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理論論文的範文精選

  下面是關於藝術理論的一些論文範文,不知道怎麼下手的朋友們可以看看哦。歡迎閱讀借鑑,希望你喜歡。

  論《皮革馬利翁》中幽默與諷刺的藝術

  《皮革馬利翁》是著名英國戲劇家肖伯納寫於1912年的作品。在這個戲劇中,資產階級語言學家希金斯拿一個貧寒的街頭賣花女伊莉莎作為試驗,與人打賭,企圖通過改變她的語言和語音,打造她的外表,讓她變成了一位似乎出身於豪門貴族的儀容優雅的小姐。伊莉莎的確在出席大使館遊園會時傾倒了所有的人。希金斯點石成金,打賭全勝。正當他享受著成功的喜悅時,伊莉莎悄悄離開了他。這個自詡高貴的上層階級教授似乎對低賤的伊莉莎產生了感情,但其骨子裡的傲慢與矜持,及上等人對下等人的冷酷暴露無遺。蕭伯納用諷刺誇張充滿幻想的喜劇手法揭示資產階級的虛偽性,在這個構思奇妙充滿戲劇性的劇本里,再一次無情地批判貌似溫文爾雅的資產階級。他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讀者能夠更深刻的體會他的寫作風格,並真正領略賣花女的文學價值。

  一、《皮革馬利翁》中幽默手法的應用

  讓我們來看看在第三幕中希金斯他母親的話吧:“I’m sorry, but I can’t get round your vowels and though I like to get pretty postcard in your patent shorthand, I always have to read the copies in ordiary writing you so thoughtfully send me.”***對不起,可是我學不來你的那些母音,我接到你寄來的那些用獨特的速記法寫的漂亮的明信片。雖然很高興,可是我總是得看你特地寄來的用普通字寫的底稿。***前面的一句告訴我們她聽不明白兒子發的母音,後邊的一句中一個“patent shorthand”幽默比喻使得希金斯潦草不規範的書寫彷彿躍然紙上,以致於連母親也不得不歎為觀止。語言學家尚且如此,其他人的語言程度自不必說。單單從第三幕中我們便可頻頻聽到“Ahdedo?”,“How d’ye do?”,“It don't matter.”等不規範的語言從這些體面的先生太太們口中流出,但還努力為自己找到開脫的理由:“Only foreigners who have been taught to speak it speak it well.”***只有外國人才會去學說標準的英語。***蕭伯納恰當地將笑劇性的語言與動作安排在每一個多面的角色身上,這與一般的喜劇或鬧劇中那些簡單的笑劇性人物絕不相同。他對於這些因素的自如運用,構成了他的戲劇既不失其嚴肅性,又具有喜劇色彩的特點。他的戲劇融諷刺於嬉笑之中,讓人讀出深度與分量,並引發讀者與觀眾更多的思考。

  二、《皮革馬利翁》中諷刺手法的應用

  蕭伯納將喜劇性的語言與動作安排在每一個多面的角色身上。在希金斯教授的對白中肖伯納創造出了獨到的喜劇諷刺效果。在第二幕中,當賣花女初次來到希金斯府中,他毫不客氣的對皮克林說:“Pickering: shall we ask this baggage to sit down or shall we throw her out of the window?”***我們是叫這塊料坐下呢,還是把她打視窗扔出去?***當伊莉莎完全不能領會他美妙的發音時,教授則很不痛快的對女管家表示:“Very well, Mrs. Pearce: you needn't order the new clothes for her. Throw her out.”***好吧,別斯太太:你不用給她做新衣服了,把她扔出去好了。***希金斯的語氣是如此不尊重人,傲慢之極,而且還不包括他平時極不檢點的“Damn it”“Bastard”“Damn…,Damn…”。可就是這樣一個出口不雅,頻頻詛咒的人居然還指責伊麗莎蹩腳的語音。

  正是由這樣一個滿口髒話,毫不懂禮貌的人通過改造一個完全沒有教養賣花女的語音就讓她步入上流社會。這不是對資產階級上層社會紳士淑女的絕妙嘲諷麼?

  三、《皮革馬利翁》中幽默與諷刺的藝術

  《皮革馬利翁》一劇構思奇巧,手法新穎,所用語言尖銳,不留情面。上層階級除去外衣後的虛偽一覽無遺。肖伯納將幽默性的語言與動作安排在每一個多面的角色身上,又巧妙的通過這些語言和動作呈現出一種諷刺的效果。同樣的,他又通過每個人物的諷刺性語言呈現出一種幽默的效果。他運用幽默與諷刺的藝術,淋漓盡致地抨擊了上流社會所宣揚的高低貴賤之標準。肖伯納自如地對於多種舞臺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構成了他獨特的戲劇:既不失嚴肅性又有強烈的喜劇色彩,融諷刺於嬉笑之中,讓觀眾和讀者領會到其深深的份量,引發更多的思考。

