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可見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對月亮的朝拜儀式自周朝開始歲時化。此前曾有一說,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蕭放表示,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流行。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後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唐代確有賞月風尚,但未見拜月習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舉有好功名,女子則祈求擁有美麗容顏。隨著時代演進,明清以後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民俗專家如是說。
古代中秋豐富節俗的緣起與演進曾讓很多學者頗費考量。據稱,“中秋”一詞,最早則見於《周禮》,起源於先民月亮崇拜。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故稱“中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唐代文人中秋賞月成為新的文化習慣,但尚未見到它與社會生活的結合。宋朝開始,賞月成為家庭節日慶祝娛樂內容之一。明清時代賞月傳統逐漸被民間的拜月習俗替代。月餅也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專家介紹。
現代:吃新米飯未來女婿上門送禮
中國飲食文化昌盛,圍繞重大節慶均有各類可口食物呈現,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綿延流傳至今的月餅。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起源於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來,月餅逐漸在民間風行,關於月餅的文字較早出現在北宋蘇東坡的詩句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至明代《西湖遊覽志會》方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這類描述到清代以後逐漸增多,所記載的月餅製作方式也逐步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瓜果豐收,新酒同時上市,所以中秋飲食豐富。”據介紹,除吃月餅外,人們還會在中秋當天團圓飲酒,吃新米飯,玩月羹***桂圓、蓮子、藕粉一起熬製的羹湯***,南京則有桂花鴨等物,飲食不可謂不豐富。
圍繞中秋拜月、賞月,各地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據介紹,其中較為典型的是中秋拜兔兒爺、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還有燒寶塔燈、放孔明燈,偷月亮菜等活動。當此時期,民間未來的女婿還會上門送禮提親,在一些經濟活動中會結算與兌付工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