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研究論文

  二十世紀末,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音樂教育在後現代的轉向和哲學家的呼喚中逐漸重視行為的參與,將音樂定義為聽覺藝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論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的價值

  音樂教育作為情感和情緒的調節,感動人的心靈,可以跨越種族、跨越文化背景,減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減輕隔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通過音樂產生共鳴。學生通過音樂的學習,通過對不同種類、不同國家的音樂的學習,學生開始學會體會到他人的幸福,感受到他人的傷感,幫助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音樂教育可以啟迪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開發智力。有助於提高敏銳的視覺能力,啟發思維,開發人類的右腦,活躍人的思維,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志士都會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音樂顯然已經成為開發人類更高智慧,使知識結構得到進化的一種原動力。學生智力得到開發,受到啟迪,就會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方面產生幫助。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對發展人的體力,增強人體體制有著重要的作用。歌唱的時候,跳舞的時候都鍛鍊的體育功能。音樂調節了人的身心,調節了人的精神、心裡、情緒,促進了身心健康,音樂與體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對人類也有著相得益彰的發展和促進作用。

  怎樣更好的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發揮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我們作為音樂教師,應該做好以下幾點:首先,音樂教師要為學生構建一個參與性的音樂課堂。其次,要在音樂課過程中創設新穎的音樂教學情境。第三,改變枯燥老套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實效顯著提高。第四,讓學生感知音樂與藝術之間密切關係,使學生加深對音樂本質的認識。

  1.音樂教師要努力構建學生參與性課堂

  在原本的教學原理中,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只有被動接受,被動聆聽的機會。在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才能為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有促進,才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領會音樂的靈魂。改變學生對音樂課的厭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感受和體驗,音樂教學也會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2.音樂教師要學會創設新穎的課堂情境

  音樂教師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優美的情境中,學生會增加對新奇事物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情境中,學生渴求審美,注意審美,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懂得體會到審美的效應。教師要學會用生動的語言來描述音樂的情境,用肢體語言來表現音樂的情境,用優美的歌聲將學生引入情境。

  3.音樂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

  音樂教育要在美好的藝術的氛圍中進行,要捨棄原有的枯燥和乏味,改變教學內容和模式,使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氛圍中潛移默化地被影響,被感化,採取被更多的學生樂於接受的形式,讓學生自主的創作,大膽表現,讓整個音樂課堂在活潑健康的氛圍中進行。這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增強音樂教學的實效性。以往的死板教學,雖然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灌輸了很多的音樂知識,但是往往學生吸收的只是少量的,大部分已經隨著下課時間的到來就流逝了。學生更希望通過輕鬆的氛圍感知音樂,他們的主動性自覺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對教師教授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領悟能力,這樣,音樂教學也就獲得了比以往更大的成效。

  4.音樂教師要教會學生感知音樂與藝術之間的密切關係

  音樂的藝術性在於使人們通過音樂來感知世界的豐富性,認識知識的全面性,擁有豐富的情感,使他們眼裡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音樂滋潤著每個人的心靈,撫慰著每個人的情感,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和更多的情趣和色彩。藝術是豐富多彩的,擁有了藝術的人生,也將是五彩繽紛的,音樂教師一定抓住學校裡的音樂課堂,使學生有機會去接觸音樂,有機會去接近藝術,讓學生的思想更加的敏銳,更有觀察生活的洞察力,只有這樣,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運用音樂這門藝術。

