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論文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新課程的實施,我們認識到,教師的知識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初中數學建模教學研究

  摘要:數學建模教學,有利於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來解,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建模教學

  數學,源於人們對生產與生活實際問題,抽象出的數量關係與空間結構發展而成的.近年來,資訊科技飛速發展,推動了應用數學的發展,使數學日益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中考實際應用題目更貼近日常生活,具有時代性、靈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式、不等式、統計、幾何等模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實際背景中理清數學關係、把握變化規律,能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用數學的氛圍,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提問、自主解決,體驗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影響數學建模教學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師未能實現角色轉換.建模教學離不開學生“做”數學的過程,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讓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方法.然而部分教師對學生缺乏信任,由“引導者”變為“灌輸者”,將解題過程直接教給學生,影響了學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開展建模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能駕馭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誘發學生進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或認為建模就是解應用題,或重生活味輕數學味,或使討論活動流於形式.三是學生的抽象能力較差.在建模教學中,教師須呈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題目長、資訊量大、資料多,需要學生經歷閱讀提取有用的資訊,但是部分學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影響了學生成功建模.

  二、數學建模教學的有效原則

  1.自主探索原則.

  學生長期處於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淪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難有創造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鬆愉悅的探究氛圍,讓學生手腦並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則.

  教師要著眼於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從舊知的角度思考,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3.可接受性原則.

  數學建模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能讓學生理解所探究的內容.若設計的問題不切實際,往往會扼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密切聯絡教學內容、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能力解決問題.

  三、初中數學建模教學的幾種模式

  1.自學討論式.

  “先學後教”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講生聽”、“師說生練”的模式,在教師的導學、導疑、導思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他們在交流中思想不斷碰撞,形成新觀點,從而自身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學,引發學生的探究.例如,如圖,在河岸L的同側有M、N兩個村莊,現擬在河岸邊修一座水泵站P,要求使管道PM、PN所用的水管最短,另修一碼頭Q,要求碼頭到M、N兩村的距離相等,試畫出P、Q的位置.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通過選點、測量,開展交流討論.學生1認為,是不是和異側相同?學生2認為,如果M、N在直線L的異側,連線MN即為最短.學生3認為,在同側的話,可以根據軸對性的性質,將之轉移為異側.學生4認為,這有點像照鏡子.這樣,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軸對稱的知識解決,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2.引導探究式.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推理、論證的基礎上獲得結論、掌握規律.例如,某景區團體購買公園門票價為1~50人的13元/張,50~100人的11元/張,100人以上9元/張.甲團少於50人,乙團人數不超過100人,兩團共計應付票費1392元.若組成一個團體購票,應付1080元.***1***乙團人數是否也少於50人,為什麼?***2***求甲乙兩團各有多少人?學生猜想乙團人數少於50人,進而推算兩團人數會少於100人,團購價應少於1300元,與1392元矛盾,因而乙團人數應不少於50人,不超過100人.

  3.活動參與模式.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小組活動探究,進行捜集資料、整理分析,然後解決問題.例如,某件商品的售價從原來的每件400元經兩次調價後調至每件324元.經調查,該商品每降價2元,即可多銷售10件,若該商場原來每月可銷售500件,那麼經過兩次調價後,每月可銷售該商品多少件?學生先計算每次的降價率為10%,然後根據“件數×單價=銷售額”列出方程.

  總之,數學建模教學,有利於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來解,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數學說題——新課改背景下一種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吳美琴;數學教學通訊2009-03-25

  2、教研活動:以教研組文化建設為依託——以北方交大附中數學教研組為例姚暉;中小學管理2010-09-05

  範文二:初中數學教育整合資訊科技論文

  摘要: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整體,因此教學整合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整合。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強調相互合作,充分發揮資訊科技共享性的特點。

  關鍵詞:初中數學;整合資訊

  一、目前資訊科技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教學認知受傳統觀念制約

  在以教材為主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教師採用黑板和粉筆的授課形式已經根深蒂固,在這種環境下,講課以集體教學為目的,難以顧及到每一個學生。而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整合則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這個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並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地實現學以致用。

  2.多媒體教學環境落後

  由於學校經費有限,政府和教育監管部門在多媒體教學投入上撥出較少,因此許多學校都無法配備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儀器。基礎設施有限,這對於學校響應加大資訊科技整合力度的號召就猶如“紙上談兵”,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應。

  3.教師資訊科技操作水平有限

  初中數學教師往往專注於本學科的研究,對於資訊科技的操作還欠缺瞭解。在一些課件製作和使用過程中,多樣的數學符號、煩瑣的數學運算的輸入都會給數學教師造成一定的困擾。在課堂如何熟練使用操作平臺和解決計算機系統問題等方面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實踐脫軌

  資訊科技整合下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在許多初中學校,教師在課堂上仍然沿用傳統的講授模式,將多媒體教學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忽略其真正的價值。數學教學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邏輯性強的特點,學生需要正確掌握邏輯技巧。資訊科技可以將演算法融匯到教學課程的各個部分,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二、實現資訊科技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強數學課堂資訊科技運用和課程管理

  學校機關和領導應當重視課堂資訊科技的運用,在教學資訊化推廣的過程中,制定實施計劃,定期監督工作程序,專人負責專案。資訊科技也區別於普通課程,因此在管理上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具體化課程設計內容、活動等,與國家新課改密切聯絡。

  2.加大數學課堂資訊科技基礎設施投入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加大對課堂資訊化推廣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強初中學校多媒體硬體建設,在教室配備投影儀和計算機,方便教師隨時使用,學校配備專業多媒體教學計算機室,使學生能夠方便使用計算機,通過計算機對話,實施個別化學習。在硬體裝置的基礎上,注重數學教育資源的開發、傳播、使用及教育管理。學校組織教師進行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術的培訓,提高教師資訊科技操作平臺的操作水平,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源捕捉富有時代性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校資訊化課程的軟實力。

  3.構建完善的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整合體系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整體,因此教學整合的核心是師生之間的整合。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強調相互合作,充分發揮資訊科技共享性的特點。教師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從各個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注重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操作水平,使學生在獲取課堂知識的同時學會資訊獲取、資訊分析和資訊加工等資訊能力,構建完善的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整合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出能適應資訊時代需求的具有較強資訊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網路教研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學分考評體系的數學模型與模擬邊志賢;熊才平;楊文正;汪學均;中國電化教育2013-11-10

  2、虛擬教研對中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與展望李海;中國教育資訊化200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