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是在對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因此公共性是邏輯起點。公共倫理涉及政府組織部門之間、政府與公民、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多對關係的互動,是公共管理者處理公共事務所應遵循的價值規範,因此,公共利益是其核心。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人地錢”掛鉤政策及發展思路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城市化程序飛速發展,同時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效。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率正以每年0.9%的速度增長。據資料統計,截至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3個百分點,每年城鎮人口增加2 000萬。

  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化程序背後,卻帶來了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低、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發展不協調以及農村耕地、宅基地大量閒置等問題。由於大部分地區仍然慣以“GDP論英雄”的發展思路,盲目追求發展指標,片面強調地方經濟效益,導致城市以“鋪攤子”“攤大餅”形式向外擴張,使得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浪費嚴重。據統計,目前我國城鎮低效用地佔40%以上,處於低效利用狀態的城鎮工礦建設用地約5 000 km2,佔全國城市建成區的11%。由於土地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出現土地城鎮化明顯快於人口城鎮化的現象。

  有關調查統計表明:1990―2000年,土地城鎮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鎮化速度的1.71倍;2000―2010年,這一指標上升到1.85倍。而合理的二者比值應在1.12左右***馮長春,2016***。與此同時,農村耕地,以及宅基地、鄉鎮企業用地等建設用地卻由於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源而大量閒置,“空心村”和“空心房”現象越來越普遍。2012年,《人民日報》曾引述國土資源部的調查稱“我國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 000萬畝”***吳秋餘,2012***。耕地閒置、拋荒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危害我國的糧食安全。此外,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宅基地閒置比例也已達到20%~30%。因此如何合理解決保護耕地以維持基本糧食安全與因城市建設而佔用耕地的發展矛盾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也帶來了“半城市化”現象。“半城市化”是相對於“城市化”而言的,指的是農村進城人口並未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的狀態***黎智輝,2013***。這表現為一方面農民工進入城市生活,為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卻因為戶籍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而未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平等的住房、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在此背景下,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政府及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基於提高城鎮化效率和質量的要求,在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的政策。

  1 “人地錢”掛鉤政策解讀

  “人地錢”掛鉤政策的提出是一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常態下對城鎮化認識逐步清晰的過程。追溯來源,國家早在2008年就提出“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定居規模相掛鉤的試點工作”;2010年,在《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中,也提出“探索實行地區之間人地掛鉤的政策,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的增加規模要與吸納外來人口定居的規模掛鉤。”但從各地試點及反應的情況來看,這些政策的提出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原因可能在於面對中央政府下達的“指揮棒”,地方政府仍因為地方經濟發展利益願意掙錢而非花錢。

  而“人地錢”掛鉤政策與之前所強調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與“人地”掛鉤政策相比,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改變了地方政府以往為經濟發展需求而未真正投入資金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現狀,在新政策中尤其加入了財政轉移支付,降低了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壓力,有利於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同時新政策有助於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提高城鎮化發展效率和質量。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馮長春,2016***。“人地錢”掛鉤政策的實質是指將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即實現“以人為根本,以業為核心,以地為保障,以錢為支撐。”新型城鎮化下產業與勞動力呈現相互促進的作用,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聚集與整合帶動大量進城務工農民就業,而農民工則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勞動力。在該過程中,作為另一重要要素的土地起到承載與支撐的作用。“人地錢”掛鉤政策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區域城市發展規劃,通過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三大要素的流動與融合,起到保證城鎮發展、保護糧食安全、保障農民權益的作用,促進人口與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2 “人地錢”掛鉤政策的發展思路

  2.1 在法律層面完善與調整相關法律法規

  雖然自2004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對於規範土地的利用和開發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規範作用,尤其在土地徵收、耕地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需清楚地認識到,隨著農地流轉等現象的普遍以及對土地產權界定要求的更加明晰,《土地管理法》仍留有發展進步空間。《土地管理法》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一些概念與內涵的分析和認識,做到科學規範,同時對於一些突出的矛盾與問題也要在法律層面上予以保障解決。“人地錢”掛鉤是一項“人往城走、地隨人走、錢隨地出”的政策。對於“人地錢”掛鉤政策,筆者認為同樣需要在法律層面上進行確認,在強調其法律地位重要性的同時規範地方政府行為。此外,考慮到實行“人地錢”掛鉤政策後隨之出現的因大量農民工進城帶來的如耕地拋荒、農地流轉、進城農民工安置等問題也需要通過有關政策與法律予以完善和保障。尤其是針對農地流轉政策,也應以法律層面予以完善。確立農民承包經營土地的物權屬性,明確農地流轉過程中的產權歸屬,對農地的所有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的法律關係進行明確界定,成為有效破解農地流轉中各類法律問題的關鍵所在***許國強,2015***。同時,也應逐步實現土地流轉市場的開放化,實現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2.2 完善我國戶籍制度改革

