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
當代文學共時於這一社會文化語境,在內容與形式上以及創作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都明顯地表現著市場化傾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生態自然下的當代文學論文
一、對生態自然的守望
雲南詩人于堅從書寫家鄉開始,在一系列詩歌創作中,對於自己出生成長的那片紅土不斷吟唱與讚美,從最早的《滇池月夜》、《故鄉之秋》到《麗江的荒》、《大理石記》、《滇東北》、《雄獅大峽谷》、《秋天我在瀘沽湖》、《在秋天的轉彎處我重見怒江》等傾注了對自然的無比崇敬和熱愛。在蒼山洱海的行走,成為詩人精神的朝聖之旅。詩人寫到:像是走在諸神的廟宇/一進蒼山我就變得虔誠/。詩人不斷遊走在雲南大地上,向我們描繪出那片神奇土地的絕妙風姿。在詩人的筆端,自然中的一切都成為著力表現的物件,陽光、河流、草木、鳥獸,它們的美具有神奇之力,淨化詩人心靈與精神。在《陽光下的棕櫚樹》中詩人將棕櫚樹喻為春天之水洗淨的手指,撫摸著大理石一樣光滑的陽光,這種表述,已不僅僅是寫作者語言層面單純的技巧,還呈現出對自然的一種親近姿態,例如在詩歌末尾,“這修長的手指,希臘式的手指,撫摸我,使我的靈魂像陽光一樣上升。”詩人完全走進棕櫚樹的領空,體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愉悅,享受自然賦予的美,從而自身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提升。在《讚美海鷗》中,于堅寫了一群由西伯利亞遷徙來滇的海鷗,詩中寫到:“它們穿越國家與國家的圍牆,降落在南方以南,革命/可以改造國家/思想/甚至宣佈上帝已死/但革命/無法改變一隻海鷗越冬的路線/它無法像舊俄國的皇帝/流放/。詩人由國家、社會、歷史的紛繁變遷,慨嘆其作用力之於自然萬物的微小。意味深長的是詩人最後的那句表述:“一隻海鷗就是一次舒服的想象力的飛行/它可以引領我抵達/我從未抵達的/但在預料之中的天堂/抵達/我不能上去/但可以猜度的高度。”
詩人或許道出人類的詩意與哲思的起點,這就是與自然萬物身心合一的交融,將自身作為其中的一個分子,這種守望使人類走向精神的高地。于堅將日常生活中人們容易忽略的自然元素都寫入詩中,挖掘自然寄予人類的福祉。于堅寫到:我記得那束陽光/它在我生病的日子/天天來探望我/每當黃昏它就輕輕地進來/它是怎麼來的我一點也不知道/它摸摸我的頭髮摸摸我的眼睛/它流進我的四肢使我感到舒暢/彷彿變成了一株植物/。詩人要訴說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中,才會追尋到自身生命的音符,找到生命的居所。在《一隻蝴蝶在雨季死去》、《避雨之樹》等詩中,于堅一再表達著這一主旨,其實就是延承著古代莊子的自然觀。莊子打破了人與自然的界限,將兩者平等待之。他告訴世人,要常常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這是滋養人類精神家園的甘澤。於是在他的筆下,我們看到彭祖、靈龜、椿樹這些相生的個體生命,不分彼此,融為一體。于堅詩歌寫作呼應著莊子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這也是文學長河裡中國古人自然觀的現代演繹,它綿延不絕,進一步衍生為中國文人的精神人格。然而不能否認的是,一個世紀多以來,人類在持續不斷地發展中是更為冷酷地向大自然索取所需。在需求滿足之際,卻往往滑向貪婪,走向一條強硬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道路。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社會以來,人們加緊了向自然索取的步伐,常常以征服者、勝利者的姿態面對自然,而這個苦果,人類只能自己吞嚥下去,森林毀滅、水土流失、災害性氣候頻現……這一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縱觀世界,自然環境危機近年越來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類為無法逃脫災難恐懼驚慌失措,殊不知文學早已給人類敲響過警鐘。19世紀俄羅斯詩人普希金在敘事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早已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漁夫放生的金魚,一次次地滿足了漁夫老婆的索要,從滿足生存需要的木盆、新房,到滿足其虛榮心成為貴婦人、女皇,攫取的快感、勝利的喜悅使老太婆的貪念無限膨脹,最後要成為海上霸王,進而統治海洋,這種狂妄的姿態,對大自然的不尊重,竟與人類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時,對大自然的殘酷掠奪不謀而合。古老的童話故事對人與自然間的主次關係和潛在的排序規則的叩問,是文學深層憂患意識的表達,人類的意志難道一定要凌駕於自然其他生物之上?人類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卻要成為自然的主宰,最後的結局,或許要比童話故事結局中那隻破木盆更為慘烈。
二、對生態自我的關注
