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相關畢業論文範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因為情感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於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相關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情感共鳴

  論文摘要: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情感共鳴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 師生情感共鳴

  時至今日,新課程改革已進入高潮階段,語文教育在經歷一次次改革、爭論、探索、實踐之後,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重升學、重應試的教學歷史背景下,機械練習,題海戰術,框架式的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師中還普遍存在,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忽視了情感的教育。我認為,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一個聽、說、讀、寫的情感體驗過程,語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將教師、學生、教材的情感有機的融合貫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強烈的感情共鳴,下面談談一下自己的膚淺認識:

  一、引導學生喜好語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包羅永珍,語文學習的時空廣闊,我們在生活中時時都在接觸語文,也就時時都在運用語文、學習語文。基於這樣的觀念,應該這樣認為:只要學生對語文有了興趣,有了對它的關注,有了對它的自覺探討意識,那麼就等於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語文。因此,教師應以此為契機,揣摩學生的思想情感,使語文學習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如引導學生領略自然之美,引導學生領略社會之美,引導學生欣賞語言之美等等。如果一個語文教師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麼就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大勝利,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產生師生情感共鳴的基礎。教師此時應因勢利誘,在很好的啟發了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使他們達到想求明白和想學習的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同樣,教師為了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根據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入手,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堂學習中才能與教師的情感發生共鳴。

  二、巧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

  語文課堂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對於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不容忽視,教師應精心設計每一堂課,使學生始終在興趣盎然中學習語文。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講演中,開頭十幾分鍾效果最佳。”如何匯入新課是一項需要精心設計的教學藝術。教師巧妙的設計導語,不僅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設計導語的方法很多,可講故事、設懸念、用圖片,提問題,以舊帶新,可畫龍點睛、解釋題意,通過遊戲等等。在巧妙地匯入新課之後,就進入了課文重點部分的教學。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選準動情點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教師、學生與課文發生感情共鳴。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課件的製作極其使用越來越廣泛的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課件的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使學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有教師的活動,學生也必須參與,要給學生充分發揮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使課堂氣氛和諧、活躍,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不斷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

  三、注重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激發學生感受美、探索美、創造美的激情。

  具體的說,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包括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等。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獲取和增強語感的過程。這裡所說的語感主要是指那些閃耀著美的光彩的語言。語感的深淺,說到底取決於對語感物件的熟知程度。因此,我們提倡“重讀背、輕講析;重陶冶,輕灌輸”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捕捉課文中的經典詞、句,比如藉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優美描寫、動人對話、動人抒情、慷慨議論等為切入點,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美的感染與薰陶,從而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學習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教師就應特意尋找有關父親衣著的關鍵詞,走路姿勢的關鍵詞,爬月臺動作的關鍵詞***如:探、爬、攀、縮等***,以這些關鍵詞為重點,師生有情有聲地朗讀,使學生感受、領悟到父親對兒子難以言傳的深沉、真摯的關愛,使學生、教師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激發學生感受美、探索美、創造美的激情。

  四、教師的激情是點燃師生情感共鳴的火花

  一堂語文課是否充滿生機,關鍵在於教師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師進入了角色,產生了激情,那麼就將成為點燃師生感情共鳴的火花。教師應滿腔熱情,滿懷豪情,在良好的師生關係氛圍中,讓學生的智慧之光主動、生動閃現。教師的激情應貫穿於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導”、“讀”、“講”等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那麼教師的“導”應要求精練,必須動情,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進入蓄勢狀態。教師的“讀”,應準確、流利、繪聲繪色、聲情並茂,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義正嚴辭,或清新明快。教師的“講”應當聲情並茂,激動之時可用手勢等體態語言,將課文中的無聲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通過教師的喜、怒、哀、樂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激起學生感情的火花,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營造語文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教師、學生、課文三者有機的融為一體,以自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美的陶冶,以教師的激情成為點燃師生情感共鳴的火花,使學生樂於求學,樂於求知,積極探索,喜好語文。

  二:淺談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

  論文摘要:淺談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師新課程教學 角色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扮演的角色產生了巨大影響,語文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聲筒,照章行事的盲從者,擁有知識的權威者的形象,而應成為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積極的反思、研究的實踐者。通過近兩年對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下面本人就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扮演的角色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語文教師應積極參與課程開發,扮演開發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傳統的語文課程教學中,語文教師只是作為一個消極的接受者,盲從語文課本,照本宣科,沒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是課程實施的消極者。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是課程的積極開發者,是課程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是提高課程的適切性的重要的舉措,一方面對於反映學生個性,更好地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參與課程的開發,獲得專業發展的機會,促進專業能力的發展。新課標在課程開發上給予語文教師廣闊的空間,尤其注重語文教師在校本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教師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教育環境等實際情況著力於校本課程的開發,使課程更切合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和諧、均衡發展。

  二、擯棄“教師中心”論,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

  我國傳統的教育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教師僅僅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把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注重教師知識的單向灌輸,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轉變自身的形象,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關注學生主體,提升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有意義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語文教師應當很好地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如何選擇研究的題目,如何擬訂研究活動的計劃,以及研究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等等。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走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三、教師應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扮演反思性實踐者的角色。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很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思維往往定位於教材或以往的經驗,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開始對教學實踐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教學反思的理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積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反躬自省自身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而走向教學反思的捷徑是教學後記,教學後記是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師生交流結果的反思。只有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冷靜地、客觀地進行評判,具體地對某一課文、某一教學環節甚至某一個討論回合展開“回頭式”思考,從而積累經驗,成為進一步教學的背景,萌生新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因此,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在教學中應當扮演反思性實踐者的角色。

  四、語文教師應擁有創新意識,扮演學生創新精神的使者的角色。

  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尤其是基礎教育,由於受傳統的觀念、體制、模式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斷泯滅學生創造性的教育。教師處於學生之上,其思想統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不容學生對自己去懷疑,甚至批判,這些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倡導“學生自主參與、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打破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大膽創造,勇於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首先,教師大到教法、內容,小到教材中的一個細節,甚至一道作業題,都要嘗試著進行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要培養學生質疑、批判的精神,包括對教材的質疑,不能盡信書,對老師的質疑,善於發現老師的不足,等等,從質疑、批判中發現問題,推陳出新,培養創新能力。再者就是要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及習慣,為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多樣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願望,從而,學生有可能自發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簡而言之,只有教師擁有創新意識,才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引領學生步入創新世界的殿堂。

  總之,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語文教師的素質、能力的要求很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的定位一定要有一個新的認識,要積極開發、鑽研教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著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一切都應當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與提高,注重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價值取向研究——基於小學語文教師的個案研究李敏山東師範大學2013-06-07

  2、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研究——以B小學為例方潔揚州大學201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