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的論文
寫論文一直都是數學教師比較頭痛的事情,但如果抓住了數學教育科研論文的特點,就能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瞭解了結構,就知道怎樣謀篇佈局,寫出符合要求的論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範文:美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報告。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全文如下:
美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報告
摘要:在近百年來世界課程改革的各次浪潮中,美國從來沒有做觀潮派,而是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宰者。出現了不少頗有世界影響的課程改革家和課程學論著,值得我們去研究、借鑑。本研究報告介紹了筆者對美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情況。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研究啟示、研究反思。
關鍵詞:美國 小學 數學 教育研究
前言
2004年4月27日-7月20日,我有幸參加深圳市組織的第三期海外培訓,到美國學習、參觀和考察。期間我們參觀了大學和中小學,聽了不同年級的課,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感受到了極具特色的美國文化風情。
一、研究背景
美國的高等教育被認為是世界最好的教育,但論及美國的基礎教育,人們的看法則有著較大的分歧。將中國的基礎教育與美國相比,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學多悟少”;而美國的教育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學少悟多”。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態度,中國教育的表達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反映了兩國教育不同的知識觀。
以數學為例,我國教育界歷來認為,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是數學的基礎。儘管教材有計算器的介紹,但老師們總擔心學生會依賴計算器,因為考試時學生是不允許帶計算器的。然而在美國,基本運算不受重視,計算器在中小學使用很普遍。美國人認為,計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準,我們又何必勞神費力地用腦算呢?人腦完全可以省下來去做機器做不了的事。這點我深有體會,記得有一次我們坐公交車時,幾個人合起來投幣,但司機要我們一個一個投幣,我們都覺得奇怪,經過了解,原來他們無法算出幾個人一共要付的錢,在我國就決不會出現此等情況。我們教育的“基礎”側重,讓學生大腦在獨立於計算機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儲備知識,儘可能快地提取知識。因而,我國學生的大腦在這兩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訓練。美國教育的“基礎”側重,讓學生大腦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前提下,放棄發展那些屬於計算機工作領域所需的能力,只發展那些屬於計算機無法工作的領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閉卷考試形式下,美國學生比不過我國學生。但是,在可以隨意使用各種資訊工具的現實研究中,我國學生就遠遠比不上美國學生了。顯然,在利用和開發大腦的內在功能上,我國的教育卓有成效,但在利用和綜合外界的各種資訊以及擴充套件大腦的功能方面,美國的教育更勝一籌。
二、研究意義
有人認為,美國的教育界正在向東方國家學習,開始強調抓基礎。既然人家還要學習我們,那麼我們就應固守原有的教育傳統,沒有必要改進。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是在創新有餘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與美國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餘而創新不足。現在我國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注意到這點。因而要完善我們的教育,更有必要對美國數學教育進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研究以美國加利福尼亞爾灣學區的中小學教育為主。研究方法主要有:觀摩課堂教學,感受美國數學教學理念;對老師、學生和家長進行個別或集體訪談;進行問卷調查和對比分析。重點查閱的資料有:《美國數學課程標準***2000***簡介》、《近年美國數學課程改革》、《國際教學發展的幾個新現象》、《美國中小學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美國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討論稿***》、《美國加利福尼亞公立學校數學學習標準》等。
四、研究結果
經過這三個月的學習參觀,瞭解到美國加州學區[1]小學數學教育在“教材編排、環境佈置、教學方法、天才教育和家長力量”這幾方面的一些做法,特介紹如下,供同行們參考、借鑑。
1、教材編排 —— 難度雖淺,但涉及面寬
