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

  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關於女性的身份認同與自然科學的基礎

  論文 關鍵詞:女性主義 物 理學 教學 性別身份認同

  論文摘要:傳統觀念認為女性不適合、也不善於學習 自然 科學 ;但是,一些女性主義研究者認為,正是傳統的性別觀念導致了女性與男性對自己的性別身份認同的偏差,而女性對自己的身份認同與學習自然科學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為女性學習自然科學的障礙之一。在國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以物理學教學為例分析傳統的與物理學相關的身份認同對女性學習物理學產生的消極影響,提出改變這種身份認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別的視角下對自然科學的基礎與性別之間的關係做出一個不同於傳統觀念的新的解釋。

  在人們通常的觀念中,女性不適合學習自然科學,尤其是像物理學這樣的所謂 “硬科學”,而在我們身邊,物理學大師也確實很少有女性,甚至願意並善於學習物理學的女性在一般學生中也比例甚低。實際上,女性與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分離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就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並且取得了相對豐碩的成果。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女性主義關於科學與性別的社會建構的理論,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基礎。筆者正是試圖站在某種女性主義的立場上,分析女性的與物理學相關的身份認同對女性學習物理學產生的消極影響,並指出改變這種消極的身份認同的方法。需要強調的是,本文中所用的女性***化***和男性***化***的概念,大多都是在社會性別而非生物性別的意義上的。

  社會性別及其身份認同

  社會性別***Gender***是美國的女性主義者為了區別生理性別***Sex***,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社會性別是指不同社會文化形成的男女有別的期望、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是社會建構的產物。[1]社會性別的概念首先強調的是性別角色的非生物因素,即性別角色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也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其次強調的是社會文化因素與性別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社會文化區分了男女不同的社會性別,並且據此進行了勞動分工和社會角色的劃分,而社會秩序又按照社會性別標準和期待來建構和支援個體,同時,個體的身份必須與人類文化規定的性別符號體系相一致,才能找到合適的社會認可的性別身份和地位。

  隨著女性主義學者對社會性別與各種問題如權利、工作和身份之間複雜作用的深入研究,對社會性別概念又提出了新的理解,這種理解不僅繼續強調性別的社會和文化因素,而且強調人們的認同感,即性別認同。性別認同是指由個人認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別而形成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2]由於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女性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極大地影響著女性的個人和社會生活,並且由此提供了一種隱含的比較標準,這些標準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女性的自我印象和人與人之間的態度。[3]性別觀念對個人和社會身份的影響是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對女性產生的影響多數是消極的:它影響了女性的自信,也影響了女性對成功表現的期望。正如一些女性主義學者指出的: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不同的性別認同影響了個體的 教育 、職業選擇,也影響了個體對成功的期望。[4]因此,女性主義學者們提出要改變這種受壓抑、受限制的性別認同,這是對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和看待我們自己的方式的文化限制和文化壓抑的一種挑戰。

  對這種受壓抑、受限制的性別觀念,一種觀點認為可以通過心理學訓練來改變定型的性別認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可以通過學習過程來加以改變,即“一種女性主義的學習觀點”。[5]這種觀點認為知識的產生和學習過程是人的一種活動,它涉及的不僅包括人及其頭腦,同時也包括環境,是物質社會、人腦和環境的複雜的相互作用。因此,根據認知理論,學習不僅是一種獲得知識的活動,而且是一個身份建構、身份認同的過程。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學習這種活動,從更本質上講,是在認識世界的活動中,塑造身份的過程。”[6]因此,在學習中塑造什麼樣的身份,尤其是女性在學習科學課程中應該有什麼樣的性別身份認同,應該持有什麼樣的與科學課程相關的自我概念,對於她們學習的興趣、自信和效果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不同的社會性別身份的認同將為學生的學習和今後性別身份的 發展 提供不同的方向。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髮現他們所從事的活動枯燥乏味而且與他們所關心的事無關,所以他們不希望成為學校科學活動的一部分,這種抵制和忽略將成為參與和學習的障礙。因此,從學習過程入手改變性別定型觀念和身份認同可能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嘗試。

  傳統的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和性別身份的形成

  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貫穿人們一生的性別認同過程。這種性別認同過程是從人的出生開始的,而父母在孩子的性別差異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頭腦中的性別定型觀念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及其對孩子的教育傳遞給了孩子。在傳統性別觀念的支配下,多數父母認為男性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天賦從小就比女性更好,認為女孩學習數學、物理學想要獲得和男孩相同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父母自然而然地使女性從小就遠離那些與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相關的知識和能力的鍛鍊。如給男孩的是複雜的、機械類的玩具,給女孩的則是簡單的如布娃娃一類的玩具等等。同時,父母更加註意對男孩早期的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課程的興趣的培養,而對女孩這方面的培養則缺乏得多。這意味著,在女孩進入學校之前以及隨後的幾年中,在與物理學相關的技術和科學領域的實踐機會就比男孩少,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經驗也比男孩少。所以當老師以同樣的過程來教男孩和女孩時,男孩就會比女孩表現得好,進而比女孩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機會。這樣,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以及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①就開始形成。

