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養殖發展前景如何

  隨著國家經濟的轉型,發展的重心偏向農業,市場上陸續出現了很多養殖專案,其中最為突出的要數青蛙養殖。那麼青蛙養殖的前景怎麼樣?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目前養殖青蛙的基本情況

  青蛙養殖的主要品種為黑斑蛙,由於其具有攝食活餌的特點,傳統養殖中均需培育蠅蛆、黃粉蟲、蚯蚓等進行投喂,工作強度大,產量低,養殖成功率不高。近三年來,隨著可攝食靜態餌料的青蛙品種出現,青蛙養殖可全程投喂全人工配合飼料,養殖產量一路走高,畝產可達1500——2500公斤,青蛙養殖產業迅速擴大。

  

  青蛙集食品、保健品、藥用於一身,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一直是我國城鄉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品,開展青蛙養殖,既可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能促進天然野生資源的恢復,因此青蛙養殖具備一定的市場和產業前景。

  如果按一畝地可以養殖1000公斤青蛙,以每公斤30元的批發價計算,一畝有3萬元的產值,再加上還可同時生產些無農藥、化肥的綠色蔬菜和綠色水產品,一畝產值可達3.5萬元,屬於高效生態農業。據測算,露天養殖建蛙場和青蛙飼料***從蝌蚪到成蛙***每畝投入僅需1.5萬——2萬元。

  隨著青蛙養殖產業的迅速擴大,青蛙的價格隨季節和市場行情變化劇烈。據調查,2015 年青蛙的塘邊價達到了50 元/公斤,2016年7月亦保持在此價位,但隨著青蛙大量上市,2016年下半年價格一路走低,塘邊價降至25——30元/公斤。2017年春節期間則回升至50元/公斤左右。要維持青蛙市場的穩定,一方面需要延長青蛙的銷售時間,另一方面則需開展青蛙產品的深加工,比如開發蛙油、熟食產品等提升效益。

  青蛙的養殖模式

  青蛙可在池塘、稻田進行養殖,常見的養殖方式以稻田為主,養殖池均需開溝,並保留一定陸地供青蛙棲息、藏身,養殖池四周需設定隔離網,上空架設防鳥網,以防逃和防老鼠、蛇、鳥類、黃鼠狼等天敵。

  青蛙養殖的主要模式有高密度精養、稻蛙、蛙菜、蛙鰍、稻蛙鰍等多種,每種模式各有其特點。由於養殖開展時間不長,青蛙的養殖模式目前尚無一定標準,養殖戶均根據自身條件在不斷探索最適合自己的養殖方式和方法。青蛙每年繁殖一季,一般每年的驚蟄前後結束冬眠出洞抱對繁殖,經2個月左右的蝌蚪養殖期變態成幼蛙,再經2個月左右的養殖,規格達40克以上即可上市銷售。銷售時間可持續至青蛙冬眠,由於春節前後青蛙價格很高,有的養殖戶採用人工的方法,在冬天挖掘冬眠的青蛙上市銷售,可延長青蛙的銷售時間。

  飼料和病害方面的青蛙養殖技術

  首先青蛙養殖不能急功近利。青蛙一年只產一次卵,每次產卵數量為1000——3000個。青蛙從卵孵化出來到出售,養殖時間為6個月。青蛙為動物性食性,投喂的飼料一般蛋白質含量在40%以上。蝌蚪剛從卵孵化出來後的前兩天不需要餵食,之後可以投喂豆漿、雞蛋、煮爛的菠菜以及進口魚粉、飼料等,一般一天餵食兩次就行,分別是早上七八點和傍晚的五六點。下雨天青蛙不愛進食。也可在養殖場裝上電燈,晚上開燈吸引蟲子,青蛙會自己捕食。

  在高密度養殖中,青蛙常見的病害有歪頭病、腐皮病、紅腿病等。對於青蛙病害,應以預防為主,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才能減少或避免病害的發生。蝌蚪養殖階段主要做好水質調控,給蝌蚪提供一個良好的水體生態環境,成蛙養殖階段則要提供良好飼料,做好工具、場地消毒,發現疾病針對治療。在夏季,水溝上面要蓋遮陽網,以防高溫下水質變壞。同時,還要注意勤換水。

  養殖和出售青蛙要辦理哪些手續

  黑斑蛙為“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開展黑斑蛙的養殖和銷售均需到當地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辦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

  青蛙養殖為新興產業,養殖戶欲進入此行業,需具備一定的技術、資金基礎,最好能有一定的市場銷售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抗風險能力。相信隨著青蛙養殖產業的發展,青蛙能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盛怡基地本著全心全意為廣大養殖戶負責任的態度,隆重推出盛優6號優質品種,確保養殖戶的青蛙產量和質量,真正讓養殖戶在這個養殖行業中受益。盛優6號品種的培育,必須要通過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在成千上萬的青蛙中甄選最好最健康種蛙作為種蛙源。為了保障養殖戶能夠及時的投入養殖,不耽誤養殖季節,防止因氣溫低而導致無法孵化種苗。因此基地投入大量資金,建造了最先進的現代化孵化車間。從而確保養殖戶及時投放種苗,不會因為沒有種苗而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