  “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口城鎮化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在所反映出的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的現象背後,我們也可以發現,在農民工進入城市之後,仍然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所謂機會的增加與收入的提高並未帶來生活條件真正改善,同時,社會對於農民工群體的“經濟吸納、社會排斥”的現狀並未有效緩解,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水平較低,仍處於城市發展底層或半城市化邊緣。探究原因,這些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由於戶籍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連帶反應。戶籍制度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性制度,也成為目前阻礙流動人口實現社會融合的主要制度性障礙***李濤,2011***。

  因戶籍制度不合理帶來了兩大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農民工因沒有當地戶籍造成其身份認同感較低,殷娟等***2009***在對長沙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中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無法明確定位自身身份,其身份認同模糊化傾向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因為我國城市關於醫療、住房、就業、教育等一系列社會福利都基於戶籍制度之上,進城務工農民工也因此受到在各項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安排上面臨制度的排斥。因此,對於“人地錢”掛鉤政策的實施,也需要配合完善我國戶籍制度。只有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的戶口問題,才能真正實現“人往城走”的發展目標,進而提高城鎮化發展的效率。對於完善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其著力點與突破方向應放在如何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如何革除其利益分配功能,以及如何配套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福利但不至於使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這3個方面***杜睿雲,201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並且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對於目標任務的完成,“人地錢”掛鉤政策將在順利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多部門的聯合協作變得尤為重要。對於土地管理工作者來說,應進一步協調好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關係,實行差別化的城市規模和人均佔用土地狀況,同時明晰土地產權界定,推動農地流轉,“人地錢”掛鉤政策才得以順利落實。

  3 結語

  可以看出,“人地錢”掛鉤政策作為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熱點新詞,比起以往的“人地掛鉤”辦法,更有利於解決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難以在城鎮落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資金不足等實際問題。但為保證“人地錢”掛鉤政策得以順利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仍需要國家以完善法律為前提,同時配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保障。

  篇2

  淺析“單獨二胎”政策對房地產業的影響

  1 單獨二胎政策簡述

  1.1 “單獨二胎”政策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正式宣佈全年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相關內容與核心是:為了促進人口的均衡發展,並且要堅持以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的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

  1.2 “單獨二胎”政策開放歷程

  二胎政策從剛開始的設想到現在的正式頒佈經歷了一個複雜的過程,任何一項國家政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設想、試點、商議、審批通過的一個漫長的過程。

  1.3 “單獨二胎”政策開放背景

  1.3.1 人口紅利見頂。我國的人口結構目前已經呈現不均衡的發展態勢,由於計劃生育的限制條件,我國的生育率在逐年下降,人口增長率也在逐年遞減,因此我國的勞動人口也在減少,造成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問題,並且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我國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生育政策需要得到調整已經成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必要手段。

  1.3.2 人口老齡化。由於生育政策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且目前結婚成本的提高導致結婚率偏低,由此青少年比例在我國的人口所佔比例減少,而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導致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也在逐年加速。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一社會現象加快我國開始逐漸進入了老齡年社會的速度和步伐。

  1.3.3 調整生育結構。男女比例失調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個限制性因素,並且伴隨著人口結構嚴重惡化的問題,我國目前的低生育率已經阻礙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人口的減少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勞動生產效率,人口結構的不協調發展作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已經迫在眉睫。

  1.3.4 家庭規模。目前我國以三口之家的家庭規模為主,家庭觀念意識比較弱,養育老人所要揹負的家庭責任重擔也越來越重,經濟社會的壓力全部都重重壓在青壯年的身上,我國急需用新生命來注入全新的社會活力,由此來增加我國的家庭規模,緩解社會和經濟所產生的壓力。

  2 影響房地產發展的因素

  2.1 國家政策

  國家頒佈的有關房地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性的政策檔案會大大地影響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城市土地的產權、城市稅收、住房等制度的改革以及銀行抵押貸款政策的出臺也會促進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比如,國家對個人擁有房地產的權利的保護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對房地產的需求;如果國家政策對購房增加稅收,則會抑制房地產的有效需求。

  2.2 城市經濟發展

  城市的經濟建設以及城市的相關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能為房地產帶來巨大的商機。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外部的經濟環境以及經濟形勢,還需要城區改造建設。在城市化程序逐漸加快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到城市務工,相應的城市的基礎建設,舊城區的改造增加了人們對住宅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房地產城市的市場份額。

