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結課論文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當今的時代己進入了一個資訊時代,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政府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貧困陷阱理論與反貧困政策

  一、引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擺脫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任重道遠,各國政府雖然採取了大量措施消除貧困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績效依然不盡如人意。普遍而持續的貧困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客觀事實和不得不面對的巨大挑戰。事實上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和貧困不斷加深的現象廣泛並存。新古典經濟理論中,市場機制驅動的經濟會自發實現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過程,並漸進的實現經濟發展的帕累托最優狀態。然而現實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卻並未出現主流經濟學家的預言。我們將這種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伴隨有貧困的進一步加深,甚至是自我強化使得貧困在一定的時間裡持續存在的現象稱為貧困陷阱。發展中國家由於市場機制不健全、資訊不完全、腐敗猖獗及國內政策制定的原因,導致了貧困的惡性迴圈,甚至強化貧困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形成貧困陷阱。

  二、貧困陷阱理論

  1、貧困的定義

  貧困是一種廣泛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學等領域,複雜而綜合的社會現象。貧困最顯著的特徵是收入水平低下,教育醫療衛生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最低生存標準。近年來對貧困概念的研究在不斷深入,研究貧困的視角也在不斷變化。因而要對貧困給出一個全面而準確的定義是相對困難的事。我們在此給出世界銀行對貧困的一個描述性概念:貧困是一種人們想逃避的生存狀態:貧困意味著飢餓沒有棲身之地,缺衣少藥沒有機會上學,更不知道如何獲得知識。貧困是因為缺少清潔的飲用水而導致兒童生病甚至死亡。貧困是失業,害怕面對未來,生命時刻受到威脅的一種狀態。貧困就是權力和自由的喪失。

  2、貧困的標準

  貧困測量有不同的標準。***1***貧困的收入標準。1979年聯合國確定的國際收入水平的貧困標準為人均年收入200美元***1970為基期***。***2***貧困的營養標準。1979年世界銀行提出了貧困的國際營養標準,即每人每天攝入2250卡路里。***3***貧困的人文標準。由於購買力等因素決定了維持生存水平的收入標準,且在各個國家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都存在不同的標準,因而發展中國家貧困程度的測量要採用綜合標準測量。有學者提出度量一個國家的貧困範圍和貧困程度可使用嬰兒死亡率、人均壽命、知識和生活體面程度、文盲人數和人均收入的加權平均數來反映。

  3、貧困的分類

  採取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貧困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生存貧困和發展貧困。英國經濟學家Rowntree和Booth最早提出了絕對貧困的概念,認為人們擁有獲得相對財富和服務的權利,當缺乏或失去一定程度的財富和服務或這種能力時被稱為絕對貧困,但他們的概念中忽略了人們對社會地位、自我心理和文化修養的需要。相對貧困則是指人們的收入低於一定時期人口平均收入相對比例時被稱為相對貧困。這個定義並不是採用固定標準來定義窮人,而是使用整個社會成員的相對收入作為標準來衡量。在實際中通常將低於平均收入水平1/2的人或把收入分佈中最後5%佔比的人定義為窮人。我們將絕對貧困也稱為生存貧困。發展貧困則是指在一個國家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當窮人的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窮人就具有自我發展能力用以抵禦貧困。當窮人的收入水平低於這一標準時,國家就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扶持、補助窮人,讓他們達到發展貧困水平以上,從而緩解和消除貧困。

  三、我國扶貧工作的難點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探索扶貧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將生產要素向落後地區轉移,向貧困地區輸送生產力來消除和緩解貧困。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當貧困人口的發生率低於10%時,市場作用將顯得微弱。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來消除貧困,通過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來消除和緩解貧困。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主導作用,並充分重視建立合理的財富分配製度,走開發式扶貧路線,通過培訓貧困人口使其自主擺脫貧困。

  2、加強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及科學技術增進扶貧。總體而言,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育程度還很低。兒童入學率很低,教育在扶貧中的作用並未顯現和義務教育推廣中依然存在嚴重的問題,醫療衛生事業還相當的落後,國家對貧困地區醫療保障的設計制度安排以及地方病的防治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科學技術問題主要集中於科技進步貢獻率低、科學技術在貧困地區擴散緩慢無法發揮其生產力的作用。

  3、勞務輸出問題。在專著《中國勞務輸出扶貧研究》中,吳國寶發現199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量45%和貧困下降率70%的貢獻來自勞務輸出。這表明勞務輸出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近年來,全國出現的農民工潮,很多農民工在城市的打工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成為貧困地區人們改變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徑。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勞務輸出人員的素質培訓、技能知識和組織問題,國家的社會保障及居民戶籍問題。

