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醫學畢業論文範文

  21世紀,隨著生物醫學化、資訊化時代的到來,作為新的醫學體系之一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結合、融匯了中醫藥知識和西醫藥知識,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防病治病、提高臨床療效,以新的醫療思維與模式服務於人類健康,以中國傳統醫學文化豐富了世界醫學科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中西醫結合醫學論文

  隨著科學方法學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醫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也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臨床流行病學及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科學方法學的形成和廣泛運用,大大促進了臨床醫學的發展,提高了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西醫結合是中西醫兩種醫學的取長補短,互相滲透。一般說來,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它體現了中醫的整體恆動觀,重視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強調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西醫以辨病為主,重視區域性的器質和功能變化,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在診斷和治療方面也有許多特長。因此,將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相結合,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在西醫診斷的前提下進行中醫辨證論治,是目前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經常採用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觀察的大量病例,確定了許多種病的中醫治療效果,為以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總結辨證論治的規律時,必然要歸納出各種病的常見證型,這樣就發展成為西醫的辨病與中醫的辨證分型相結合。一個病的辨證分型方案應是該病辨證論治規律的反映,對辨證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還是在於辨證分型的具體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證論治的規律。

  另外一點是辨證分型中的治療問題。辨證分型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治療,故一般都是按證型固定方藥或主方。這種作法並不違反辨證論治的原則。自古以來,除治療專病的驗方外,每個方劑都是為一定的證型而設立的。這樣,每個證型有其相應的方劑,每個方劑也有其適應的證型,從而達到理、法、方、藥的高度統一。早在《傷寒論》中就是按方劑的適應證型進行病證分類,每個證型各有相應的方劑,甚至以方劑作為證型的命名,這就是所謂“方證對應”。

  除了中醫有辨證分型之外,西醫的診斷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中醫和西醫的分型依據是不同的,例如西醫常以病理組織學變化,區域性的功能變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屬性作為分型的主要依據,而中醫則常依據整體的反應性或功能變化。多年來,對這兩種分型進行了不少的對比研究,發現其間有一定的關係。但由於其著眼點和依據不同,不可能完全對應,所以在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研究中,中醫和西醫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補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將西醫的辨病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本身就體現了同病異治的原則。在這種結合過程中,將不同的疾病進行橫的聯絡,發現部分病例儘管疾病的診斷不同,卻有共同的證候,可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藥進行治療,這又體現了異病同治的原則。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既可以從某一種疾病出發,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可以有計劃地從某一證出發,對於若干種不同疾病的患者中共同具有該證候者,應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探討辨證論治的規律。後者不僅能為中西醫結合的理論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同樣也是提高臨床療效的一種有效途徑。

  2巨集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

  所謂微觀辨證,即是臨床上收集辨證素材的過程中引進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發揮它們長於在較深入的層次上,微觀地認識機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的特點,更完整、更準確、更本質地闡明證的物質基礎,簡言之,是試用微觀指標認識和辨別證。

  在完全正常的健康人和西醫所說的患者之間,存在著一片很大的空白,這一人群雖有這樣那樣的症狀,但按西醫看是“無病可認”,夠不上任何疾病的診斷標準,往往給予“神經官能症”或“××系統功能紊亂”的診斷。但在中醫看來,卻是“有證可辨”,也“有藥可治”。以上是指虛證而言,實證則不一定是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空白,而是機體的種種反應狀態,西醫對這種反應狀態不曾予以理會,中醫則同樣“有證可辨,有藥可治”。微觀辨證將揭示許多已知結構的未知功能,這樣通過巨集觀辨證就能發現人體隱潛性變化,例如見到腎陽虛外貌就可預測到下丘腦的衰老鐘調節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說是“巨集觀辨證通過微觀指標可以發現隱潛病變,從而彌補了辨病的不足”。

  中醫有過解剖,但並不長於解剖,故對人體的觀察是以外象推證,以方藥測證。巨集觀辨證不足之處,在於人體內在病變不一定都會在外表顯露出來,也就是尚未“形見於外”出現典型的證。“證”的症狀有時全部顯露,有時會部分表現而不易辨識,有時還潛伏著,要到一定階段才表現出來。例如支氣管哮喘,從明、清以來的治療理論一般都是“發時治肺,未發治腎”,說明傳統中醫通過方藥測證,已預見到補腎將對哮喘可起到預防發作的作用,近人對哮喘患者的內分泌研究中,發現患者即使無腎虛的臨床表現,也有類似於腎陽虛證的隱潛性變化——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

  西方醫學長於識“病”,東方醫學長於“辨證”,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體系在治病的認識和實踐上確是各有所長,我國廣泛地從巨集觀上採取辨病與辨證的結合,隨著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進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對中醫“證”本質的研究,越來越感到。

