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的雙方兵力
三藩之亂的平定,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了一次國家大分裂,有利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那麼在此次三藩之亂中雙方兵力如何?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三藩之亂雙方兵力
三藩之亂後雙方兵力雖無確切統計,但從一些記載中仍可瞭解一個梗概。如吳三桂只在長沙、萍鄉等處部署的軍隊就有7.3萬人,吳將王屏藩進攻丙北的兵力有2萬人以上,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叛清後,在平涼咽喉之地的虎山墩就部署了萬餘人抗拒清軍;耿精忠反清後,他的部下擁有的兵力是:徐尚朝有“馬步賊五萬”,程風有7萬人,郭應輔約有8萬人;尚之信反清後,“廣東高、雷、廉叛兵,合計約有十萬”。僅據以上不完全的統計,可知變亂者的兵力不少於四五十萬人。清軍雖有四十萬人,但除去鎮守京師的11萬人以及盛京和山東、山西、西北等地的軍隊外,用於平亂的兵力所剩無多。
因此,在三藩之亂初期,清廷只調遣了7萬滿洲八旗、察哈爾、科爾沁的兵馬赴荊州、嶽州防禦吳軍;增派1萬名軍隊分赴浙江杭州、福建,加上福建原來駐紮的3.4萬清軍,可知與耿軍作戰的清軍總數不會多於5萬人。如果加上清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的綠營兵,那麼清廷用於平亂的兵力估計也只有十五六萬人。
三藩之亂中的八旗軍
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了檢閱時“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可笑場面。八旗衰敗之後,綠營成為清政府維持統治所依賴的武裝力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綠營也日趨衰敗,到了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和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起義時,身為國家正規軍的綠營已經是不堪一用了。
具體表現有:
一、集體腐敗導致的王朝政治週期性紊亂
二、人口增長導致的週期性土地危機及社會失序
三、承平日久導致的軍事力量的週期性衰敗
幾乎所有新的王朝都是依靠武力來建立的,軍隊是歷代王朝維持統治的基礎。然而一旦盛世來臨,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軍隊戰鬥力的維繫便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出現所謂的武備漸弛。更重要的是,歷代王朝出於控制軍隊的需要,往往會採取“以文制武”的策略,把軍事力量納入龐大的官僚體系之中,其結果是導致軍事力量本身的官僚化,而這就會進一步導致軍隊體制的僵化與內部管理的腐敗化,從而使軍隊一步步喪失戰鬥力,由此歷代王朝的軍事力量也就很難擺脫週期性衰敗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