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教育相關畢業論文

  護理是一門“以人的健康服務”為主的專業,隨著醫學模式轉變、健康觀念的更新、疾病譜的變化、衛生保健體制革新,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護士隊伍從以中專為主體轉向中專、大專、本科多層次教育的方向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核心勝任力的護理教育課程設定

  摘要:21世紀的護理教育著眼於護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護理核心勝任力的綜合培養,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相比,我國護理教育培養目標明顯不足,缺乏對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及能力方面的具體標準,尤其缺乏培養學生護理核心勝任力方面的要求。

  關鍵詞:護理教育;課程

  1護理核心勝任力本位教育

  1.1勝任力本位教育的概念勝任力本位教育***CBE***是一種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強調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三者融為一體的整體教育理念,有助於綜合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9]。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是指能夠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能力、獨立處理和解決病人健康問題的能力以及塑造學生良好專業素質的教育[10]。

  1.2護理核心勝任力本位教育的興起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最早由Bueno於1978年倡導。1984年Alspach首次在重症監護護士崗前培訓中採用勝任力本位的培訓模式。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護理學院首先應用Lenburg的勝任力結果與績效評估模型***COPA***實施了勝任力本位教育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2004年美國護理聯盟呼籲,護理教育改革應具有創新性,並提出“勝任力本位教育”可能成為護理教育的第4代正規化[9]。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2005年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開展了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的改革研究,並在國內首先採用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模式[14]。洪芳芳等[15]將護理核心勝任力本位教育模式應用於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研究發現,該教育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護理核心勝任力。

  2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的現狀

  課程設定是學校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核心環節,社會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要求都需要通過課程來實現。課程設定作為課程結構的總體規劃或具體安排,是為達到一定的培養目標安排課程內容,確定學科種類及教學時數,編排學年和學期順序,形成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活動[16,17]。

  2.1國外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現狀目前國際上護理專業的課程設定模式主要包括以學科為基礎的護理課程、綜合性的護理課程及以能力為基礎的護理課程[。美國的護理教育較為重視醫學軟科學,即將醫學和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相融合,引出醫學判斷、分析和評判科學,如美學、社會學、哲學、法律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課程,並把這些課程作為主課或必修課。此外,護理課程中還特別增設了全球多元化護理內容,包括家庭護理、遠端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與護士流動有關的課程。美國的護理課程設定體現了重視護生價值觀的形成、重視當前衛生保健的需求重點及重視現代護理髮展的趨勢。英國護理教育的課程安排體現了從高等教育層面儘可能掃除機械劃分學科帶來的障礙,體現了醫學和護理學的科學整體觀,同時結合護理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注意加大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比例,普遍開設靈活廣泛的選修課程。澳大利亞護理教育理念先進,教學形式靈活,教學內容實用,注重護生能力的培養,各級各類院校護理教育課程設定與教學計劃均依據澳大利亞錄用護士***enrollednurse***、註冊護士***registerednurse***、護士從業者***nursepractition-er***的從業能力標準制訂,以使學生完成學業即具有從業的能力。

  2.2我國護理教育課程設定現狀我國的護理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沿用美國的醫學教育課程設定模式,分為公共基礎課程、臨床專業課程、臨床實習3個部分。公共基礎課程包括政治、外語、數學、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組胚學、藥理學等;護理專業課程除護理學基礎之外,還包括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精神科護理學等[19]。

  3基於核心勝任力的護理教育課程設定改革

  全球醫學教育已開始了以培養學生職業勝任力為目標的第3代改革。傳統的課程設定模式已不能適應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培養需求,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對護理教育課程設定進行了以培養護生核心勝任力為導向的改革,以期構建出能夠培養護生勝任未來崗位需求的新型課程體系。

  3.1國外基於核心勝任力的護理教育課程設定改革美國科羅拉多護理學院應用Lenburg的COPA模型,經過2年的研究,開創了勝任力本位課程,學院在學士、碩士和博士等所有學位教育層次中推行COPA這一理論架構及課程模式,由該模型建立的勝任力本位課程模式是系統、完善且富有潛力的教育體系,能夠在多種情境中為多種教學目的服務。日本對護生教育課程設定進行過多次改革,2008年再次對護理教學課程進行了調整與修訂,更加註重培養護生的從業能力,認為21世紀護理專業教育應注重培養護生在所有場所的護理實踐能力、應對變革和變化的創造力、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與相關從業者與家屬的協作能力、與人的尊嚴相關的認識、全球協作之感6方面的能力[19]。