  二:中西醫結合護理實驗教學研究

  中西醫結合護理是護理髮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實現中西醫結合護理需要培養滿足基層醫療及社群衛生服務需求的護理人才.認為社群護理的服務物件應從患者擴充套件到社群全體人群,護理工作領域從醫院擴充套件到整個社群,護理範圍亦從疾病擴充套件到健康領域[1].高等護理教育實驗教學應以社會對社群中西醫護理崗位需求為切入點,加強護理實踐能力的培養.護理實驗教學目標體系可分解為態度、知識和技能3個目標.改革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社群健康促進為宗旨,社群中西醫結合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為輔助的多層次、漸進性、嵌入式、探究式、多元化的社群中西醫結合護理實驗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護理實驗教學內容的確定

  社群中西醫結合護理實驗教學內容的確定應參考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滿足社群人群需求的基礎上,尋找社群中西醫結合的契合點.

  1.1基本技能實驗模組

  基本技能實驗專案以常用社群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操作為主,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操作.基礎知識包括人體十二經脈循行定位、常用腧穴定位、耳穴定位、足部反射區定位等;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灸法、面板針法、耳穴壓豆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含足底按摩法***和中藥用藥護理技術***含中藥煎法、薰洗法、溼敷法、敷藥法、藥熨法、貼藥法等***.技能操作嚴格遵照2006年釋出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2]進行.注重態度、知識、技能目標的考核及技能操作的精準性、規範性、統一性.重點開設社群人群中需求度排在前4位的穴位按摩法、拔罐法、敷貼法、刮痧法,並反覆進行強化訓練.其他專案採用演示、自學等方式進行教學,解決中西醫結合護理實驗學時少、專案多、無法有效開展綜合性及創新性實驗的問題.

  1.2綜合護理實驗模組

  綜合護理實驗專案關注社群衛生服務6大職能,均緊密圍繞社群人群主要的健康問題.充分利用中醫護理在病情觀察、預防保健、慢性病護理、疾病康復、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優勢,以社群常見案例為引導,將辨證施護與社群整體護理有機結合,使中醫護理完全嵌入社群護理實踐,病例可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分組編制.病情觀察將中醫四診內容引入社群健康評估中,為辨證施護提供依據.將彰顯中醫特色的飲食護理、情志護理、生活起居護理、用藥護理等施護內容嵌入到社群慢性病護理和康復護理措施中,以提高社群護理質量.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護理在預防保健中的作用,將中醫養生方法融入到社群健康教育中.編制案例依託社群護理學科優勢,結合學科研究方向,側重於社群慢性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兒童、中小學生、大學生、圍產期婦女***的健康教育等.

  1.3探究式創新實驗模組

  探究式創新實驗專案是為學有餘力的學生開設的,它以合作學習理念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選取中西醫結合護理優勢病種,突出社群健康和亞健康人群的養生保健及社群慢性病護理.探究式創新實驗專案依託導師科研課題和大學生創新基金專案,藉助社群護理課間見習和畢業實習實踐活動,深入社群,分析現狀,解決社群實際問題.學生利用各種資訊資源自行查閱資料,設計實驗,通過開題答辯後自主進行實驗操作,完成實驗專案並撰寫實驗報告.探究式創新實驗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實驗教學方法及教學方式的改革

  2.1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應以樹立終身學習觀為目的,遵照現代營銷學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精髓,重點突出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體現教師角色和任務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增加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機會,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社群護理和中醫護理實驗室,採用科學、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基本技能實驗採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學法和競賽法,綜合性實驗採用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模擬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創新性實驗採用體驗式教學法、PBL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

  2.2教學手段

  採用傳統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在不斷完善傳統教學資源基礎上,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實驗教學中.具體實驗教學手段如下.

  1***製作CAI課件,購置VCD/DVD教學光碟,精選社群應用廣泛的技能操作錄影等擴充音像資料,利用實驗室的多媒體實驗教學裝置,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中西醫結合護理技能操作過程,使實驗教學圖文並茂、形象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2***依託社群護理精品課程和護理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網路教學平臺,將實驗教材、CAI實驗課件、部分實驗錄影上網供學生瀏覽,實現網上多媒體互動式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隨時將實驗裝置的名稱、效能、用途等公佈在網上,將實現資料和裝置進行共享,實現時間、空間、實驗專案等全方位開放,為開展分組非同步實驗,大組同步互動實驗教學模式提供資源保障.

  3***通過聯網計算機將實驗裝置、教學內容、教學指導和學生操作有機地融為一體.

  4***在充分利用社群護理標準化病人的基礎上,建立社群中西醫結合護理SSP隊伍.為開展高模擬模擬實驗教學提供條件.改變過去以單一課程和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科群和學生為教學核心,以實驗室為中心,以提高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為目的的新型實驗教學模式是中西醫結合護理實驗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李春玉.社群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