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木取火的傳說故事_鑽木取火的發展歷史***2***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不知過了多少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瞭弓箭,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獵要強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獸,就是天空的飛鳥,水裡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看、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活,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的,或者叫“庖犧氏”***庖犧音pá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開始,人們偶爾把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生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穀子。於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種帶把的木鍬***。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穫量就更大了。後來傳說中把這些種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

  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藥材。據說,醫藥事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從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了原始人生產力的發展,倒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鑽木取火的方法

  第一種:古典式鑽木取火法

  這是被瞭解得最廣泛,但同時也是最困難的一種方法。

  首先,找到合適的木材做鑽板,乾燥的白楊、柳樹等等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們的質地較軟。再找到合適的樹枝做鑽頭,相對較硬一些就可以,條件不像鑽板一般苛刻。然後,把鑽板邊緣鑽出倒“V”形的小槽。

  最後,在鑽板下放入一個易燃的火絨或者枯樹葉,然後雙手用力鑽動,直到鑽出火來為止。

  第二種:雙人經典鑽木法

  其他步驟跟第一種方法相同,不同的是這次是兩個人合作。一個人用帶凹槽的木頭蓋子把鑽軸固定在鑽板上,另一個人用摩擦力較大的繩子或藤條在鑽軸上纏幾圈,然後快速來回拉動。這種雙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種強得多。

  第三種:簡易刨子取火法

  將軟質木板挖一長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絨,用較硬木條向前推動,直到火星將火絨點燃。

  第四種:易洛魁族式取火法

  由易洛魁族發明的這個裝置取火效率相當高。鑽軸的一端用兩根繩子纏繞,繩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個硬質橫板上。鑽軸的中間部位用一個硬質木輪做加速器。

  當把繩子纏好後用力向下壓橫板,就能使鑽軸產生極快的轉速,然後鑽出火花。

  第五種:弓弦鑽木法

  同第二種雙人鑽木法類似,只不過可由一人完成。

  鑽軸上方同樣覆蓋一個有凹槽的蓋子,然後用弓弦樣子的工具快速拉動。

  第六種:穴居時代的經典火種保留法

  無論是用鑽木取火還是其他的什麼方法,都需要一個適當的介質配合火的燃燒。當週圍環境非常潮溼時,一般的材料很難燃著。

  用乾燥的材料盤成鳥巢形狀,中間部分掏空,儘量保持鬆軟,然後墊上一層火絨。這樣即使在潮溼的天氣也能讓它遇火星便燃著。

  第七種:火石取火法

  這種就沒什麼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擊硬質的材料,比如鋼刀、花崗岩等等。

  火石的上面墊上易燃的火絨或是已燒焦的布料,打擊便燃著。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越是有稜角的石頭打擊火石效果越好,當一塊硬石邊緣太圓滑時,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這樣就能現出尖銳的稜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黎族鑽木取火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鑽木取火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