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是怎樣的

  中小企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和難題,其中以融資難最為突出。因企業的融資方式決定著企業的融資結構和融資效率,而融資效率又直接影響著企業的融資目的是否有效達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是企業籌措和使用資金所付出的代價,從另一個角度講,它是資本的預期收益率,是企業選擇資金來源、進行資本籌措的重要依據。資金成本與融資效率成反比,資金成本越高者融資效率越低。因為債務融資有稅盾效應,所以股權融資的效率是最低的。對於中小企業,由於在資本市場上上市所需的掛牌費用、資訊披露費用、中介費用、審計費用等均為固定費用,這些費用並不會因為發行規模小而相應減少,這對普遍發行額小的中小企業來說,存在著交易成本過高和規模不經濟問題,使得中小企業股權融資效率更低。在債務融資方面,由於我國中央銀行目前對利率和收費的規定,使貸款利率僅能在較小範圍內上浮或下浮,所以中小企業獲得的貸款利率水平並不高,但這並不是融資效率高的體現,因為限制金融機構的利率和對金融服務的收費挫傷了金融機構調查和收集中小企業資訊的積極性,進而也會影響向他們提供信貸和其他金融服務的積極性,這種價格管理必然使中小企業可獲得的信貸資金數量大減,實際上是雙方都不願接受的低水平效率。

  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融資機制的規範度

  融資機制的規範度也可說是資金市場的成熟度,機制規範的資金市場融資渠道多、風險小,效率也就高。當然要定量地描述規範度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可從幾個方面考察融資機制的規範程度,包括政策、銀企關係、資訊的公開化程度、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視及程度如何等。總的來說,我國的資金市場還處於不成熟的狀態,其突出表現為國家通過計劃手段對國有企業進行融資傾斜,國有經濟是金融機構優先和主要扶持物件,各方面的政策門檻對中小企業來說都相對較高,證券市場發展較晚,上市公司較少,上市尚有額度控制,上市公司運作也不甚規範,更不可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在中小企業融資機制中,非正規金融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全過程中均發揮作用,而且在企業發展的早期,其重要性往往超過所有其他的融資方式。但長期以來,我國對非正規金融一直採取壓制的政策,沒有對其參與者提供有效的保護與監督,忽略了自由資本制度的精神,使得中小企業非正規金融手段效率大大降低。而在公開的證券市場與信貸市場上,中小企業不僅面臨著權益性資本缺口和債務性資本缺口,而且面臨著所有制歧視、社會信用崩壞以及公司治理結構極不完善等影響更為深重的問題。因此,從融資機制的規範上講,中小企業融資的效率處於低水平的狀態。

  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融資主體自由度

  融資主體自由度是指融資主體受外界約束的程度,這種約束包括法律上的、規章制度上的和體制上的,約束越大,自由度越低,融資效率越低。在我國,內部融資受外界約束較小。股票融資主體僅受股民“用腳投票”的制約,對所募資金的支配程度較大。債權性融資則受債權人約束較大。中小企業受融資渠道不暢所限,不得不接受銀行嚴格的約束條件,包括準備金制度、信貸補償性餘額、週轉協定等,對於大筆貸款或經常性貸款,還會有監督員進行日常監督,因此,債權融資在自由度上是低效的方式。

  當企業完成融入資金這一初始過程後,如何提高融入資金配置效率將直接影響企業整體效益,使企業融資效率得到體現。配置效率主要是使用效率,包括資金利用率、清償率。

  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資金利用率

  從資金利用率來考察融資效率,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資金的到位率。內部融資的資金到位率是最高的,只要公司決策者做出了決策,將企業利潤留在企業內部,這是沒有障礙的。而股權融資與債券融資的資金到位率相當,都會有股本募集不足和證券認購不足或貸款資金不到位的風險。另一方面,是資金的投向。理論上說,由於中小企業對資金的渴求,從各種渠道獲得的資金將很快得到利用,但不排除以下兩種情況導致的資金利用率不足:上市的中小企業受到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誤導,即使短期內無資金需求,只要達到了增發的條件也會選擇增發,融入大筆資金。同時,由於最低資本規模要求,該規模一般都會高於中小企業的資本需求,使得部門資金無法得到真正利用;由於融資集中性與投資分散性的矛盾,也導致資金利用率大大降低,不排除因為融資過程的延續時間較長,使得原先的市場機會與企業擦肩而過,而暫時又無其他投資機會而出現的資金閒置現象。

  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清償率

  清償率是資金配置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揭示資金再迴圈的效果,還可以體現企業的信用狀況。股權融資由於不需要償還本金,不會產生因不能償債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和不利影響。因此,可認為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在考慮清償能力時,其融資效率是高的。內部融資在這一點上與股權融資具有相同的性質,即不需要償還本金。而對於債券融資來說,各種不能清償的風險和不利因素,都是由債權融資所帶來的,這些風險和不利因素會導致融資效率的降低。這種融資效率降低的程度,是以企業的不同而相異的。而中小企業在這一點上效率是低的。事實上,造成中小企業債權融資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即是清償危機,中小企業較高的倒閉或歇業比率肯定是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銀行管理人員估計,我國有近30%的適應中小企業在2年內消失,近60%在4~5年內消失。中小企業高比率的倒閉情況,顯然連帶地使向其發貸款的銀行也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有鑑於此,貸款的資訊收集和分析成本也會較高,這自然使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貸款。此外,貸款償還的高違約率也是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調查中發現,中小企業的違約率要高於大企業的違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