美國數學教材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從整體[2]來說,教材雖淺,但涉及的面寬。教材內容[3]有:數和運算;模式、函式和代數;幾何與空間觀念;測量;資料分析、統計和概率;問題解決;推理和證明;交流;聯絡;表示;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實踐活動、數學與其它學科聯絡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越來越多,數學作為基本工具的地位越來越顯著。與我國相比,美國數學教材更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如:讓學生看看自己喜愛的書哪一年獲得版權保護,估計一下此書的版權保護什麼時候終止,滲透法律意識;介紹一些工藝品設計與數學的關係***圖案與面積、編織用料與面積等等***,滲透藝術理念;介紹五線譜***音符、節拍***與分數的關係,滲透樂律知識;介紹埃及金字塔與數學、瑪雅人的記日系統、古羅馬的記數系統等,滲透考古意識;介紹人口普查的歷史和意義,提出一些與普查所得資料有關的數學問題***人口密度,出生率等***,要求學生從年鑑中找資料回答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查資料,用資料的能力***等等,滲透社會意識;介紹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大約每秒4900英尺***,然後考慮測量海水深度的問題,滲透科學意識。
美國小學數學教材還十分重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特別是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選擇一些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知識,如:價格和購物,鐘錶與時間,旅行與行車時刻表、行程路線,生活用品中各種物體的面積、體積的計算,郵資與郵價表等。同時,要求學生對某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估測、估算,按生活實際的需要取近似值***四捨五入***。
在講授數學概念的時候,美國小學數學教材都儘量利用這些概念的實際應用背景來引入概念,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引入最大公約數之前,提出問題——“JACK有18棵蘋果樹,42棵橘子樹,他想將這些樹在花園中種植成若干行,每行樹的數目相同,但只種同一種樹,在這樣的條件下,每行最多能種多少棵樹?”;在引入最小公倍數之前,則提出問題——“JACK與MAY在操場跑步,JACK跑一圈需8分鐘,MAY跑一圈需12分鐘,若他們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開始跑,幾分鐘後又可在起點相遇?” 。與我國直接介紹概念和求法相比,顯得生動多了。
2、環境佈置 —— 獨具匠心,顯學科特色
美國的小學課室佈置各具特色,就連桌椅的排列也是各不相同,有大小馬蹄型、三角型、稜形等。每個教室裡都有舒適的沙發、冰箱、水槽、微波爐、榨汁機等生活用品,並鋪著厚厚的地毯。看起來,課室就像一個溫馨的家,讓人心情輕鬆、舒暢。
在美國六年級以後,開始實行走班制教學,即某學科教師固定在一個課室專教全年級的某一門學科,學生則利用短短的課間5分鐘走到自己需要學習科目的課室。這樣教室的佈置一般有較明顯的學科特色,這是讓我最羨慕、最欣賞的學科教室佈置。它與我們多學科共享一個教室的做法截然不同。數學學科教室佈置得如同一個數學王宮。與數學學科教學息息相關的各種教學儀器、裝置和材料等都被固定放置在教室不同的位置。有的放在櫃子裡供學生觀察;有的放在某個角落供學生或教師使用。教室裡掛滿了優秀數學家的肖像、數字或各種數學公式。設有固定的欄目,如“數學家的故事”,用生動的事例啟發學生;也有每天更換的欄目,如老師可以根據當天的學習內容佈置作業。課室裡只需為一個班人數準備完整的“數學課本、練習紙和一些數學學具”,就能滿足全年級學生的需要,既方便了學生,又達到資源共享,充分顯示美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實用主義。
這種學科教室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學科教室的設計為學生上課創造了一個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裡始終被學科的氛圍包圍著。另一方面,這樣的佈置便於在學校開展學科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科課室,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學方法 —— 形式多樣,展個性特長
美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生動有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加之教學難度不大,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每堂課上***50分鐘***老師一般講得很少***不超過10-15分鐘***,只是提綱挈領地講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和指導下,通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閱有關資料等自主學習形式,主動靈活地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有時3-5個學生圍成一桌學習,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相互討論,教師個別指導。既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獨立性,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美國數學教學非常崇尚合作學習。剛開始是為了方便黑人、白人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而產生的,實踐後發現好處不少,現在更為普及。合作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如果簡單地分組,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會導致有人不參與或者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必須想辦法使學生之間主動建立“同舟共濟”的關係,為此老師事先都會幫助分工或者分組,而且是煞費苦心,多種策略劃分。例如:按學生的能力,相互關係,心理條件分組;隨機分組;學生自選合作者等等。分完組後,每組各有任務,同時組內成員也有明確的分工。在合作過程中每個人獨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負責的部分。平分時,既重視小組成員的打分,但更重視對整組配合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合作成功的喜悅。
