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論文參考例本

  文學創作中有兩大要素,一個是 情 ,一個是 理 。文學作品是作家飽含激情的產物,情感是推動文學創作的動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情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摘要:情感是文學的基本特徵之一,情感貫穿於文學創作的始末,對文學創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是作家情感的積累,讓作家有了創作的動力,投入到創作中去。通過文學傳達情感,反映現實生活。

  關鍵詞:情感;文學創作;作用

  文學即人學,文學離不開情,情的抒發也離不開文學。文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學是通過文學創作體現的。文學創作是充滿情感的活動,情感的活躍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情感如一個指向針為作家指明方向並引導他前行;如一根紐帶連線著生活中零散的創作材料;又如一座橋樑讓讀者與作家作品的思相通。情感在文學活動中居於核心地位。

  一、情感是文學創作的動力源泉

  文學創作家投身於文學創作,情感就是最直接的動力來源,“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情性,形諸舞詠”,古人就有這麼論述,可見自文學創作誕生那天起,情感的力量就如影隨形,在文學創作中無時無刻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促進作用。

  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人與人的交流,當作家遭遇非常高興的境遇或者碰到十分難過的事情之時,都會通過情感流露出來,這種心理用書面語言表達就是文學創作,比如唐玄宗在親眼目睹了唐朝由盛轉衰以及感受到人生的不如意和生活的艱辛等種種際遇後,創作出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等名作。強烈的情感刺激是文學創作極大的動力,使得文學創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性而發。詩人艾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強烈的情感長期積壓在作者的內心深處,只要有機會,他們就特別迫切的想要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出來,形成強烈的心理勢能,在文學創作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情感的傾注促動文學創作慾望

  人們對大自然美的感受、認知的過程,就是對自然的審美鑑賞過程。通過這種審美鑑賞的思維活動,主觀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認知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心理訴求,即藝術創作慾望。這種創作慾望的強烈與否,與人們對事物認知的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絡。如果主觀上對事物的情感淡薄,就無法對事物激引起審美鑑賞興趣,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創作意念。只有對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自然地使得主觀上對事物傾注情感並達到一定的感受認知水平,就會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文學創作需要情感。沒有情感,就沒有文學的生命力。生理掛圖、動植物標本以及宣傳畫,儘管其生理形態精確,有解剖與宣傳效應,但是,不能打動人的心靈,而齊白石的蝦,情趣盎然,徐悲鴻的奔馬,尤其形象。這類作品之所以能夠撞擊心靈,誘發人的想象,主要是有對生活的情感體驗。藝術家審美思維與科學家抽象思維的不同在於它的思維活動全靠情感作催動劑。文學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活中的某些人事景物的觸發,使文學創作者的心靈世界掀起了情感的波瀾。這種情感的爆發,打破了心靈世界的平衡,為了求得新的平衡,文學創作者必須通過某種形式行為宣洩這種情感,以減弱情感在心靈中的壓力。

  三、文學是不同情感共同作用的結果

  文學在語言、形式、表達內容、思想感情等諸多方面所具有的諸多特徵決定了人們對於文學本質的不同理解,能夠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差異巨大的文學作品***比如說《紅樓夢》和《百年孤獨》***都能成為經典名著。某一個作家將一個故事通過優美、生動的文字講述出來,不僅僅是作家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想象經驗的積累,更為必要的是這個故事必須包含一定的情感取向、情感效應:或使人感到愉悅,或使人感到憤怒,或使人感到憂愁,或使人感到恐怖。沒有人的情感參與,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那麼這個文學作品就不能獲得生命。一首水平很差的詩歌,沒有什麼思想價值,不夠勾起人們的審美想象,也不能讓人變得更加聰明,那麼它為什麼還能夠稱得上是文學作品呢?因為它在韻律上還稍有可取。我們在閱讀它的時候,還能朗朗上口,使我們感到愉快。倘若它這點形式上的美感都不具備的話,我們只好把它扔進垃圾桶。有的文學作品淺顯易懂,看罷立即就能使人產生情感波動;有的作品比較難懂,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但最終還是要對人的情感發生作用。判定一個文學作品的好壞優劣的標準,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人的情感變化。

  韓愈在一篇記序的文章中說;“窮苦之詞易好,而歡娛之詞難工。”這句話是從古至今很多人都推崇的。如果說從文學作品的創作者角度來闡釋這句話的話,這句話是說人只有經歷過人生的苦難、世態炎涼,方能夠悟得生命真諦;那麼從文學作品的接受者來說,可以作此解釋:文學作品訴諸人的內心中悲傷的一面時更容易為人所接受。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假如只用快樂、哀傷、既不快樂也不哀傷這三種狀態來描述人生的狀態時,絕大多數人的快樂的比例都偏少,哀傷的比例都偏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也難怪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以悲劇結局的數量遠遠大於以喜劇結局的數量。哀傷更能夠勾起人對生活的反省,而反省的結果則是人生中的大多數時候都被一種悲傷所籠罩。雙重的悲痛撲面而來。且看中國古代的著名的文學作品,以最有名的小說為例,除了《西遊記》之外,《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哪一部不是以悲劇結尾或者籠罩在悲傷的氛圍之下?即便是《西遊記》,雖然已到達佛國取得真經為結,也有許多逗笑的情節,但其本質仍是悲劇: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其中艱難險阻,不可勝言……齊天大聖、天蓬元帥、捲簾大將的威風凜凜都被一襲袈裟所覆蓋。這才是他真正動人心魄之處。究其原因,在於哀傷作為人的一種的普遍的情感,這種情感極易勾起人的共鳴。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文學的情感性特徵。

  總之,文學創作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惟有情感,才能產生創作的慾望,惟有情感,才能促進創作,也惟有情感,才能使創作得以順利完成,文學創作的成功是作家情感昇華的結晶。

  參考文獻:

  [1]閻嘉.文學理論基礎[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2]魯樞元.文學理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