  四、結語

  貧困陷阱理論認為貧困能夠自我強化,僅依靠市場的力量無法擺脫貧困,這也為政府幹預解決貧困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援。我們需要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力量來緩解和消除貧困,這要求我們對導致貧困的各個因素進行深入透徹的比較分析,對形成貧困的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中找出異同並採取恰當的政策措施緩解或消除貧困。只有這樣才能在扶貧攻堅中避免“病急亂投醫”現象的發生,才能使我國的扶貧事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試談實現新型城鎮化的財稅政策

  一、財稅政策與新型城鎮化緊密相連

  ***一***財稅政策是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條件。當前城鎮化過程中,形成了多元化融資渠道,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於稅收,稅收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稅收作為推動城鎮化建設的一個有力槓桿。近十年間,國家採取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稅收優惠措施,支援農業、能源、交通、外貿、金融、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改革以及特定區域的發展***如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等***,幾乎涉及所有稅種。特別是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初步實現城鄉稅制統一,將生產型增值稅轉型為消費型增值稅,擇時實施燃油稅費改革,簡化了稅制,降低了稅負,避免了重複徵稅。作為巨大的內需潛力,我國的城鎮化促進了生產要素集中集聚和資源優化配置,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二***財稅政策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存在高度相關

  新型城鎮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新型城鎮化有“新”要求,重在提高質量,最終需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以及轉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首先,以工業化驅動的城鎮化與稅收相關。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依託。而工業化必然會受到資本、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的制約,也會受到稅收政策導向的影響。其次,城鎮建設與稅收相關。城鎮建設主要是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需要充分的財力支援,稅收的政策導向也將會起到“風向標”作用。再次,生態文明建設與稅收相關。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程序,生態文明要引領城鎮建設。稅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只有通過生態資源配置的稅收調控、形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稅收體系,才能使我們不斷向著生態文明社會和“美麗中國目標邁進。因此,在未來新型城鎮化程序中,稅收與之緊密相連。財稅改革作為新一輪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鎮化面臨一系列社會經濟利益的重大調整。適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可通過稅收制度與稅收政策,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才真正有財力作保障來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使人才、資金、資源向中小城鎮流動,解決“有產業進鎮”和“有資金建鎮”的問題。

  二、通過財稅改革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要讓新型城鎮化真正成為中的長期依託,就應該從改革財稅收體制入手,幫助中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

  ***一***建立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

  財稅改革的重點是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與中央一起形成合力來推動城鎮化發展。現有的戶籍制度制約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充分考慮戶籍改革的成本因素對分稅制進行改革,使地方政府願意積極配合落實中央政府制定的城鎮化目標,並且使地方政府不再為推動戶籍改革的“代價”過高而發愁,真正有財力作保障來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另外,還要建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輸入地政府與輸出地政府等對農民工市民化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既不能使地方財力無力承受,避重就輕,也不能使中央財力撒胡椒麵,收效甚微。

  ***二***構建地方稅體系

  改革地方稅收制度勢在必行。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構建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考慮建立省級政府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市縣政府以財產稅為主體,以行為稅、目的稅為輔助的分級次主體稅種,逐步構建收入穩固、結構合理、徵管高效的地方稅收體系。在統一稅政的前提下,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培育地方支柱稅源,但要保證市場統一,不得實行地域歧視政策,以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改革完善城市維護建設稅,將城市維護建設稅改為城鎮建設稅,作為一個獨立的稅種,提高其收入比重,建立地方城鎮化建設所需的持續財力基礎。

  ***三***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直接稅體系

  處理好新形勢下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關係,調動中央的巨集觀調控能力和地方的積極性,深化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是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現行稅制體系中稅種結構失衡,需要提高直接稅的比例,降低間接稅的比例,完善“雙主體稅種”的稅制結構。以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和開徵房產稅為突破口,增加直接稅在整個稅收收入中的份額,構建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直接稅體系。使居民個人直接繳納的稅收與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相對接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

  ***四***變革稅收徵管機制

  為應對經濟發展中經濟社會生活複雜化和新型城鎮化給稅收徵管帶來的挑戰,稅務部門要依法治稅,完善稅務法規,破解徵納雙方資訊不對稱的難題,加強同海關、工商、銀行等部門的資訊交流合作,實現資訊資源共享,積極構建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加強業務與技術的融合,嚴格稅收徵管,優化納稅服務,提高城鎮化建設稅收徵管效率,尋找新的稅收增長點。以促進稅法遵從為目標,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納稅評估為重點,以分類分級管理為基礎,以資訊管稅為依託,以完善制度、機制為保障,努力構建稅源專業化管理新體系,逐步實現稅收徵管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