  3.2我國基於核心勝任力的護理教育課程設定改革盧玉仙等[24]在提高護生核心勝任力理念指導下,確定高職外科護理課程的認知、技能、情感3個培養目標,依據課程培養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並對課程進行改革,結果發現,基於培養核心勝任力的護理課程改革有助於提高護生的職業能力。王敏等從樹立整體護理觀念、理論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改革4個方面探討了基於護理核心勝任力的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方法。洪芳芳等從確立以護理勝任力達成為目的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護理課程設定及護理專業特色培養方案、採用護理勝任力教學模式、建立合理的護理勝任力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了護理勝任力本位教育課程模式。蔣玉宇等[27]基於職業勝任力培養已成為當今高等護理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探討了護理教育改革中的問題和對策,提出課程設定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必須將社會與文化元素融入護理教育課程設定中,才能實現職業勝任力的培養目標。塗麗霞等研究得出,以核心勝任力為導向的護理教育,應從課程設定、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多方面著手,以使護生得到全面發展。

  4小結

  21世紀的護理教育著眼於護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護理核心勝任力的綜合培養,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相比,我國護理教育培養目標明顯不足,缺乏對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及能力方面的具體標準,尤其缺乏培養學生護理核心勝任力方面的要求。因此,護理教育應當大膽借鑑國外勝任力本位課程模式,重視護生核心勝任力的培養。加強開展以培養護生核心勝任力為導向的護理教育課程設定改革,建立健全具有專業特色的護理課程設定,充分突出護理學科的特點,設計護理核心勝任力結構,按照核心勝任力培養需求進行課程設定的改革,從而在有效解決有限教學時間與無限教學內容之間矛盾的同時,提高護理畢業生勝任未來崗位所需的護理核心勝任力。

  參考文獻

  1、護理教育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張瑜蘭州大學2014-04-01

  2、中等護理教育和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張志賢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05-01

  範文二:國內外災害護理教育研究

  摘要:我國近年來災害多發,各種災害給國家和地區帶來了經濟損失,也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危害。在各種災害事件面前,護理隊伍成為救援隊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來應對,然而我國護理災害教育及培訓還較欠缺,護理隊伍對於災害救援的準備還是顯然不夠的。

  關鍵詞:護理教育;災害

  1災害護理教育培訓內容

  因災害有其地域性,而且對災害的培訓還沒統一實施,因此各院校及醫院有所不同,現對災害教育培訓內容總結如下。

  1.1災害救護理論知識①災害一般知識:包括災害的定義、種類、特點、各種災害對人體的傷害及救治技巧,災害流行病學等。②現場救護知識:包括護士的主要任務、傷情判斷、檢傷分類、傷員轉運、登記統計、護理文書等。③急症護理知識:包括各類燒傷、顱腦傷、胸部傷、腹部傷、骨折、休克、大血管損傷、擠壓綜合徵等。④災害護理系統評估及制訂災害應對計劃。⑤心理護理知識:包括對災後傷員及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等。⑥自我防護知識:包括環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護知識。

  1.2災害現場常用的急救技術包括止血、包紮、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腦復甦、氣管切開和插管及常見毒物的解毒等。其課程至少涉及急救護理學、危重監護學、健康評估等科目[8]。

  1.3災害救援人員身體素質健康的身體是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災害發生時,環境危險,生活條件艱苦,醫療條件較差,工作負荷過重,對護理人員的身體是嚴峻的考驗,因此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應平時注意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9]。

  1.4人力物力的準備今後災害救援將會變得很平常,面對災害需要準備充分[10]。平時應注意培養救災意識,時刻處於備戰狀態。做好物質和人員的準備,隨時準備搶救。如常用藥品準備,包括外傷藥、消化系統疾病用藥、面板病用藥、感冒藥等[9]。

  1.5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方式對於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方式各院校及醫院基本相同,現總結如下。①災害理論知識學習:主要是講授災害護理救援的理論知識,災害醫療護理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不同型別災害救護設施的特點、準備及保障,災害護理倫理學、心理學的知識[11]。②情景模擬災害救護演練:模擬演練可以訓練護士幫助災民儘快儘快脫離危險區域,並能迅速對傷員進行分類,使其具備反應敏捷、判斷準確、處置安全迅速的能力[12]。③觀看視訊:組織觀看相關災害救援視訊,再針對視訊中出現的錯誤組織討論,並重點提出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13]。

