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會戰雙方兵力介紹
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才瞭解到費邊的睿智,從此之後再也不與漢尼拔正面交鋒,改回使用被動的消耗戰。坎尼會戰,亦為全球史上在單日中傷亡最嚴重的戰役之一。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坎尼會戰雙方兵力
羅馬8萬人,迦太基3萬人。
兩位執政官共有七萬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羅馬騎兵與四千名同盟騎兵***在會戰裡上陣的***,並在兩個軍營留守二千六百名重灌步兵與七千四百名輕裝步兵***合計一萬名步兵***,所以羅馬在戰場上的總兵力達至八萬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軍則有大約三萬名重灌步兵、六千名輕裝步兵與八千名騎兵,這包括了主戰場上的兵力與分隊兵力。
坎尼會戰影響
坎尼會戰在羅馬軍事結構上佔有一個重要席位,並使得羅馬共和國軍隊作出了戰略重整。在坎尼,羅馬陸軍組成了與希臘方陣雷同的陣勢,這使其容易陷入漢尼拔的設計裡,因為其缺乏靈活調遣的能力,所以較易被迦太基騎兵從後包圍。此外,羅馬法律限制了兩位執政官的最高命令權,逼使其權力必須輪著執行,使其缺乏戰略彈性。雖然有這麼多不足,但在坎尼會戰後數年內,羅馬人成功針對這些弱點作出大幅度改善。首先,其對方陣作出改革,將方陣分為很多細少的分隊,每個分隊可獨立移動,靈活性高。在其後的伊利帕戰役與札馬戰役裡,第二連隊***principes***於第一連隊***hastati***背後組成,在第一連隊跟敵人用短劍交鋒後,如果戰況不利,第二連隊前進接敵,第一連隊則從第二連隊之間的空隙***正好也是一個連隊的正面寬度***退到後方重整-這樣的編排充滿彈性與機動性。
此外,因應戰爭需求,羅馬人最終制定了一套統一的指揮系統。在經過數次政治實驗後,大西庇阿被任命為大,並統率了全羅馬在非洲的軍隊,這個頭銜與權力維持至戰爭終結。這個安排可能違反了羅馬共和國的憲法,但是就如戴布流克所述,“軍隊內部改革使得其軍事潛力大增”,而此役更使得羅馬軍團編制上限形同虛設,
但亦預兆了羅馬共和體制的衰敗。在坎尼會戰後,羅馬軍隊逐漸 邁向專業化:在扎馬戰 役裡 ,大西庇阿的軍隊主力是由在西班牙與迦太基軍交戰近十六 年的退伍軍人組成,而其亦 被證明了是一支超級強大的軍事力量。
坎尼會戰因為漢尼拔出色的戰術與 其在羅馬軍事史上佔極其 重的席位而聞名於世。這戰役對羅馬所造成的重創程度是往後一世紀所未嘗見的,直至阿勞西奧戰役。就如軍事史學家道奇***Theodore Ayrault Dodge***所述:“在古代極少的戰役可以像坎尼會戰般以技術取勝,漢尼拔憑技術取得了一切的優勢。其西班牙與高盧兵以階梯形列陣,使敵軍逐步陷入包圍,這完全是戰爭的藝術。其以非洲兵在側翼對羅馬軍進逼,使其混亂,更值得稱讚。整場戰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場上看,是完美無缺的,在戰爭史上幾無可匹敵者”。而威爾杜蘭亦記載道:“這是前所未有的指揮藝術的典範,亦影響了往後兩千年的軍事戰術”。
漢尼拔的在坎尼會戰裡使用的雙重包抄戰術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戰場調遣戰術,亦是西方世界裡首次成功使用鉗形戰術的人。
坎尼模式的解釋
坎尼會戰聞名之處除了其對羅馬軍隊所造成的重創外,亦有著現代戰爭裡所難以達成的煙滅戰略。二次大戰裡著名的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這樣寫道:“如果情況容許的話,每一個都尋求在戰場上完勝對方,漢尼拔在坎尼會戰的完勝使得“坎尼”成為完勝的代名詞,在世界各軍事學院均被詳細研讀。將敵方完全包圍並且殲滅的念頭,使得在近一個世紀裡***包括腓特烈大帝與小毛奇***,眾名將皆欲嘗試重新創造一次自己的‘坎尼’。”
舉例來說,第一次海灣戰爭的聯軍總指揮史瓦茨柯夫,曾經研讀過坎尼會戰並將漢尼拔的戰術成功運用在地面戰役裡,結果大敗伊拉克軍隊。
漢斯·戴布流克的研究指出坎尼會戰對現代德國軍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德意志帝國陸軍參謀總長施裡芬影響甚大,以其名命的施裡芬計劃正是漢尼拔的雙重包抄的戰略制定。其認為坎尼模組應可在二十世紀重現:“一場完勝的戰役可以在今天重現,只要參考漢尼拔在上古時所作出的調配便可。進攻的重點不應是敵方的前鋒;武器與兵力不應集中在敵方的前鋒;重點應是使其側翼崩潰。翼鋒應對敵軍進行壓逼,並以背後攻擊以完成合圍……”施裡芬其後發展了一系列實作性的戰術指導文章,並被翻譯與結集為《坎尼》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