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同伴教育論文

  同伴教育的行為干預原理源自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及羅傑斯的人本主義諮詢理論等心理學理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同伴教育作用》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同伴教育;同伴關係

  論文摘要:大學生是大學校園的主體,大學生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因素。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學生之間的關係問題。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越來越獨立的思想和狀態使得他們也越來越多地需要獨立去面對各種問題。如何和周圍的同學相處融洽,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適應能力強的學生,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能夠很快地調適好,但是也有很多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產生了人際交往障礙。在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時,同伴教育作用不容忽視。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大學生以高校為交往環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內容包括同學之間的交往,師生之間的交往,班級社團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課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認知自我、適應社會、滿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力量感,有助於降低他們的挫折感和孤獨感,緩解內心的衝突和苦悶,宣洩消極情緒,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認知偏差、動機錯誤、情緒障礙、缺乏技巧等多種原因,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面臨重重危機和考驗。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人際交往障礙已經超過擇業壓力、學業壓力,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佔40%以上。

  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間的宿舍關係更是微妙和難以捉摸。曾經有個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別大,三個女生與另一個女生關係相當糟糕。矛盾的源頭就是,這個女生一貫以來的生活習慣獨特,加上不擅於與其他人溝通,造成雙方互不理解,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從冷戰到互相謾罵,後來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從剛開始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就及時介入其中,跟雙方學生進行談話並調節,並聯繫了那個女生的家長,希望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方面進行疏導和教育。雖然一直關注該宿舍的關係,而且一直試圖化解雙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後出現了動手事件,讓我感到一直以來的努力全部白費。

  一、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矛盾重重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90後”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凡事多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事情後不願讓步,因此,在集體生活中,容易和同伴產生矛盾。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轉變,對自身的自覺性和獨立性要求很高。“90後”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一旦進入集體生活,這種獨立空間被打破,對於一些適應能力較弱和不善於人際交往的學生來說,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正如文章開頭的案例所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護,即使有一些過錯,也會得到父輩們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齡人交往過程中,如果還期望別人也會像父母一樣寵愛自己的話,衝突就在所難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對的人際障礙主要是由於過度以自我為中心。這也是目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僅僅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是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通常表現為自私和自負,為人處事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而不去考慮他人的感覺和利益。

  總的來說,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客觀原因

  學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現在大學教育過於注重智力素質的培養,而忽視了非智力素質的培養;注重指示燈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心理的溝通疏導。①家庭教育方面,由於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優良的家庭環境使得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單一,只要求獲得好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有些家長甚至向孩子灌輸不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和交往方式,從而造成子女在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障礙。

  2.個人主觀原因

  雖然大學生個體發育上已經具備成年人的體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閱歷上還遠遠不能夠成熟地面對和處理人際交往中所遇到的問題,表現為衝動、片面、情緒易變。這極易產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識等傾向,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緊張。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比較缺乏交往的知識、策略和技巧。在言語表達方面,有的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詞不達意,話不得體。有些大學生人際交往經驗不足,不知道怎樣與不同性格型別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關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達自我,更不會協調複雜的人際關係。

  二、大學生之間的同伴教育效果顯著

  人們通常願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問題經常會出現反覆,他們的思想容易發生波動,當時可能接受了你的觀點,回去後可能立刻就否定了。這就要求輔導員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學生再次談話,不斷鞏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還要藉助周圍朋友或者同學的建議,因為他們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齡人的觀念和想法。

  還是開頭的那個例子。同學關係嚴重激化後,作為輔導員,我和雙方家長、雙方當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學生、宿管站人員分別談話,試圖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嚴厲批評了動手的雙方當事人,並對她們進行了多次深入的談話,但是我明顯感覺到其中一位雖然沒有反駁的意思,但是認為自己的過錯小於對方。過了幾天,這位學生突然主動找我來談話,並對打架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動承認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過錯和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的不成熟。仔細詢問之後得知,原來前一天,她與一位朋友分享了這個事件。那位朋友對她進行了深談,讓她豁然開朗,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成熟的表現。

  大學生正處於成長髮展的關鍵時期,群體成員間相互影響很大,同時由於社會競爭激烈和生存環境不斷變化,大學生對同伴和同齡團體的依賴心理也較為突出。大學生之間的同伴教育有時候效果會比師生之間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輔導員重視同伴教育,建立同伴關係

  根據行為科學的研究,如果資訊的傳達者和接受者經歷相似並且關切相同,面臨共同的問題,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資訊,從而引起相關態度、信念和行為的改變。同伴教育,正是利用這種關係,從學生的角度去溝通,找到師生之間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資訊,對學生施加影響,從而達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優越的成長環境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基本上形成了獨立的人格特徵和人生觀、價值觀,對傳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漸帶有牴觸情緒,而他們生活環境中同學、朋友等亞文化群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提高。從高中的集約式管理模式解脫出來的學生們渴望民主與自由。通過發揮同伴作用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2.同伴教育是輔導員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為同伴教育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很明顯,所以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接受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力圖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②儘可能與學生展開一對一的談心,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溝通。實踐證明,師生間的信任與溝通是化解危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輔導員在與問題學生談話的時候,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而不是以老師的姿態去訓斥和教育他們。同時,輔導員可以把有人際交往問題的學生集合起來,進行團體輔導,形成一個臨時的團體,使他們產生一種集體感,減輕孤獨感,共同面對人際交往的困擾並解決問題,互相分享自身的經驗,從而改善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另外,輔導員應通過培訓學生同伴教育骨幹,建立同伴教育激勵機制,通過同伴間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養、矯正的作用。同時,以宿舍為同伴教育的陣地,以同伴引導教育同伴。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當今大學生主體意識和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實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僅僅靠權力影響和思想灌輸,必須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種種障礙,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一個有利的平臺。

  註釋:

  ①王志玲.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10.9,***5******總179***:271.

  ②同伴關係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之間或心理髮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參考文獻:

  [1]王方暉.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教育應對措施[J].科技資訊.

  [2]孔治國.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障礙及其調適[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0.3.VOL24,***1***.

  [3]陳亞青.同伴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價值探究及實施[J].文教資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綜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與意義[J].中國高教探討雜誌,2010,VOL22,***4******總174***:73-75.

  [5]孔素容.何嬌.同伴關係影響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實踐啟示[J].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7,VOL31,***4***.

  [6]趙吉雲.發揮同伴作用,促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科技資訊,2010,***33***.

  [7]周榮甲.同伴教育在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實效性的運作[J].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0.7,

  VOL29,***6******總68***.

  [8]王志玲.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10.9,***5******總179***:27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