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音樂德育論文參考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校教育中起著獨特作用。下文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音樂是一種情感,可以美化學生的靈魂,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又是一種教育,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張揚學生的個性。最重要的是,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用優美的旋律淨化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德育滲透;情感

  記得有位著名的音樂家這樣說過:“如果我的音樂只會讓人覺得非常愉快,那麼我很遺憾,因為我創作音樂的目的是讓人們變得高尚起來。”簡短的一句話,深刻地揭示了音樂創作的真諦:學習音樂不是為了掌握音樂本身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通過其獨特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力、鑑賞力,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音樂的薰陶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品質的昇華。

  一、通過音樂背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缺乏社會閱歷和經驗,如果教師告訴學生要熱愛祖國,那麼他們對“怎樣做才算是熱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不透徹。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不必著急,可以告訴學生熱愛祖國就是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祖國就是從點滴小事做起。當然,在這些教育方式中,我認為還是音樂背景的效果最好,它以故事的形式出現在音樂課堂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還可以達到愛國教育的目的。

  例如,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曲時,我通過音樂背景的介紹,成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國歌是一首高昂、雄壯的歌曲,每當聽到國歌響起,我們都振奮起來,充滿力量。有的學生雖然會唱,卻不知道國歌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因此他們的歌聲中沒有靈魂。所以,我為學生介紹國歌的創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中華兒女為爭取自由而奔赴前線,與帝國主義進行不屈的鬥爭。學生聽得非常認真,每個人都神情嚴肅,似乎在心中做出重大的決定。我想,學會這首歌曲之後,每當學生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到國歌的旋律蕩滿校園的時候,心中一定會有滿腔熱情,充滿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自己是多麼的驕傲和自豪!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音樂背景的介紹和文化知識的灌輸,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達到育人育才的雙重效果。

  二、通過民族音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音樂欣賞可以感染人們的內心,震撼人們的靈魂。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更是以其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欣賞者,讓很多人接受了美育的薰陶。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教育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注重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聆聽民族音樂,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的情感。

  例如,《憶江南》是一首優美的樂曲,不僅旋律優美,而且歌詞所表現的意境也很迷人。這首樂曲的歌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詞,情景交融,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將這麼美麗的詞配上音樂,怎麼會不吸引人呢?在學習這首歌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自己聆聽,感受其中的美好。在學習歌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朗讀歌詞,感受詩人對家鄉的熱愛,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家鄉有什麼風俗、有什麼迷人的景物、有什麼美麗的傳說等。此時,我抓住這個有利的契機,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此情此景,讓學生的感觸很深,教學效果非常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欣賞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它給學生帶來的衝擊是其他藝術形式不能給予的。尤其是優秀的民族音樂,其中蘊藏的歷史意義早已超過了音樂本身,於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及內心。

  三、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也是課堂教學的及時補充。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音樂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因為小學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愛表現,他們在音樂活動中會急於將自己的才藝展示給大家,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開展一些課外藝術活動,讓學生懂得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唱出和諧的音符;只有協調一致,演出才能獲得成功。

  例如,教學《彼得和狼》這首歌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瞭解這首樂曲,同時也為了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我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排練一個小小的音樂劇。學生一聽興奮極了,都積極地投入到準備活動中,他們有的編排劇情,有的製作頭飾,有的串聯臺詞,忙得不亦樂乎。在緊張而充實的準備之後,學生的表演取得圓滿成功。在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強了對歌曲的記憶,更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音樂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舞蹈隊、鼓樂隊、合唱隊等,在排練過程中,既可以滿足學生好動、表現的心理,又增強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榮譽感。

  總之,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將德育滲透於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音樂中受到德育的感染和洗禮。

  篇2

  淺談音樂教育在大學德育中的應用

  【摘要】音樂是一種美的形式,音樂教育以美的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於德育中。從古至今,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國家,音樂教育都以它的審美性塑造與淨化人的心靈,在高等教育領域裡,音樂教育更加充分的體現其德育價值,使美育滲透在生活中,讓大學生更容易領悟德育的真諦。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大學生

  音樂是早於文字的一種表達人類情感的方式。早在遠古時期,沒有語言文字出現的情形下,人類對大自然的情感表現產生了物與物之間的聲音現象,如動物之間以聲音振動來表達情感,感悟了人類,從而產生了人與人之間聲音的交流。通過音調、音訊的變化開始了最早的人類表達形式——音樂***聲音振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教育開始發揮不可替代的感性與理性相融匯的作用。

  音樂教育是“美的教育”,不僅僅教育我們美的知識和技能,還提升我們的審美素養,以美育的形象性、吸引性、情感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之得以提升,同時影響個人對未來的審美價值和對生活的熱愛。

  音樂具有德育功能,它在無形中進入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為,淨化人的心靈,讓人感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醜,從而引導人的道德行為。

  一、古代先哲對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闡釋

  無論是在中國的教育史上,還是在西方的教育史中,都有教育家論到音樂與德育的密切關係。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六藝”***禮、樂、書、數、射、御***教授弟子,樂在第二位,他認為樂是道德的一種表達形式,他提出了“禮樂並重”的教育觀念。《樂記·樂本篇》:“樂者,通倫理者也”。《荀子·樂論》:“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古代名著闡述的思想,為我國認識音樂與德育的辯證關係奠定了基礎。西方國家的教育家音樂家也對音樂與德育的關係做出了許多好的評論。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應是人的教育”。

