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禪與茶道的關係

  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國傳入的。但是日本的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象中國茶文化那樣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體的中國文化綜合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在7世紀之前,日本人沒有喝茶記錄。而在這一文化傳入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侶們。他們去中國學習佛教,同時將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帶了回來。其中之一便是飲茶與茶禮。由此,日本茶文化自開初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飲茶習俗傳入日本的初期,飲茶活動是以寺院、僧侶為中心展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805年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籽,栽種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園”。從那以後,弘法大師空海於806年把從中國帶回來的茶獻給了嵯峨天皇,他還從中國帶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遊近江時,在唐代生活了長達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親自煎茶獻給天皇,嵯峨天皇對此大為欣賞,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園。至榮西為止,茶與禪宗的關係可以說是以禪為主,以茶為輔。茶為坐禪修行時的飲料、禪案的素材、行道之資、救國之助等等。這些都只能說明茶與禪宗生活的密切關係,仍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法嗣關係。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聖典《南方錄》中說:茶道的技法以臺子技法為中心,其諸事的規則、法度有千上萬種,茶道界的先人們在學習茶道時,主要是熟記、掌握這些規則。並且將此作為學習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它是以禪的宗教內容為主體,以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禪文化佔有很大比重,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禪的思想及禪宗的形式影響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築、園林、音樂、茶道、書畫、武術等。

  在日本,歷代大茶人都要去禪寺修行數年,從禪寺獲得法名,並終生受禪師的指導,但在他們獲得法名之後並不留在禪寺,而是返回茶室過著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藝術家的生活。所以說,茶人雖通過禪宗學習到了禪,與禪宗持有法嗣關係,但茶道有其獨立性,是獨立存在於禪寺之外的一種“在家禪”。如果把禪寺裡的宗教活動叫做“寺院禪”的話,那麼茶道與禪宗就是一組平行並行的關係。

  久鬆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修煉身心,其修煉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修煉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修煉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如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為開山,邵鷗為先導,千利休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純正的茶道被稱之為“草菴茶”。草菴茶的茶道是對高貴、財富、權利的徹底批判,以及對低賤、貧窮的新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創造。

  至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為追求茶道而終身不嫁的女子,為追求茶道而辭去公職的男人屢見不鮮。現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學術界對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釋主要使用三個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會;***三***獨坐觀念。這些概念與禪的思想是相聯絡的。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一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由此可見,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日本茶道與禪的聯絡

  1.珠光—將禪匯入茶湯的第一人

  隨著日本書院茶的發展,茶也迅速普及到民間。飲茶已不僅僅是貴族的嗜好。室町時代的《七十一番職人歌詠》裡就出現了一服一錢的賣茶人。狂言《今神明》、《通圓》裡描寫了設在百姓娛樂場所的茶場。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由一般百姓舉行的茶會。其中最著名的是奈良淋汗茶。淋汗是洗澡的意思,以草菴建築為茶室的淋汗茶會是奈良流茶會的代表。它的指導者就是珠光。

  村田珠光***1423—1502年***據說是奈良檢校***寺役名***村田空一的兒子,11歲出家為僧,入奈良稱名寺。但因他怠慢了寺役而被取消僧籍。珠光各處流浪後來到京都大德寺真珠庵,跟隨一休參禪。一休即一休宗純,是日本最有名的禪師。當時仰慕一休禪風的人有很多,從各地來寺詣一休拜師參禪的文人也不少,村田珠光就是其中之一。

  珠光從一休處獲得了參禪的認可證書—圓悟克勤的墨跡。圓悟克勤是中國宋代的禪僧,著名的《碧巖錄》作者。他的這幅墨跡作為茶道開山之寶向來為茶人所珍視。珠光將墨跡掛在四張半榻榻米的草菴壁龕裡,每日點茶供香,終於悟到佛法即蘊含於茶湯之中,開創了茶禪一味的境地。

  他針對貴族的東山流茶道,提倡一種面向庶民階層的茶道法,即草菴茶***wabi

  茶***。他在給弟子古市播磨的《心之文》中論述了草菴茶的根本思想。這既是一篇優秀的茶道理論,也是珠光茶道思想的代表作。全文如下:

  古市播磨法師:

  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嫉妒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請教於上者提攜下者。此道一人要事為兼和漢之作,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勁枯槁,初學者爭索備前、信樂之物,真可謂荒唐之極。要得遒勁枯高,應先欣賞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後遒勁從心底裡發出,而後達到枯高。即使沒有好道具也不要為此而憂慮,如何養成欣賞藝術品的眼力最為重要。說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又不要失去主見和創意。

  珠光在《心之文》中首先指出“茶道修行最忌自高自大。”緊接著對茶道中和漢、即日本本國道具與中國道具相融和的重要性作出解釋。這可以說是珠光獨特的美學理論,他否定了《君臺觀左右帳記》中所表現的對稱、均齊之美。《山上宗二記》中有珠光這樣一句話“草菴前系名馬,陋室裡擺名器,別有一番情趣”。一語道破了他的美學觀,即追求不對稱、不規整、不均齊的美。《心之文》中後半部則對有些人盲目和物的錯誤態度提出警告,提醒人們不要誤解珠光的意圖,一味收集購買信樂、備前***日本著名的陶器產地***的茶碗,而失去對唐物的鑑賞能力。這就是說對初學者來講鑑賞唐物是和漢調合的基礎,是到達wabi境地的第一階段。這封信最後強調不能失去主見,乍看似乎與開頭矛盾,實際並非如此。只有不失去主見和創意才能自我創造,才能不拘泥於所學。

  珠光首次將禪引人茶道的精神世界,開創了茶禪一味的境地。到珠光時,茶文化已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文化,而是含有藝術、哲學、宗教等要素在內的“道”。所以,後世稱珠光為日本茶道的鼻祖。

  2.紹鷗——草菴茶的繼承和發展

  1502年5月15日,80歲高齡的珠光成為不歸之人。也正是在這一年誕生了一位對茶道文化作出很大貢獻的人。他就是武野紹鷗。紹鷗繼承並發展了珠光的草菴茶,將茶禪一味的思想提高到一個更高、更深的層次。

  《山上宗二記》中講紹鷗在30歲以前作為一位連歌師,曾追隨三條西實隆學習藤原定家的《詠歌大概》。以後他又潛心修習茶道,成為茶道名人。中世紀藝能中,“連歌”最受人們歡迎。紹鷗正是以這種連歌理論為基礎,發展了茶道思想。

  一般來講,日本在自己文化尚未成熟的時候接受了大陸文化的影響,所以日本沒有本民族的哲學思想體系。如果要找可以代替它的東西的話,那就必須提到中世紀初期藤原定家***1162-1241年***創立的日本歌道理論。以宗抵為代表的東山時代連歌道實踐了藤原定家的歌道藝術論。鎌倉時代開始流行的連歌對茶道不論從形式上還是從思想上都給予了莫大的影響。《連歌祕抄》中有關於連歌會形式的論述,將其譯為現代語如下:

  倘若召開連歌會,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找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風花雪月的季節、花木秀美的時候最好。欣賞時時富於變化的景緻,內心也隨之激動。語言就是這種感慨、激動的外在表現。連歌會決不能開成很多人一邊大吃大喝一邊調侃的聚會。而應該選好時間,找一個好機會,只邀請那些連歌愛好者,拋卻雜念,在安靜的會上,慢慢吟詠就能得出佳句。

  以上雖然是講應怎樣召開連歌會,卻也可以認為是舉行茶會時應有的心境。

  紹鷗直到30歲,一直是位連歌師,所以他將歌道理論融於茶道,並借用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來表現自己的茶趣。

  望不見春花,

  望不見紅葉。

  海濱小茅屋,

  籠罩在秋暮。

  這裡紹鷗將春花、紅葉比作書院臺子茶,把海濱小茅屋比作珠光開創的草菴茶。人們只有在盡情欣賞了春花和紅葉之後,才能感受自然的原始美。海濱茅屋雖然沒有春花、沒有秋之紅葉,但其中所蘊含的卻是“無一物中無盡藏”的自然美。這是不能輕易體會到的美啊!