學校每天下午3點半[4]放學,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自由發展。在那裡,我能看到的每張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因為在美國,教科書不需要帶回家去。這意味著,美國孩子的雙肩是輕鬆的。家庭作業也常常是一個星期以後交。學校還明確規定:不同年級的學生,課外作業時間量不等。對於同一年級,甚至同一個班的學生,根據個體的差異情況,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也不盡相同。每天的作業紙上還留出一片空白,讓孩子自己出題和回答,這樣的題可做可不做。做難的或容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想象的空間和信心。對於學生作業評價,只要你能做出來的就是好的。
4、天才教育 —— 接受挑戰,漸完善自我
美國人稱智力超群的孩子為天才。為適應國際競爭,開發人力資源,早在20世紀初就在大學進行天才教育[5]。現在學校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專門為“天才”學生開設加強課程,分英文與數學兩門。培養的方法就是實行分組教學,加快教學進度,加深教學內容,提高孩子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其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年級越低天才生錄取的比率越少,加州錄取率為5-10%。越到高年級,因為開的班次和種類較多,學生進“天才班”的機會也越高。華人“天才”學生較多,上數學班的多,而上英文班的為數很少。學校把這些所謂的天才抽出來,決不允許他們有任何特殊,只是多給他們一個接受挑戰的機會,多學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多學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式。“天才班”的授課培訓時間,很多學校是利用課表內正常上課時間,一週安排兩節或多節。學生自己平時落掉的課,照樣要補齊,作業也要完成。而這些所謂“天才”的課程,主要是綜合性的概念問題。例如有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意思的問題,讓學生計算出你學校10位老師的平均年齡。在美國,問別人的年齡是犯大忌的。一個孩子要問多位不認識的老師的年齡,這就要求孩子具備語言技巧和社交能力。
天才班的老師對我說:“實際上,讓‘天才班’的學生多學一點數學和英文並不是最關鍵的,我們更重視的是他們掌握邏輯思維的方式,而不是告訴學生怎麼去做。我們給他們一個工具,讓他們去發現怎麼用,何時來用。最終,自己再發明工具。”這就是美國教育的特色。它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只從書本中學習知識,而是培養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多方面去認識問題,不斷完善自我。
5、家長力量 —— 教育夥伴,助學生髮展
你聽說過學校裡有義工父母嗎?在美國考察期間,我親眼目睹父母到孩子就讀學校做義工。讓我感受到美國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確落到了實處,而不是紙上談兵。
美國學校教育的社會性,要求學校在最大範圍內為社會的每個人服務,同時社會也給予學校教育最大的支援與關注。研究表明當父母以各種方式參與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測驗成績就比較高。父母到學校做義工,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對孩子成功的影響更為重要。我們在參觀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校和教師都非常肯定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現在美國家庭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校教育,每個班級的家長一個月到學校做二至三次義工協助教師工作。大多幫助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業,負責學生的午餐分配,學校資料的整理,在圖書館幫忙或者準備學校活動。節日聚會、學生彙報表演,就是學生家長大顯身手的時候。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動參加,從策劃到組織、實施的各種細節,跑前跑後,忙得不亦樂乎,給老師減輕了很大的壓力和工作量。這樣不僅能夠消除孩子們對數學學習的恐懼心理,又能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很好的輔導和幫助。
