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創新之道是怎樣的

  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新的組合,或應用新的生產技術對原有技術作重大改變的行為。它涉及新產品開發、新生產方法應用、新的組織與管理形式實施、新的供貨渠道與新市場的開拓等方面。那麼?

  許多中國企業還在不懈尋找一劍封喉的技術祕笈,但今天這個時代,能幫你登上創新高地的,很可能是你的供應商、合作伙伴、甚至是你的競爭對手。

  21世紀,CEO們人人把創新掛在嘴邊、侃侃而談的時候,什麼才是企業真正有效的創新之道?

  在這方面,即使最具想象力的好萊塢也落伍了—電影中的未來科幻世界,DNA檢測、虹膜識別這些最嚴密的安全措施緊緊守衛著公司的研發機密。事實上,哪怕在今天,將創新深鎖於企業內部,都可能是一種過時的創新模式。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合夥人李愛新認為,以往企業熱衷於追求技術領先、通過樹立技術壁壘、打造技術高地以贏得競爭優勢。如深山練劍,以求一招懾服群雄。

  在中國,這種“封閉式創新”經常被高調地貼上自主創新的標籤。

  回顧上個世紀,企業競爭遵循的依然是“撲克原則”,“好牌制勝”,只要擁有一項核心技術優勢,就可以在市場上無往不勝;而為了讓技術優勢發揮到最大,最好嚴守機密,讓對手不知底牌。封閉式創新,其實質是封閉的資金供給與有限研發力量結合,目的是保證技術保密、獨享和壟斷,從而樹立絕對競爭優勢。發展到極致的一個例子,是生產影印機的施樂公司甚至要自己開發專用的影印紙張。

  但在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和資訊能夠低成本地獲取和傳播,技術獨享的壁壘很容易被瓦解,這種趨勢使企業獨創獨享技術優勢的想法越來越不現實:大量分散的知識工作者從忠誠於企業轉變為忠誠於職業,進行獨立的創新;小而專的企業藉助風險投資,可以將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快地投入市場;消費者和供應商瞭解了越來越多的專業知識,是他們而非企業自身主導著技術和產品的演進方向這些都使技術與產品的生命週期變得更短,對創新速度的要求更甚於對創新質量的要求。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企業內部資源、閉門造車式的創新不僅成本高昂,還往往使企業反應遲鈍,產品和服務偏離市場實際需求。

  哈佛大學教授亨利·切薩布魯夫***HenryChesbrough***在2003年出版的《開放式創新》中最早提出該概念,他指出,現在競爭優勢往往來源於更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創新成果。

  這些觀點也被越來越多的CEO所接受,IBM兩年一度的全球CEO調查中,參與調查的1709位CEO中僅有4%計劃在企業內部完成所有創新工作,即便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中國,也已有高達63%的CEO準備與外部進行合作創新。

  這意味著企業進行創新時,需要重整內外部資源,把內部員工和外部的供應商、顧客、研發機構甚至競爭對手都接入一個新的創新價值鏈中,打造一個嶄新的生態群落。

  研究人員總結了這些新的創新合作者的特殊作用:

  員工

  全體員工都可以成為創新的發動者,而不限於職業的研發人員。研發人員注重技術先進性,生產人員注重成本領先,營銷人員注重有效滿足顧客需求,因此,只有集合所有員工的智慧,才有利於創新。

  經銷商

  現在的競爭,是速度的競爭。速度可以使不完美的產品輕鬆取勝,完美的產品如果推出太晚的話,收益也可能很差。在新產品籌劃過程中,越早讓經銷商獲得新產品的資訊,就能越早獲得經銷商對於新產品原型的反饋,有效地縮短創新時間,整個專案所節省的資金也就越多。

  獨立的知識工作者

  寶潔公司認為,全球99.9%最聰明、最有才華的人都不是公司的員工,但他們完全可以為公司所用,為此它設定了“外部創新主管”和分佈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創新偵察員隊伍,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藉助複雜的搜尋工具檢視上億的網頁、全球專利資料庫和科學文獻,以“大海撈針”的方式,找到對公司有利的重大技術突破和專家學者,共有50多萬名獨立發明家成為寶潔的創新服務提供商。

  競爭對手

  與競爭對手也存在競合的可能性,企業可以與競爭對手進行基礎研究合作、建立技術標準以及共同爭取政府補貼。

  顧客

  企業最重要的協作創新夥伴就是自己的顧客,特別是那些挑剔的顧客,如果能讓挑剔的顧客滿意,就能讓絕大多數顧客驚奇。大部分新產品來源於顧客提出的創意,而不是來源於企業內部的頭腦風暴會,因此有必要將顧客從一個純粹的消費者轉化為一個合作設計者。

  許多顧客往往要在試用了樣品,搞清楚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之後才能完全瞭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即使顧客準確地知道了自己的需求,他們常常也無法向商家完整、清晰地表達。完全瞭解顧客的需求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得到的結果也不甚精確。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不要再費心思去琢磨顧客的確切需求,而是為顧客配備必要的“傻瓜式”工具包,比如可以隨意增加或減少新品的功能,讓顧客自行設計和開發產品,範圍包括從產品的小改進一直延伸到產品的重大創新。

  大量的領先企業已經通過外部協作創新獲益,利用隱藏在貨架中的攝像機,寶潔測量出顧客看到樣品時瞳孔放大的程度,即使通過顧客這種被動參與的協作創新,寶潔也得以改進新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