  2國外災害護理教育及培訓現況

  2.1災害護理教育培訓物件

  2.1.1在校護理專業學生日本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後,部分護理大學認識到災害護理教育的必要性,於課程設定中加入災害護理學。以庫兵縣立大學的山本教授為學科帶頭人,致力於災害護理的基礎教育及繼續教育教學大綱的系統性開發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0]。美國災害護理課程多為選修課,且授課內容及方法仍沒有實現標準化和統一化[14]。美國Rochester大學護理學院率先提供了為期2年的災害應急準備護理碩士課程[15]。美國、英國、芬蘭等國家的護理院校陸續開設了突發事件護理和災害救援的研究生專案和研究生後證書專案,其中有些授予碩士學位[16]。哥倫比亞大學提供了亞專業課程,作為護理研究生的專業選修課[17]。Vanderbilt大學還提供了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護理博士專案[18]。WHO於2008年提出要將應急準備能力整合到本科護理課程教育中,建議要以災害護理能力為基礎設定課程[16]。

  2.1.2在崗專業人員除了在高等護理基礎教育中開設災害護理學外,日本急救醫學會護理分會護理分會還為培養急救護理專家開設了總計810時學時的急救教育課程,為日本培養了大批的急救護理專家[19]。在美國,一些護理學院也開發和提供了相關的繼續教育專案[20]。歐洲一些國家及澳大利亞也相繼以不同的形式開展了函授護理教育課程培訓,但是基礎教育中尚未將災害護理學納入課程設定[16]。

  2.2災害護理培訓內容日本學者指出災害繼續教育的內容有:①優先治療的方法、急救醫療和急救護理;②物品和床位管理;③受災者和救護者的心理保健;④醫療隊伍的編制;⑤康復等[4]。美國護士協會***ANA***和美國護理學院學會***AACN***建議,面向護士的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均應設定災害護理相關內容,但未規定具體的教育內容。常見的課程名稱包括突發事件或災難管理及計劃、突發事件或災難應急反應、***和國際救援管理、災難應急準備和災難救援保健、災難護理中的領導力等等。有研究提出,災難護理教育應包括監測和報告異常表現、傷病員護理、護理實施的控制、資源和應急準備計劃、公眾管理5方面基本內容[21]。另一項在威斯康辛州開展的重要研究[22]則認為應把傷員分類和現場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發的症狀檢測、重要資源的評估、事件干預指揮系統、檢疫和洗消、現場心理救援、流行病學知識、臨床決策和溝通8個基本內容納入災害護理教育。

  2.3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方式日本宮城大學和庫兵縣立大學護理學科聯合進行了21世紀國家重點科研專案。該專案的方法包括:①使用CD自學;②召開研討會,討論從CD學到的知識,並評價自己單位災害準備的狀況;③在工作場所實際準備;④比賽[4]。災害繼續教育方式通常為在職人員進修、崗前培訓、參加院外會議、管理人員進修等[4]。在美國,較多的認證課程和部分學位課程均全部或部分使用線上學習的方法,並且提供了線上的虛擬教室、***、電話等輔助教學方法。

  3小結

  我國近年來災害多發,各種災害給國家和地區帶來了經濟損失,也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危害。在各種災害事件面前,護理隊伍成為救援隊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來應對,然而我國護理災害教育及培訓還較欠缺,護理隊伍對於災害救援的準備還是顯然不夠的。首先我國護理院校開設的災害相關課程與國外相比還遠遠不足,只有部分院校開設了少量的課程。在繼續教育課程中也只是少量涉及,調查顯示,護理人員對災害護理知識與技能有較高的需求[12]。其次,在培訓內容上,我國包括了急救技術、人員身體素質以及人力物力的準備。然而,國外災害培訓中除了以上內容外,還涵蓋了檢疫和洗消、現場心理救援、流行病學知識以及公眾管理等內容。對於培訓方式,我國培訓方式也比較單一。綜上所述,目前護理災害教育與培訓還仍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但面對災害襲來,發展災害護理教育與培訓是勢在必行的,不但要在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中繼續開展護理災害教育,同時,還要加強國際間交流,借鑑經驗,才能促進我國災害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護理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佘文莉; 陳瑛現代臨床護理2007-02-28

  2、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能力與課程設定的研究譚靜第三軍醫大學201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