人類的自然活動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係,其中也涵蓋著人與人的關係,人類作為自然的成員之一,在自我發展中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這也構成了人類自身存在的必備條件。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推進,我們從自然中取得越來越多的資源、能量,然而生態問題的也日益嚴峻。當今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給予關注,從根本上說也是對人類自身的終極關懷,反之,人類對它漠然置之,也是對自我的戕害。湯因比在《人類和大地母親》一文中說:“人,大地母親的孩子,不會在謀害母親的罪行中倖免於難。”遲子建在小說《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對人性異化、扭曲的憂思與對自然資源過度掠奪的反思,表達了她對當代社會生活中人“生態”的強烈關懷。小說的明線以主人公“我”排解喪夫之痛遊走鄉野城鎮為線索,暗線勾勒自然生態惡化。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小說中,“我”自以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為車禍中喪生的丈夫,痛不欲生,夜晚常常無眠而離開喧鬧的城市,試圖在遊走中安撫自己孤獨的靈魂。然而旅途中由於山體滑坡,不得不停靠在一個有二十多家煤礦的小鎮烏塘。作者對烏塘的自然環境書寫寥寥幾筆卻力透紙背。烏塘的色調是灰黃色的。烏塘的雨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骯髒的雨了,可稱為“黑雨”。雨由天庭灑向大地的時候,裹挾了懸浮於半空的煤塵,雨便改變了清純的本色。
烏塘人因而喜歡打黑傘。眾多的打黑傘的人行走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讓人以為烏塘落了一群龐大的烏鴉”。人類對自然地瘋狂掠奪,導致自身的生存空間的日漸萎縮與醜陋。而自然生態的惡化也會以更強烈的反作用力報復人類。生態破壞的惡果最終也使人自身走向失衡的空虛與頹敗。烏塘煤礦因過度的採掘而事故頻出,於是寡婦眾多,當地便把和礦工結婚的女子嫁人稱為“嫁死”,小說中寫到,一部分外鄉窮女子嫁給礦工,就“單等著他死”,就為了獲得高額的死亡賠償金,“嘭———”地一聲,礦井一爆炸,男人一死,錢也就像流水一樣嘩嘩來了!生態的危機、能源的危機,緊隨其後的就是人類自身的精神危機。人類的情感走向極端的利益化之後,面臨的就是人類自身靈魂的迷失,人性的扭曲。小說中的蔣百嫂在利益的驅動下掩藏了遇難丈夫的屍體,從一個賢惠的妻子變成了浪蕩的癲婦,夜晚成為她的夢魘,就如恩格斯警告說過的那句“: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種痛徹心扉的生命體驗實際已經超越人類痛苦的表象,直達生命的核心。小說的題目所喻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既是某個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現代性的持續危及我們星球上的每一個倖存者。”即使進入現代社會,面對自然的危機,我們人類自身無一能夠倖免。生物鏈的終端就是人類的自身。法國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中,孤單的外星球的小王子在命運的旅途上尋找生的價值,陪伴他的蛇、狐狸牽引著他感受愛的真諦,生命的斑斕。他遇到的第一個生物是一隻毒蛇。但小王子是純潔且善良的,蛇並沒有傷害他。後來,小王子遇到一隻小狐狸,小王子用愛馴服了小狐狸,小狐狸也把自己心中的祕密———肉眼看不見事物的本質,只有用心靈才能洞察一切———作為禮物,送給小王子。小王子沒有被虛妄的成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終尋找到自己的理想,即連結宇宙萬物的愛。這也是在告訴我們要塑造一種生態人格,才能找到一種詩意的生存方式。
三、對生態社會的建構
生態文明發展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它最後要抵達的是一個良性迴圈、全面發展的生態社會,這也是人類文明在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新的發展方向,而文學通過它豐富的想象、強烈的人文精神,如何在此過程中找到自身的發展契機又能有利於自然生態的健康系統和動態的發展,已然為我們繪製出來這份絢麗的圖景。《論語•先進》中孔子的四位弟子侍坐,應老師的要求暢談志向,子路、冉求、公西華各說了一番富國強民、建功、立業的理想,孔子只是微微一笑。輪到曾皙,他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話描摹出人類順應自然,享受自然,進而形成的群體間美妙的生命體驗的理想,他道出了人迴歸自然本真的生命追尋,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想往。而夫子讚歎感慨地說:“吾與點也!”把這種人生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不單單兼濟天下、造福蒼生是人類生命價值崇高的體現,除此還有對充滿詩意、返璞歸真的簡單生活的歸依。原始的儒家的教育理念給我們的是豐富多元的人類社會願景,它鼓勵人們追求正當、合理、和諧的個體生活,放手對權力、名望、地位的追逐,從完善自身為起點,去建構一個人類理想的生態社會。當代文學作品中,汪曾祺在小說《受戒》中將這一夢想寫到了極致。荸薺痷作為佛門領地,展現的卻是凡人生活的自然場景。