  2.3 土地供求量

  土地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房地產的開發與土地息息相關。國家通過政府來將國有土地轉換成為使用者的市場,是由國家壟斷的市場。土地供求量的增加有利於房地產的投資,間接地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的供應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發展。

  2.4 人口的數量

  房地產的需求量與人口的數量的增加密切相關。人口增長得越快,相應的對房地產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對房地產業來說,不同的性別、收入、工作、年齡對房地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而且家庭人口的多少和需要居住面積的大小也同樣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2.5 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目前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帶動了消費水平,從而促進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顯著提高。高收入的群體越來越多,大大提高了對房屋的購買力,間接性對住宅的需求也會相應的提高。經濟能力的提高相應對物質層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注重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潮流。

  3 “單獨二胎”政策對房地產的影響

  3.1 經濟角度

  我國施行的二胎政策,隨之而來的是增加的出生率,出生率的提高能夠帶來大量的勞動力,間接地提高經濟的增長率。從根本上來說,能帶動相關企業的發展,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嬰兒所需要的奶粉、奶瓶、紙尿褲、玩具、動漫等產品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企業的發展,而且能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改善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衣食住行是我們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的必需條件。人這一生不僅存在於這個社會,更重要的是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二胎政策的出臺,伴隨的是人口增多,將能大大增加我國的勞動人口和提高我國的勞動效率,從而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價值,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3.2 社會的角度

  3.2.1 人口數量。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不僅增加了農村的生育能力,而且對之前城市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數量。我國的城市發展迅速,目前處於快速的城市化程序中。通過放開生育政策,有利於緩解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增加我國的人口數量。   3.2.2 人口結構。中國的人口結構不均衡,勞動量的減少帶來的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增快的問題嚴重凸顯。如何“養老”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個人、政府乃至社會普遍越來越關心的問題。二胎政策的開放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年輕人口,改善勞動力結構,也能使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得到解決,緩解養老問題。

  3.2.3 養老問題。一直以來,由於實行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我國一直持續低生育的狀態,低水平的出生率導致了勞動力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齡化。二胎政策的出臺,有利於勞動力進入市場,能夠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只有勞動人口增加才能改善人口老齡化這樣的社會背景,從而減少養老壓力,提高老年人養老的條件和生活水平。

  3.2.4 教育問題。中國式家長最為重視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二胎政策能增強父母生育第二個子女的渴望,教育從小要從娃娃抓起,作為父母則會從孩子教育角度出發,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21世紀的發展培養人才,也有利於提高中國人民的整體素質。

  3.3 房地產業的角度

  3.3.1 住房結構。二胎政策的出臺,將在很大程度上擴大房地產市場的份額,增加對住宅的需求,新增的人口已經不滿足於現在市場上的三居室,四居室更加人性化的設計出現在公眾的視野,改善家庭的住房情況也成為了重中之重。房地產開發設計也有可能將把保姆房作為開發範疇,家庭為了更好地照顧嬰兒,相信這種戶型結構也能得到現代父母的青睞。而且為了能夠享受更大的生活範圍,相信在某些程度上對住宅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對房地產的需求,加快房地產業更加繁榮的發展的腳步。

  3.3.2 居民購買力。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從而激發了市場潛在需求。一些家庭為了生育二胎,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購房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和擴大對購房的需求,由於經濟帶來的高收益和高收入,為增強居民購買力和購房意願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和後盾。

  3.3.3 學區房。對於一些已經有生育二胎想法的家庭,購房者一定會首先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學區房將會作為新的市場需求開始快速蔓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教育資源密集、豐富優質地段和樓盤一定能受到家長的青睞。學區房所受到的關注度的不斷增高,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房地產業的繁榮發展,從而提高物業價格。

  3.3.4 需求市場。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依靠於居民的對房地產業的投資,而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二胎政策伴隨著對房地產業的需求量增加,特別是對於第二、三線城市來說,購房成本相比較於第一線城市來說要低得多,而且銀行出臺的貸款政策的條件比較寬泛,刺激房地產業消費和投資。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幸福指數的滿意度,將能大大刺激需求市場。

  4 結語

  二胎政策的頒佈和出臺,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整體發展,而且促使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產生了重大的變革。二胎政策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提高國民經濟率,對房地產的內部改革也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有利於推動房地產的住房結構能夠實現變革,並且能有效刺激房地產的需求市場。

  房地產交易量的增加,從本質上來說為經濟增長率的快速提高做出了貢獻,但是也間接體現了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購買力的提高和消費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更願意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我們必須有理由相信我國的房地產業一定能迎來又一個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