,說不定會收到一包真正的垃圾。但這種概率比中500萬的大獎都小。”最終,這位顧客當即訂了一份288元的“極品垃圾”。

  自此開始,一包包“內容不詳”的“垃圾”開始飛向青島、大連、南京、廣州、哈爾濱等城市,成為白領們在緊張工作之餘的一大“笑資”。

  楊麗在網上銷售的垃圾有大包小包之分,有88元的迷你垃圾包、288元的極品垃圾、488元的大包垃圾等,最大的還有988。8元的巨無霸超級垃圾。除主打的外貿尾貨外,還有一些樣品、換季產品、滯銷高檔貨,甚至一些從未上過架的產品。

  垃圾種類按生活方式分有:樂活、各種宅、文藝範、工作狂、揹包客、動漫迷、美劇控、原生態等,每包“垃圾”裡裝的東西各不相同。白領們雖然不知道自己能買到什麼,但正是這種充滿挑戰味的購物方式讓他們充滿了好奇,從而引爆了強烈的購買慾。短短7個月,楊麗就賺了20多萬元。

  篇二

  從彈棉郎到“鈕釦大王”

  王永錚,永嘉橋頭沈絳村人,1940年出生,18歲當兵,退伍回來為謀生當了彈棉郎,一干13年。13年的彈棉郎生涯自然是千辛萬苦,但這千辛萬苦成就了他日後的人生和事業。因為有過彈棉郎的資歷,他後來在村辦廠當了供銷員,作為“十萬供銷大軍”中的一員,幾年間他走南闖北跑遍全國31個省市,並在浪跡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機會。1979年他從外省買回一批處理的鈕釦在鎮上擺攤叫賣,從此,橋頭開始崛起,並使這個小山村成就了“東方第一大鈕釦市場”和溫州30經濟強鎮之一的風光。

  王永錚也在橋頭的崛起中一步步成長,從彈棉郎成長為溫州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企業家,被稱為“鈕釦大王”:先是橋頭白雲鞋服鈕釦廠,之後是到北京承包西單商場櫃檯,再後是挾西單之勢南下全國攻城略地,建立了遍佈北京、上海、天津、瀋陽、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的鈕釦銷售“王國”。這之後,他又走出國門,在美國洛杉磯創辦了康永鈕釦公司。

  王振滔:

  為溫州皮鞋正名

  溫州奧康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振滔做過3年木匠,跑過5年推銷。1988年以3萬元起家,創辦了奧康集團的前身——永嘉奧林鞋廠。經過17年的艱苦創業,他把一個家庭小作坊發展成為年銷售收入超過18億元的中國民營百強企業。1999年,王振滔一把火,燒了幾千雙從全國收繳過來的外地不法廠商假冒奧康品牌生產銷售的劣質皮鞋,為溫州皮鞋正了名。

  奧康集團目前是國內製鞋業最大的企業之一,擁有5家海外分公司,並牽手重慶市璧山縣,建立“西部鞋都”。

  王振滔關心慈善事業,目前已累計向社會捐款上億元有“中華慈善大使”的美譽。2005年,他出資2000萬元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個人慈善基金會“王振滔慈善基金會”,這是中國民營企業家中的第一個個人非公募慈善基金會,也是全國數額最大的。

  胡成中:“多元專業化”的一把好手

  1984年,“裁縫出身”的胡成中和弟弟以及朋友共同籌資5萬元創辦了求精開關廠。這就是今天的德力西和正泰集團的前身。還沒等公司賺到錢,胡成中和他的合夥人就籌巨資創辦了第一個民營企業熱繼電器檢測室,領到第一張生產許可證。昔日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成長為國家大型工業企業,綜合實力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前列。

  2007年11月,中法合資德力西電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8億元總投資額,成就浙江省最大的一筆民外合璧合同。

  胡成中還是搞“多元專業化”的一把好手,借勢利導,壯大了自己的主業。

  2003年,德力西進軍大西北,控股新疆旅客運輸公司等國有公司; 2004年,德力西與北京物美、安徽南翔、河北新奧聯合組建了德美奧翔投資有限公司,在十多個城市興建光彩市場,進軍商貿物流業。

  隨後,德力西又涉足再生資源、環保工程、能源礦業、私摹基金、IT業等領域。在他看來,一個好裁縫,不僅應該會做中山裝,還要學會做西裝。

  篇三

  “三級跳”

  1、有膽識高起點初涉商海

  講誠信請名師不少分文

  1988年,在當時最繁華的東門商圈的金城大廈正好有個鋪面要轉讓,租金是每個月8000元,這個價位在當時深圳的黃金地段要說並不算太高,可對於白手起家、而且對眼鏡行業的瞭解只是一點皮毛的陳美珠夫婦來說不是個小數,如果生意不好,可能連房租都交不起。

  要不要接下這個鋪面?經過幾天的思考,陳美珠夫婦認為,想做好生意必須有一個高起點,第一家鋪頭必須開在最旺的地段,這裡的人流將帶來財富的聚集,於是果斷地定下了這個鋪位,“兄弟高登”眼鏡店開張了。