“和尚廟”的和尚們過的是與普通人一樣的自在生活,作為佛家弟子卻少有森嚴的清規戒律的束縛。小說中寫道,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吃喝玩樂,他們過節時喝酒也吃肉,甚至娶妻。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宗教的規約沒有束縛住他們的天性,“和尚”隨著天性自由發展,完滿地去體驗一種寫意的、不受宗教、禮教規約的人生狀態。小和尚明海順應自己懵懂的性情,感受、守護天真無邪的愛情,即使為之放棄唾手可得的名利也毫不在乎。年長的和尚則毫無芥蒂與身份低下的貧民往來,與“收鴨毛的”“打兔子的”打牌取樂,共同體驗世俗社會的快樂。汪曾祺創設的文學時空———荸薺痷,試圖打破被規範束縛的一個特殊群體約定俗成生存模式。展現在社會、道德、倫理、宗教多重規約下,一類特殊人群的與普通人無差別的生存理想,親近自然人生的渴望。文字中勾勒的這種天然淳樸的民間狂歡式的場景,展現的原生態的人肆意的生活狀態,正是源於對人類自身的生態映象與內在秩序的的尊重心態,它所張揚的生命的主體性,延展到對人及人性的關懷。這樣的社會裡倫理設限已“不是人的法律而是大地來設定倫理的界限”。張興成先生在《現代性、技術統治與生態政治》文中講道“:生態危機正在挑戰人類一切的現代性哲學觀念、倫理道德、政治模式乃至基本的生存方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未來的衝突絕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文明的衝突,人類必然會發展到為爭奪生態空間而大動干戈的時候。”文學置身於全球化、技術化、市場化的生存環境中,文學場域中的生態之維,引領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也拓展我們人類自身生命的內在空間,它指引人類追尋詩意的棲居之所,建構美好的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範文二:精神創造思維當代文學論文
1、傳統書籍裝幀和現代書籍設計的概述
1.1傳統書籍的裝幀
傳統文化中將書籍設計稱為書籍裝幀,對書的封面和板式採用二元化的思維進行設計。傳統的書籍由於受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情況的影響,其書籍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變遷。書籍的裝幀從字面上講就是將許多的書頁裝訂成書,其中“裝”字的來源主要是傳統的卷軸書製作中的裝裱,也可以說成對書籍的裝潢。幀是數量單位的表示。傳統書籍最早的裝幀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較為接近現代的可以追溯到清末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推動了書籍設計的更新,出現了現代書籍的設計。
1.2現代書籍的設計。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使得中國書籍
形態脫離了傳統形態的約束,在設計中更能體現一種整體性。從傳統的書籍裝幀到現階段的書籍設計體現了設計過程中思維模式的轉變。書籍設計打破了書籍裝幀堆疊裝訂的形式,在設計中對書本內容和書中的元素進行了結合,使其形成一種較為和諧的空間。現代書籍的設計主要是由設計人員通過對書籍內容進行閱讀,然後在設計中突出主題,對設計進行知性的理解和認識的過程。在設計中,通過對各種資料精心的計算和把握,有條理的構建整個書籍的框架。綜上所述,現代書籍的設計內容相當廣泛,無論是外在造型還是文字資訊都能體現書籍整體的設計。
2、傳統書籍裝幀設計的思維分析
傳統書籍的裝幀設計中不但能夠體現人類精神的內涵,還體現了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物質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具有階梯性的過程,這個階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能夠體現一定的連續性。新文化通常是在舊文化的基礎上誕生髮展的,由於文化的不斷融合和分離,在分合之中呈現一種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和特點,通過不斷的沉澱形成了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作為五千年文化的源泉,體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知識的浩瀚和中國人偉大的思想。從傳統的詩集到現代的散文,無不顯示書籍的豐富內涵。書籍裝幀隨著現代思維的不斷髮展而發展,書籍裝幀的形式逐漸多樣化。