  席勒曾說過:“道德的階段,只有通過審美的階段才能實現,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經之路”。貝多芬說:“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上述無論是教育家還是名人名家,對於音樂教育與德育的關係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通過作者對於他們的理解,認為音樂教育是融入在德育中的融通了感性因素的教育形式。同時音樂教育以它的美感滋養著不同時期的人們,使其感受道德的美好。

  二、中外高校和學者對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認識

  近代音樂教育在西方發達國家高校中實施。以美國為例,1967年美國哈弗大學創立“零點專案”,即應用藝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把音樂課程作為六大核心課程之一。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論,把音樂作為人的八大智慧之一。麻省理工學院規定在獲得學士學位所修滿的360學分中必須有72學分是普通音樂課程。美國眾多高校教育思想:提倡多元化校園文化,反對智育第一,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加強高校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已經成為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著名教育家姚思源先生曾說:“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是面向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一種普及教育,其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一種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教育,它最終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歸宿。音樂教育不單單是少數人的技能訓練,它已成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途徑之一。”齊易、張文川認為,“藝術教育除了包括審美教育的內容和功能外,還包括非審美教育的內容和功能,這種非審美功能涉及到人生的諸多方面,如情愛的、科學的、倫理的、政治的等等,注重強調給予生活的滿足、認識和教化。”王次炤提出:“音樂具有傾向性,它主要表現在音樂對人的社會生活的影響上,這種影響並非是直接的,而是以感情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精神生活的某種社會需要。”音樂教育不僅是一種美的教育,還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走進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無形中促進了大學生的審美性,使得他們在學習、生活等等的人生問題上得到全面發展。

  三、音樂審美性對大學生的塑造

  1.音樂審美性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的引導

  音樂是一種感性與理性共存的表現形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充分體現。德育是理性的,內容具有強制的感覺。音樂則使理性和感性相互滲透,潛移默化的陶冶人的情懷。在高校實行音樂教育,對於大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導作用。在音樂課程中,讓大學生欣賞《國歌》、《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等歌曲,在他們心中就會激盪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音樂的塑造對大學生的影響比起抽象的說教生動自然,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受,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感悟、思考和理解,在音樂欣賞中去增強民族自豪感。因此,藉助音樂的輔助功能來解決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2.音樂審美性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培養

  通過欣賞音樂的方法來讓學生懂得社會美和自然美。音樂的感化功能引導著青年。音樂對於人是有感染力的,在不同的情境中音樂對於人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學生在聽音樂的時候,音樂可以將他們帶入自身與他人的世界中,以旋律的美感表達自己的心聲。大學生正是處於青年時期,在學校中開始學習接觸自身從沒有接觸過的複雜的人際關係,在情感上心理上需要承受一些問題與煩惱,那麼好的音樂就能調節大學生的情緒,使其心情平靜,理解生活,勇敢地面對自己,面對他人。例如,《朋友》、《我的未來不是夢》、《從頭再來》等歌曲激發學生對於友誼的珍惜,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對於挫折的坦然,這類的歌曲伴隨著大學生成長的人生,指引著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和平的年代,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一種道德,一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決定了一個國家乃至民族的未來。就像我國《禮記·樂記》中所說:“治世之音安以和,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音樂與社會政治是密切聯絡的,因此,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使得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得以充分體現。大學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是國家的有用之才。因此,國家更加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教育。而音樂教育是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可以潛移默化地使人受到感染和薰陶,所以,更應該加強大學生的音樂教育。

  3.音樂審美性規範大學生道德

  音樂對大學生道德行為具有規範作用。當今社會“誠信”嚴重缺失,“誠信”問題在大學生的行為中也明顯的表現出來。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誠”的意義,“信”的重要?感受到心靈的“誠”、形象的“誠”?音樂教育是理想的形式。大學生可以在健康的音樂欣賞中陶冶情操,流露感情,激發精神,鼓舞士氣,提高誠信自覺性。優雅動情的音樂使人身臨其境,浸入心扉,學生能夠感受到它的真誠,感受到它的美麗。那麼,相反,偽音樂的噪音會使人心神不定,煩躁不堪,會使學生放任自流,缺乏真誠。這就需要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健康的音樂教育,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認知、欣賞、感受,使他們在美麗動聽的音樂中體會人生的美好,人性的真實,人格的魅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一樣,我們要以自己最動情、最動聽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用真誠進行心靈的溝通。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審美觀念,正確的誠信德行,我們在走向社會以後,才能夠用真正的‘誠信’去處事待人,開拓美好的明天。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滲透在德育之中,美的音樂教育對於德育具有輔助功能。音樂教育是一種藝術教育,也是社會意識形態。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道德行為具有感化性和規範性作用。音樂教育以鮮明的審美價值,在潛移默化中以情感人,教育我們正確面對人生,以自身的美來淨化人的心靈,從而使人在生活中獲得快樂。

  參考文獻:

  [1]李萬軍.淺談音樂的德育功能[J].時代教育,2008***9***.

  [2]邵義光.試論音樂的德育存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2***:56.

  [3]邢紅梅.音樂育人功能淺析[J].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7,23***2***.

  [4]鄒力巨集.論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5]張帆.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素質影響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6]張又丹.普通大學音樂教育的機遇與保障機制——對大學排名前100強的調查解讀.人民音樂,2006.

  [7]孫凌雲.普通高校學生音樂素質現狀調查分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7***1***.

  [8]唐敏.大學生音樂素質調查——論改進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對策[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5***8***.

  [9]焉樹芬.論音樂的德育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5***: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