  除了張羅進貨,籌集3萬元購置當時最先進的電腦驗光儀器外,他們還做出了一個當時看來很“另類”的決定:以月薪1500元到廣州禮聘了一位眼鏡行業的老師傅。在當時很多人的月工資都只有100元左右的情況下,他們真是下了“血本”。陳美珠夫婦希望新生的高登眼鏡能站在一個高起點上,樹立一種專業、權威的印象。

  “當時我既當老闆又是店員。”陳美珠回憶起創業時的艱辛:“開始時,每天從早上 8點半一直忙到晚上10點,可一個月的營業額也就8000元左右,剛剛夠房租。雖然我們這樣辛苦,又賺不到太多的錢,可老師傅的工錢,我從來不敢耽擱。做老闆關鍵要懂得尊重人才,老師傅與那臺名貴的儀器相比,價值要大的多。”

  看到店裡的生意一直沒有大的起色,老師傅每次拿這麼高的工錢都覺得不好意思,陳美珠總是寬慰他,這是他應得的。

  “不撐到最後就看不見最終。”就是這個信念支撐著陳美珠夫婦,捱過了一年多的虧損困境後,陳美珠發現有了回頭客,生意開始有了起色。

  2、看準商機再開一店

  標新立異連鎖經營

  1991年,陳美珠抓住了東門一帶舊城改造的商機,邁出了連鎖經營的步伐。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地處深圳繁華區域的解放路由於實施舊城改造,變成了一個在當時非常先進的現代化街區。總裁學習網專家認為,陳美珠夫婦經過認真的考察和分析,看準了這裡蘊藏著的巨大商機,於是,在這條街上改造的建材氣味還沒有散去的時候,他們的第二家眼鏡分店就開張了,這個店鋪有50多平米、12個員工,成了第一家進駐改造後的解放路的商家。陳美珠笑言:“比麥當勞來得還要早。”

  在當時的眼鏡行業,很多同行都是使用“分身術”的方法來降低經營風險,即同時開幾家鋪頭,並且每個鋪頭的名字都不一樣,以此來避免“一損俱損”,如果一個鋪頭出了問題倒閉了,其它鋪頭的生意不會受到太大沖擊。雖然當時對“連鎖店”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的認識,可陳美珠想,自己店鋪的主要客源是本地居民,而不是遊客,誠信必須要放在第一位。於是,他們決定放棄業內的慣例做法,不搞“分身術”,而是實行“只此一家”的連鎖經營策略,解放路的這家新店也就叫做“兄弟高登”。

  從此,藍黃兩色的店牌,以及統一的“Brother”押花字標,成就了深圳人熟悉的“兄弟高登”的品牌。解放路的老店越做越大,現在已經有近200個平方米的營業面積,也是這條商業街上唯一生存至今的大型眼鏡店。此後,高登以幾乎平均每年開一家分店的速度,走入了高速穩定發展時期,到1997年,已經達到了擁有13家連鎖店的規模。

  3、不知足主動質量認證

  求蛻變企業成功轉型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內的中小企業都面臨者國外資本和跨國企業大舉進入的壓力。在這場大浪淘沙的變革中,一些處在前沿的廣東個體私營企業最先感受到了嚴峻的轉型考驗。而這時在深圳已經小有名氣的高登眼鏡也必須面對同樣的考驗,要麼做強、做大,要麼被淘汰。這時,鄭美珠夫婦做出了一個在現在看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決定:搭上“國際直通車”,在全國眼鏡行業第一個搞ISO9000認證,陳美珠稱之為“第二次創業”。

  “櫻桃好吃樹難栽”。那時候的兄弟高登眼鏡,從老闆到員工對於到底什麼是 “ISO”,腦子裡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總裁學習網專家指出,只是通過專業公司的介紹,才知道如果通過了這個體系的認證,就可成為企業證明自己產品質量和企業形象的國際“護照”。既然認準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並且要讓公司旗下的13家連鎖店同時通過ISO9000認證。其工作量之大、通過之艱辛,事隔多年之後,陳美珠回憶起來只有一個字:“累!”

  怎麼能不累呢?在一些製造業的大企業裡,通過ISO9000認證所需要的檔案就要堆滿整整一屋子。按照認證要求,兄弟高登眼鏡必須做到所有的崗位、所有的程式都要有文字規範,所有的流程都要有文字記錄,所有的員工都要接受培訓。最後,這一切還要通過嚴格的驗收。陳美珠和員工們一條一條比照著進行建章立制,對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疏漏,這不僅是對老闆的考驗,同時意味著每一位員工都要付出額外的工作時間和精力。陳美珠夫婦多次召開管理人員和員工大會,將公司的理想和困難都告訴他們,堅定了大家同舟共濟的決心。

  歷過整整2年的不懈努力,1999年兄弟高登終於通過了ISO9000認證,企業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蛻變”和轉型,變成了一個制度完善、管理高效的現代化企業,公司的質量管理、企業形象和競爭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此後的幾年時間,兄弟高登眼鏡的擴張速度比前10年翻了一番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