傳統文學中,對書籍的裝幀注重書籍本身的內涵,除了在裝幀中體現書籍內容的視覺化,將所有書籍內容使用視覺化符號表示出來之外,還對書籍的外在美觀度相當重視。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會將書籍中抽象的內容使用具體的影象表示出來,這樣跟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書籍本身在創作中遵循可讀性的原則,在設計中也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質。傳統的設計思維也不是守舊思維,而是書籍表面的圖形和色彩帶有一定的古代文學、文化的氣息,傳統和現代的不同之處只是在於設計者本身對書籍的藝術加工程度的不同,而書籍的功能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3、“反傳統”書籍裝幀設計的思維分析
“反傳統”思維是現代思維模式的一種體現,它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能夠突破傳統的思維設定和限制,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和不可預知性。反傳統的思維模式往往運用在行為藝術和概念藝術之中。由於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使得反傳統思維一定程度上受到定型思維的偏向性較為嚴重。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書籍裝幀不會使得書籍本身的功能有所改變,其含義的變化也相對較小,隨著現代書籍發展的影響,書籍設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設計手段更加繁榮,與此同時,書籍設計中也出現一些較多的流派,使得設計中各種藝術思維相互融合,相互競爭。除此之外,在書籍的設計中還出現了各種奇怪的設計和思維模式,使得書籍設計更加體現一種反傳統的韻味。反傳統思維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更能顯示出人類思維的跨越和資訊時代的思維變遷。在這樣的發展中,設計成為新型思維模式的代言。在反傳統潮流的推動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書籍是徐冰的《析世鑑—天書》,他的書籍體現的是一種符號化的偽文字,相對來說已經失去交流甚至是閱讀的功能,雖然具備了書籍的外表,但是卻拒絕讀者進入書籍深層的領悟,實際意義上體現的是一部嚴肅認真的、不可釋讀的藝術作品。
4、傳統書籍裝幀和反傳統設計的辯證統一
傳統書籍的裝幀和反傳統書籍的設計本質上體現的是矛盾的統一體,將這種辯證關係置於文學書籍的裝幀設計中更加具有概念化的內涵,有時甚至是超越了概念化本身,成為了精神內涵的抽象化產物。傳統因素不能將其單純的理解為過往經驗的疊加亦或是相對陳舊保守的思維,反傳統因素也不能將其簡單的看作是對傳統書籍裝幀的推翻,叛逆的思維。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反傳統書籍的設計就是將傳統的裝幀設計推向一個非理性的書籍設計階段,其實不然,只有傳統書籍的裝幀和反傳統設計相互辯證存在,才能為書籍設計和發展開拓新的方向和途徑,才能鍛鍊讀者的跳躍性思維模式,促進他們在學習吸收文化知識的同時活躍思維,方便思考和創新。反傳統思維的出現使得書成為了一種閱讀的符號,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工具,只是成為藝術家表達感情的符號產品,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更加體現了傳統和反傳統的辯證關係,傳統和反傳統的思想既是辯證的關係又是相互統一的關係,他們辯證統一的關係體現的是書籍本身概念化的詮釋。傳統和反傳統也是矛盾的統一體,主要是這種概念化的思維被現代思維進行了深層次的解釋。最具有傳統和反傳統過渡代表性的是現代文學書籍。相對於傳統書籍而言,反傳統書籍的出現從內容和書籍設計的形式上完全背叛了傳統書籍的設計,更加體現了書籍設計上的進步和發展。隨著反傳統思維的背叛,使得書籍設計的空間維度不斷擴大,主要具有表現性的是概念書籍的裝幀設計,由於概念書籍的形式相對怪異,給讀者的視覺帶來一定的衝擊,將人類的審美觀念進一步強化,更深層次的體現了人類思維的進步。隨著書籍設計的不斷髮展,不論是激情澎湃的可詮釋性傳統書籍,還是具有概念化符號的反傳統書籍,他們都是作為矛盾的統一體相互支撐和發展,傳統思維逐漸轉向反傳統思維,在相互對立的過程中使得人們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深層的改變。不斷對人們的生活和發展進行影響,不斷教育人們,使得人們的境界不斷的得到提升。
5、結束語
書籍作為展現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和進行思維溝通的產物,在文化的傳承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書籍的裝幀設計一定程度上成為書籍外在物質表達的物件。書籍的設計不但包含了書籍的抽象理念,體現了書籍的情感轉換,還包括了書籍的內涵和外延,使得書籍的內容得到了廣泛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