  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音樂與素質教育關係密切,音樂通過自身的藝術性使學生學會領悟人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創造生活,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能力。音樂提現出了素質教育的多樣性,為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音樂是源於生活的,具有很強的親和性,給不同個性的學生帶來了強烈的共鳴。音樂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是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和激烈的考試競爭中得到舒緩和休息,發揮了它撫慰情感的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欣賞提高了學生的品味,使學生擁有了理解和尊重多元世界的能力。音樂促進了學生個性和品格的健康發展,使學生變得有追求,有希望,為今後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音樂有利於學生感情的激發,有助於培養富有情感的全方位人才。因此,音樂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結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強有效的途徑。對於培養全面的複合型的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培養學生人格的完善,對於學生完美個性的養成都有著很好的促進功效。與此同時,素質教育為音樂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給了音樂教育一次發展和騰飛的機會,音樂教育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改善其教學方法和教學氛圍,變成有特色的課堂教育,給學生的素質教育貢獻更大的力量。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為培養適合新時代的複合型人才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給學生做好榜樣。

  範文二:管窺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係

  一、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

  在學生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起著傳遞正能量的作用,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滿足了學生和諧健康發展的需要。在我國西周時期的詩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說明了那個時候的人懂得欣賞音樂,通過聽音樂來開啟人們的心智,提高人的教育文化水平。

  二、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在素質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一方面,音樂能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角度直接作用於學生,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另一方面,音樂教育是校園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各種美育節、聚會等集體活動中,能夠營造一種輕鬆、活躍的教育與學習環境,使學生心情舒暢,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音樂對於素質教育所具有的積極作用。

  1.音樂教育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的學校主要是應試教育模式,注重升學率和分數,認為音樂就是副科,可有可無的;教育工作者們應試教育思想觀念很強,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勢。推行教育改革,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音樂教育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先行先試,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手段。把教育與藝術相結合,推行藝術性教育。

  2.音樂教育能培養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當代青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首先要求我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實際行動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榮譽,遵紀守法。音樂教育不僅是一項文化娛樂活動,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提高人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手段。國際共產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年代湧現了無數的振奮人心的優良音樂作品。音樂的教化作用,使人們充滿精神動力,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引導著學生繼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繼續奮鬥。

  3.音樂教育能培養學生的開創性思維和創造力創新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開創性思維,是提高人才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要培養人才群體的開創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音樂作品或音樂表演,都要以豐富的想象力為基礎,而想象力就是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一種思維能力。古往今來,知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無一個都是充滿想象力、富於創造力的人。音樂教育中的一段曲,一首歌,都能淨化人的心靈,帶來美感,使人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在素質教育中進行音樂教育的幾點建議

  1.分層要求與分層測試

  由於每個學生的心智水平、興趣愛好不同,因此,對待所有學生,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這裡劃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準確把握音樂節奏,清晰吐字發音,分辨出不同的聲樂或器樂作品;第二層,能表現作品歌唱、演奏、視唱等,分辨合唱中發音、音色和各種樂器,分不同標準對學生進行教學測試,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興趣。

  2.利用自唱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在進行歌曲培訓時,在學生基本掌握了節奏、節拍、音準的情況下,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開始可以由一組大聲演唱旋律,另外一組小聲唱歌詞;接著兩組轉換角色,反覆演唱,有失誤的地方可以及時指出糾正,直到把這首歌唱好為止;最後兩組分成四個小組,第一組劃節拍,第二組打節奏,第三組演唱旋律,第四組演唱歌詞,不斷迴圈,共同學會這首歌。這種自唱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積極性,而且在這種愉悅的的環境中,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質水平。

  3.充分利用課餘時間提高自身素質

  學校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場所,為學生培養個性特長提供了舞臺。因此,青年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程的同時,要抓緊時間,利用課餘時間,加強訓練,培養自己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例如課前可以全班合唱歌曲,或者加上一個指揮的模式進行,或者獨唱。事實證明,這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有效途徑。五、結語目前我國素質教育正在全面推進,如何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學校的日常教學中,是我國教育工作者值得重點研究的課題。音樂教育者要及時轉變應試教育觀念,拓寬教育思路,學習和借鑑國內外成熟的音樂教育經驗,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音樂教育教學方法,逐步推出有中國特色的素質教育體系,為全面提升青年學生的素質,培養出符合新世紀需要的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