  紹鷗所倡導的“海濱茅屋”之美就是草菴茶的美學觀,即以禪精神為基礎的美學理念。這種美含有宗教內省性質,是“無”的精神的表現。

  紹鷗不僅將歌道理論導人茶道,還達到了相當高的禪的悟境。名古屋武野家中有一幅“大黑庵主一閒紹鷗居士肖像”。上面題有他的參禪法師大林宗套***1480-1568年***的贊偈:

  曾結彌陀無礙因,

  宗門更轉話機輪。

  料知茶葉同禪味,

  吸盡松風不意塵。

  這裡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後面轉結的二句“料知茶葉同禪味,吸盡松風不意塵。”就是說紹鷗領悟到茶味與禪味如出一轍,並非是兩種事物。他以茶為媒介,為契機徜徉於清淨無垢佛陀世界中。可見紹鷗不但實踐了茶禪一味的思想而且將這一思想推向深入。

  《山上宗二記》中講“當代各種道具,皆因紹鷗的眼力得以發現而被採用。”這是說紹鷗以禪的精神和歌道理論作基礎,對茶道具及茶道各個細節的內容進行大膽改革。他不看重人或物的出身、履歷,而發掘其內在的價值;不好複雜華麗,而愛簡素枯淡。紹鷗式的茶釜、清水罐、茶罐等正是他美學理念的體現。此外紹鷗還對茶室進行了改革。他取消了貼在牆上作為牆圍子的白紙,最自然地表現了建築材料本身的美。

  總之,在珠光去世之後,紹鷗將歌道理論融人茶道,茶禪一味的思想在紹鷗的推動下進一步發展。紹鷗的茶道是珠光開創的草菴茶的繼承和發展。

  3.千利休—草菴茶的集大成者

  提起今天的日本茶道,人們馬上會想到三千家。即表千家、裡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他們是日本茶道界的代表。三千家實際上同出於一人,他就是草菴茶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後世又稱他為茶聖。

  千利休於大永二年***1522***生於堺市的今市町,“利休”是後來天皇賜予的居士號,之前通稱為“與四郎”或“千宗易”。據《南方錄》記載,利休17歲開始學習茶道,最初的師傅是書院臺子茶的繼承者北向道陳,19歲時經道陳介紹,拜草菴茶的繼承者武野紹鷗為師。

  千利休既是一位大茶人,又是一位大徹大悟的人。千利休的參禪及師古溪宗陳***1532-1597年***曾作偈稱讚他道“龐老神通老作家,飢來吃飯,遇茶吃茶,心空及地等閒看,風露新香隱逸花。”這就是說利休是可以與唐代著名禪者龐居士相媲美的大居士。到達“了悟同未悟”境地的利休在他的草菴茶道中是如何使茶禪結合的呢?首先我們來看記錄他言行的茶書《南方錄》:

  小草菴裡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的房宅,美味的食

  品,那是俗世之舉。家不漏雨、食無飢苦便足矣。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汲

  水、拾薪、燒水、點茶、供香、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覺書***

  須知茶道無非是燒水點茶。***滅後***

  ***茶道的祕訣是***夏日求其涼,冬日求其暖,茶要合於口,炭要利於燃。***覺書***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與臨濟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的主張完全吻合。進行茶道修行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有聽了悟。簡單地說:從珠光、紹鷗開始的草菴茶到千利休時,已提高為一種在家禪,一種在家佛教。

  千利休的茶道不論是思想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保留有很多禪的印跡。他在規定茶道禮法時借鑑了很多禪院清規。例如:

  中立結束進入後座時,主人不喊客人入席而是鳴鑼。主人在點茶時要穿上與僧侶相似的黑色服裝***日語叫“十德”***,著草鞋。客人吃的茶食叫“懷石”,餐具由客人自己弄乾淨。茶庭又叫露地。等等。

  當時,點茶技法十分複雜。利休本著禪宗“直指人心”的理念,大膽進行改革,擺脫一切個別的規律、法則的束縛,直入根本的“心中一則”。

  以珠光為開山鼻祖、紹鷗為中興的草菴茶經過千利休的發展成為了一種相當高層次的綜合文化生活。這時的茶道已成為俗化了的禪—在家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