由於已經認識到家庭在孩子成長中不可估量的作用,認識到“父母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美國聯邦政府將父母參與教育列為第八項國家教育目標,即每一所學校將促成父母成為參與學校教育的夥伴,進而促進孩子社交、情感與學業的成長,對學校教育的發展貢獻極大。為此,英國、德國、法國、芬蘭和挪威等[6]歐洲國家,也將“家校合作”作為教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家校合作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的研究課題。我們國家的家校合作比較薄弱,美國的經驗給予我們相當多的啟示。如果借鑑他們的方法去幫助孩子們,也許可以解決班級學生人數比較多,教師管不過來的問題。
五、研究啟示
通過研究,我發現我國小學生知識水平高,美國小學生思維活躍,潛力大。兩者長處相結合,應成為培養人才的最佳途徑。目前,我國正進行教育改革,剛出臺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7]就已注意借鑑國外經驗,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通過對美國小學數學教育的研究,聯絡實際教學,我得到的了以下幾點啟示:
1、 學生髮展要個性化
控制課程門數及課時量,緩解升學壓力,適當降低教學難度,削減書面作業,讓學生從沉重的書包中解放出來。作業佈置形式要多樣化。對於同一年級,甚至同一個班的學生,根據個體的差異情況,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應該不同。每天作業紙上還留出一片空白,讓孩子自己出題和回答。這樣的題可做可不做,讓學生自由選擇。
中午還可以安排學生在校吃午飯,休息片刻便上課,把放學時間提前到下午3點半,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按其年齡、興趣、愛好,自由發展。
2、教室佈置要學科化
從小學五、六年級開始讓學生走班上課,便於教室佈置學科特徵化。一方面,為學生上課創造了一個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容易在學校開展學科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的情況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科課室,做到因材施教。
3、教材編排要時代化
教材的內容應該不斷更新,適應社會生活實際。美國的數學教材就經常根據時代的變遷更改教材,而我國的數學教材與實際生活脫離較嚴重。如:認識人民幣,現在基本沒用到分,但教材還要學生認識分幣,脫離現實生活。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越來越多,要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聯絡。教材編寫除了增加數學史話、小知識外,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絡,增加涉及其它學科的閱讀材料。一方面要注意適應別的學科的需要,如學習常識、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計量知識,應儘量提前安排。另一方面,數學需要其他學科的知識做基礎。如應用題的學習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安排應用題時,除了要考慮應用題本身的系統和難易外,還要考慮到語文學習的進度,要在語文課給學生打下初步的識字、閱讀基礎之後,再安排應用題。
4、家長幫助要普及化
在深圳,許多家長素質都很高,而且班級學生人數又多。若能得到家長的幫助與支援,設立班媽媽或班爸爸定期幫助教師輔導學生、批改作業、佈置課室、收集資料等工作。既能減輕教師工作量,又能讓學生得到及時的輔導和幫助。
六、研究反思
面對美國小學的數學教育,我們應當反思,辨證分析,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研究期間我還重點美國小學一、二、三年級的數學課本。一年只用一本教材,造成數學課本太厚***大約四五百頁***、太重,即便學生不用帶回家,在課堂上使用時也極不方便。成人把書拿在手裡都覺得有份量,不知一年級的學生如何使用,再加上書本頁數太多不容易查閱,給孩子帶來諸多不便。這點我國的數學教材編排是一學期一冊,顯得很合理、很人性化,應保持。
美國教材編寫不注重算理的滲透,導致課本里機械化的練習重複過多,我國教材就比較注重算理的滲透。例如一年級學了數的分解與組成,再學加減法學生就容易理解。會從數的分解與組成的角度去想加減法的計算結果,如計算“2+3”時,學生會想到2和3組成5,所以2加3等於5。計算“6-4”時,學生會想到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減4等於2。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算出計算的結果。這本來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可是我看到現在許多新版教材中,就有個別版本模仿國外將數的組成與分解這部分內容刪去。現在大家也許看不出它有什麼不妥,因為現在的一線老師已有經驗,在教學時,儘管教材缺了這部分內容,也會教學生利用數的組成去理解加減法。但等這些老師逐漸退休後,新上來的老師又缺了這方面的教學經驗,這時就有可能出現美國的情況。不明算理只好讓學生多練,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技巧。我在美國聽數學複習課時,他們為學生提供的練習竟有4張試卷。多得讓我不敢相信,簡直回到我們以前的題海戰術。
參考文獻
[1]美國加洲舊金山公立學校董事會制定,美國加利福尼亞公立學校數學學習標準,2001年3月。
[2]美國數學教師協會***NCTM***制定,美國數學課程標準***2000***簡介, 2000年。
[3]美國數學教師理事會***NCTM***制定,美國中小學數學課程與評價標準,1998年10月。
[4]美國數學教師協會編制,美國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討論稿***,***。
[5]孔企平,近年美國數學課程改革,
[6]李濟英,國際教學發展的幾個新現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