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河西之戰是怎樣的

  魏攻秦河西之戰是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魏國攻取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大規模作戰。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秦魏河西之戰簡介

  魏攻秦河西之戰是在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時期,是魏國攻取秦國河西地區的大規模作戰。

  魏國位於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陝西省東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的那片地區,是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建都安邑。自從魏文侯魏斯開始執政魏國以來,在政治上重用賢臣、名將,來致力於在國家與軍隊方面的改革,來共同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在軍事上面魏國採取聯合韓國、趙國來共同西擊秦國,東擊齊國,南擊楚國,並創立了由魏國領導、韓趙輔佐的中原霸權。

  對此,魏國並不滿足,想要向西擴張自己的國土,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要奪取秦國東部的河西地區。當時秦國是西部諸侯大國,建都涇陽。自秦朝以來,國內就頻繁的更換君主,不能夠強有力的形成完善的集權統治,因此就沒有完成社會變革。秦國雖有東進攻的意思,但他的軍事實力明顯要弱於魏國。

  在公元前413年,魏軍就開始了向河西地區的傾國軍隊發出進攻的訊號,與此同時還深入到至秦縱深的鄭地附近,一場戰爭較量下,將秦軍打敗了。後來在接下來的幾次戰爭中,秦軍則節節敗退,並在洛水附近的地方修築防禦,來防止魏軍的進攻。

  後來在魏國佔領河西地區後,成為了秦國東進的一大心腹大患。雖然此後秦國多次進攻該地區,但大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公元前329年才完全收復該地區

  秦收復河西之戰

  秦收復河西之戰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也就是周顯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的時間裡,秦國收復被魏國奪取的河西地區指的是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作戰。

  當時魏國是位於如今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東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區,是當時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自從魏文侯魏斯執政以來,在政治上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一批重要賢臣、名將,並致力於國家與軍隊的改革,使得國家日益富強。在軍事上魏國聯合韓國、趙國,西擊秦,東擊齊,南擊楚,建立了由魏國領導而由韓、趙輔佐的中原霸權。

  當時的秦國是西部的諸侯大國,曾在他的國內,經常性的更換帝王,不能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因此沒有完成社會變革。在公元前408年的時期,魏國成功的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這一行為成為秦國東進的心腹大患。因此為了收回河西地區,秦國曆經36年的時間,才得以將河西地區收回。

  關於收回河西地區發動的這一戰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次戰爭裡一共歷經三次戰爭,也是在第三次戰爭中,魏國被迫於次年將河西地區的剩餘部分全部歸還給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但然,秦國在收回河西地區後並沒有放棄攻打魏國,直至公元330年的時候,魏國主動求和,才得以讓秦完全掌握了黃河地區,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秦魏河西之戰的影響

  秦魏河西之戰說得是兩國為了爭奪戰略要塞,多次進行對抗的大規模戰役。河西之戰一個打了五次,前前後後打了近50年,那麼秦魏河西之戰的影響都有哪些呢,在歷史上的評價又是怎樣的?

  第一次河西之戰魏國當時國力較強盛處於主動方,這次戰役,魏國採用先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即佔領少樑,再大舉進攻,最後擴大戰果的方法,進攻河西之地的作戰計劃順利完成,秦軍節節敗退,被趕到洛水一帶。這次戰役,魏國的勢力進一步擴大,給秦國以沉重的打擊。第二次河西之戰時,河西地區基本已被魏國佔領,秦軍多次派兵進攻想收復河西要地,都以失敗告終。秦王不惜以50萬大軍攻打魏軍,但是卻大敗在魏國名將吳起率領的7萬大軍的高昂士氣下,秦軍損失慘重,魏國士氣高漲。

  第三次河西之戰中秦軍取得勝利,打敗魏軍三次。秦國在秦獻公的治理下逐漸強盛起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這三次作戰能勝利主要歸功於秦獻公的個人軍事能力和威望,再加上魏軍的主力並不在河西一帶。

  第四次河西之戰時,秦國在商鞅變法下有了一定的實力和魏國抗衡,但是太過於急功近利,秦國本身的改革也還在初期,國家根基不穩,所以面對第一強國的魏國在河西地區的爭奪上還是沒有成功。

  秦國最終還是收復了河西要地,秦魏河西之戰的影響是秦國完全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在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奠定了秦國進軍中原的基礎。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