  藝術語言在舞蹈形體的表現

  吳冠中先生認為:“造型美的基本因素,如均衡、對比、穩定、變化、統一等等,都存在於人體中。”而這些“造型美的基本因素”能在形體語言中有更好的體現。對稱形式同人體結構的內在聯絡,尤其是韻律感同運動的聯絡,通過富有生命活力的舞蹈可以更進一步認識這種有機形式的奧妙。瞭解舞蹈藝術對進一步感受、理解形式美和藝術創造都大有益處,這就是撰寫本文的主要原因。

  原始舞蹈也許更符合舞蹈的本來意義,更能順從生命活力的自然體現。有意思的是,一些現代流行舞很多是來自黑人或生活在底層的民間。那是一個經濟落後、生活簡單的階層,也是一個較少被現代生活異化的群體。在這些純樸、本色的生存狀態下滋生出來的舞蹈,更能體現姿勢、動態所表達的感情和欲求,更能從中體會到自然狀態下的生命活力。這種自娛自樂的體驗性舞蹈,同書法創作過程中的形式體驗有相似之處。在臺灣的林懷民先生所創立的“雲門舞集”中,有一個名為《行草》的舞蹈作品,恰好是舞蹈與書法在表現形式上相交融的極好例證。

  隨著社會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舞蹈開始轉向職業表演,從而具有更多的表演性和傳達性。通過深入的專業化加工和精心的編排,舞蹈的形式感更為強烈,舞蹈的形體語言更加多樣化,情感的表達也更為豐富和細膩。

  舞蹈演員可以藉助形體動作,屈伸跳轉來表現人的喜怒哀樂。舞蹈姿態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仿,而是通過對生命的感受,對生活情態的提煉、誇張,創造出一種美的動態形式――這是從生活形象轉向抽象表現的舞蹈形式。我們在《水之夢》的舞姿中看到柔情似水的形體語言,在《跳躍的力量》舞蹈攝影中,感受到激越、力量和內在的張力。一幅名為《空中和諧》的舞蹈攝影作品,使人想到植物藤蔓的纏繞,想到工藝品的設計形式,從這些相似的形式感中可以看到,在藝術形式與自然形態之間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絡。在這些舞蹈所表現的剛與柔、內斂或張力中,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形體特徵。

  無論是體驗性的舞蹈,還是表演性的舞蹈,都來自生命的律動,這是一種有規律、有節奏的運動。動作的舒緩或激烈,節奏的快慢,同人的生物節奏有著一致性:興奮、激動、緊張時心跳加速,閒適、愉悅時身心放鬆、心跳平緩。高興時,“春風得意馬蹄疾”,沮喪時,“春風無力百花殘”,這些情感的生命狀態中的反應,就是舞蹈形式具有各種表現力的原因所在。

  由於舞蹈的種類、流派、風格的多樣化,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我們在下面通過幾種舞蹈來考察不同的形式特徵。

  中國民族民間舞講究柔中有剛,圓轉多變。動作的基本模式恰似太極圖中對“S”形的分解與變化,在身韻訓練中的手勢、身段、姿態,到處都能夠體現“S”形的動態特點,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

  芭蕾舞的形式富有挺拔感。芭蕾基本功訓練講究幾個字,開:一般指肩、跨、普踝關節向外、向後;繃:一般是指腿部和足部肌肉收緊,形成完整而流暢的曲線;直:追求一種直挺感,腳尖點地的舞姿更強化了這種挺拔、輕巧的形式。芭蕾舞的程式化處理,柔中帶剛,挺拔的形式感極強。

  始於埃及後又流行於阿拉伯地區的東方舞,有一種世俗化的情慾表現,這種被稱為“肚皮舞”的民間舞種曾被列入色情舞。它通過跨部的翹、抖、揉、擺和腹部的顫動,以及半蹲狀的蹶臀、蹋腰等動作所勾勒出的形體特徵,極盡原始性感表現之能事。我們可以藉此認識到生活中的性感與形式感之間的密切聯絡。

  著名的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將舞蹈分為操練式和模擬式兩種。一種是合節奏的規律,“每一個感情的動作在它自己本身上是合節奏的。這樣看來,舞蹈動作的節奏似乎僅是往來動作的自然形式,由於感情興奮的壓迫而尖銳地強力地發出來”。另一種來自模擬生活的快感。格羅塞認為:“給予快感最高價值的,最主要的例如戰爭舞和愛情舞;因為這種舞蹈也和操練式的及其他模擬式的舞蹈一樣,還供獻一種舞蹈裡流露出來的熱烈感情來洗滌和排解心神。”這種舞蹈形式可以視為對生活動態的延續和昇華。

  綜上所述,舞蹈表現形式可以印證形式效應的兩個重要來源,一是生命有機體的內在節奏對舒快感的影響,一是從生活中抽取的自然情態特徵所具有的適宜性。舞蹈動作既是生命體內在規律的體現***如均衡感等***,又反映了相應獨立的情態特徵,通過肢體動作的節奏變化和內在感情的張力,可以直接表現出具有情感特徵的形式,這些形式效應超越了生活,具有更為雋永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