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七冊角的度量數學說課稿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角和直角,並明確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礎上學習的知識,相關知識為後續學習角的分類和畫角打下基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四年級上冊第18—19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怎樣學好角的度量,從學生在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想好的這部分知識,讓學生從各種學習方向進行,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幫助他們學習空間的觀念。這樣可以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周圍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角的度量打好基礎。

  ***三*** 教學目標定以下三點:

  1、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量角器的結構與功能,通過探索,實踐,總結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學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統一角的計量單元的需要,認識角的計量單元,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觀念,能聯絡操作結果,發現三角尺的三個內容角和特點,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關係。

  3、要積極參與量角的學習活動,在探究量角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實踐中產生髮現數學規律的興趣。

  ***四***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精彩的內容編排和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的結構和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總結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運用量角器量角。教學難點是:在應用量角器進行度量角的大小情況下,怎樣確定量角器對準角的頂點,邊上是怎樣放置的。

  二、說學情:

  根據學生已經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探究過角的認識,通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激發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創新能力。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時的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課堂教學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任,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學角的度量這課內容是:一是教學目標要明確,二是突出重點,三是突破難點,我放手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進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學生在學習角的度量的同時完成。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清淨,匯入新課。

  讓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圖形有角?向大家說說?這樣可以讓同學對生活周圍的數學距離,學生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關係,有什麼不同,引出深思,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調動他們的學習動機,再結合課文的主題圖,形象直觀的把教學內容呈現出來,有了學習的興趣活動,學生就能很快的進入積極思維狀態,為學習新課的內容作好鋪墊,很自然地使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二***師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動角,感受角形狀,我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這個活動角,動手把這個角度大一些,也可以怎樣做?變小呢?這樣學生就能認識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兩條邊又開一些,把兩條邊收攏一些,角就小一些。這樣把學習的動權讓給了學生使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其次,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元是什麼?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接著讓學生動手把量角器量一量各個角的度數,在量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到量角時要分幾步進行,並說出量出各個角的度數,以小組裡交流所量的結果,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量角的過程。

  ***三***實際運用,鞏固新知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以下結構。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二題,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通過這兩道題的練習,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題,從圖上看估計這三個角的度書,然後用量角器量一量後,提問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3、小組活動,動手,動腦,製作各種各樣的角來進行鞏固好本節課的內容,還可以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今天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的小結後,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可以培養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蘇教版第七冊角的度量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著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化

  本課教學,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當學生通過操作體會到用對摺的方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誤差,比較麻煩,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總是用對摺、撕等方法進行比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剛才所說的對摺、撕開的方法去比較去度量嗎?因此,就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啟用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數學

  以往教學這一內容時,從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認識,教師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紹與陳述,而且字字精練,講究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從教師的角度講,這說明教師對知識理解透徹,語言表述能力較強。但再看看學生吧,什麼度、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老師還沒講完已經要張冠李戴了。本節課是從學生的認識角度去教學概念的:先由比較角的大小著手,當兩個類似大小的角出現時,形成了第一個認知衝突,由此學生想出了很多比較大小的方案,從教師的角度,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想,這些方案就很有創意了。第二個認知衝突便是學生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學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雖然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