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簡介
東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農業、手工業與商業都興盛起來。春秋大國爭霸,戰國七雄對峙,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軍事外交活動和人員物資聚散,都極大地推進了道路的建設。
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春秋、戰國的墓葬出土眾多的車馬遺蹟和遺物。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車馬飾尤具地方特色。東周的水路交通十分發達。為爭奪水路交通的控制權而引發的戰爭非常激烈。此外,東周的地圖以及符、節等交通憑證也有出土,使對東周的交通狀況得以全面瞭解。
除周道繼續發揮其中軸線的重要作用外,在其兩側還進一步完善了縱橫交錯的陸路幹線和支線,再加上水運的發展,把黃河上下、淮河兩岸和江漢流域有效地聯接起來。這個時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許多,秦國修築的著名的褒斜棧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秦惠王時,為了克服秦嶺的阻隔,打通陝西到四川的道路,開始修築褒斜棧道。這條棧道起自秦嶺北麓眉縣西南15公里的斜水谷,到達秦嶺南麓褒城縣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故稱褒斜道。這條全長200多公里的棧道是在峭巖陡壁上 鑿孔架木,並在其上鋪板而成的。除了褒斜道外,以後幾百年間還陸續開鑿了金牛道、子午道和儻駱道等棧道。這些工程極其艱鉅,人們首先是採用古 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開山破石,然後在崖壁上鑿成30釐米見方、50釐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樁。接著在上排木樁上搭遮雨 棚,中排木樁上鋪板成路,下排木樁上支木為架。這樣,我們遠望棧道好像 空中閣樓一般,煞是壯觀。迄今,陝西太白縣境內尚有多處清晰可辨的棧道遺蹟。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關中南則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 唯褒斜道綰轂[wǎn gǔ晚谷]其口”,戰略上為“蜀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即發生於此。除了秦國的棧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還有:楚國經營的從郢都通往新鄭的重要通道,晉國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東西孔道,齊魯兩國建設的四通八達的黃淮交通網路,燕國開闢的直達黃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線等。至此,穿大袖寬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騎馬的戎狄人、居雲夢江漢的荊楚人、披長髮嬉水的吳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連成一體了,為中華民族的進一步統一打下了基礎。
延伸閱讀
古代,人們為了生存取水,儘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為最早產生的運輸方式。“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說明獨木舟早已在中國出現。
在陸上交通方面馴馬牛作為陸運工具出現得最早,此後出現馬牛拉車而促進了道路的人工修築,直至出現絲綢之路。
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和瀕臨地中海的希臘人在造船、航海方面均較領先。11世紀中國將指南針用於航海 ,促進了世界航海技術的發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推動了水上運輸的進步。公元前480 年中國開鑿了古老的運河邗溝,至秦朝又為糧運連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靈渠,成為水路自身聯運的創舉。 近代運輸業
18世紀下半葉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產業革命,促進了機動船和機車的出現 ,從此開始了近代運輸業。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首次將蒸汽機用於克萊蒙脫號明輪上。1825年英國發明家斯蒂芬森製造的蒸汽機車在英國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上執行成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汽車、飛機相繼問世。1885年德國人本茨製成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成第一架內燃機推動的雙翼飛機。管道運輸在20世紀50年代後,伴隨石油和煤炭的大量輸送而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