  學校教育是傳遞社會性別規範的正式場所。而上述不同的性別觀念通過學校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教育孩子成為不同性別的個體已經是一般學校中“隱藏的課程”。通常情況下,教師和教材傳遞著有關各種社會性別差異的資訊。如物理學課本和教學大綱的內容主要是以男性參與為主,而且其間所涉及的相關物理學的應用也主要圍繞著男性的經歷和興趣。這樣男性化的物理學文化本身就向學生傳遞著一種性別資訊:物理學是一種男性從事的職業。除此之外,有關性別的各種看法經過師生互動,尤其是通過老師的獎賞和懲罰等行為傳遞給了學生,直接地影響學生的性別認同。雖然很多研究表明,兩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沒有本質差別,但許多學校仍然會依據性別來組織教學。[7]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研究表明[8]: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男生受到老師的關注比女生多,男生有更多與老師互動的機會,能夠獲得更多的課程資訊的反饋,而且有更多的表達自己意見的空間,男生所佔有的課堂時間幾乎為整個課堂時間的2/3。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被大多數人,包括女性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另外,科學課程教師對男女生成就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多數教師認為女生理解科學技術的能力比男生差,因此,女生科學課程成績好是因為她們的勤奮,而男生則是因為他們的聰明和智慧;而且科學課程教師比其他教師更多地認為科學技術教育對女性的未來不重要。

  這樣,持有傳統性別觀念的家長、老師就對不同性別的孩子的行為、認知的領域以及期望進行了分別的對待和培養,從而加強了不同性別的孩子各自的興趣取向。受傳統的物理學文化和性別觀念的影響,在物理學課堂中不同性別產生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認同的差異是最大的。不僅僅是男孩,就連大部分女孩都認為男孩有較好的理解物理學的能力。這就使得女孩認為數學以及物理學對自己未來的重要性比男孩小。因此,作為個人目標,一般來說女孩在智力上的努力程度比男孩的努力程度要低,物理課也就成為男性展示才華的舞臺。與此同時,女性就會越來越形成一種與物理學不相容的身份認同,也使有較高天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女孩的職業興趣比有較高天賦的男孩的職業興趣變得較為不固定,最終使女孩的價值目標更有可能集中在服務業或文學、 藝術 方面。

  不幸的是,多數老師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傳統的性別觀念對女效能力的發揮、成就的取得以及她們未來的發展所產生的消極的、限制的作用。

  改變傳統的與物理學相關身份認同的嘗試

  我們從前面的論述和分析中知道,性別身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是一種傳統的性別觀念模式培養的結果,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因此,在孩子們特別是女孩的成長過程中讓她們認識到性別的社會建構性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給她們傳遞一些更健康、更有利於她們發展的性別觀念,對於她們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針對上述分析,不同的學者提出了各自改變這種消極影響的方法,概括如下:

  第一、楷模的作用***role model***。多數研究者提出女性在學習物理學的過程中,缺乏成功的女性物理學家和物理學教師的鼓舞。物理學課本中很少提及女性物理學家,而女性物理學教師隨著學術等級的提高也越來越少。如下表所示,女性物理學教授在1994和1998都只佔3%,授予女性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在1994和1998年分別只佔5%和6%。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曆程中,僅有29位女性成為得主,其中獲得科學獎***包括物理學、化學和生理醫學***的女性科學家只有10位,佔整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1.44%;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只有居里夫人和邁耶2位,佔整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不到0.3%!

  這樣的觀點對學生、特別是女性學生而言,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訊號。因此,講述 歷史 上女性物理學家的成就和經歷,講述身邊的女性物理學教師的成就和從事物理學的經歷,無疑對於樹立女性學習物理學的信心和抵制關於物理學與女性相對立的傳統觀念,是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第二、改變家長和教師的傳統觀念,改變他們對待男性和女性在學習物 理學 的能力以及對他們的期望不同的態度。從我們的研究可以看出,女性在物理學中代表人數少的原因,是由許多 社會的、 歷史 的以及其他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與物理學本身不相融的身份認同,教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的不恰當的態度可能使學生形成一種不恰當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標準,從而對學習物理學產生消極的影響。

  第三、在物理學教學過程中平衡男女兩性的與物理學相關的興趣,改變物理學概念的表達語境,增強女性學習物理學的興趣以提高女性對物理學概念的理解,從而最終使她們產生與學習物理學相符合的身份認同,並以此作為激發她們學習動力的一個根本方法。

  Hoffmann②對不同性別的與物理學相關的興趣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物理學興趣是一種 心理建構,是對與物理學相關的事物的理解,是產生於個人與他或她的 環境的相互作用”。[10]Hoffmann還區分了一般的物理學興趣和對學校課程的物理學興趣。一般的興趣可以看作是對物理學某一領域的持久的興趣。對學校物理學課程的興趣不僅是由內容決定的,同時也與涉及的一系列活動有關,內容和環境共同提供一個學習的基礎。為此,他對物理學的聲音和噪音、力和速度、熱傳導、電和磁、光的直線傳播5部分內容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並且對其進行教學效果的評估,結果證明這些教學方案對學生特別是女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有較大幫助的。[11]

  這種以興趣為導向的物理學課程要依靠一定的環境,Hoffmann和Laura McCullough③ 認為特殊的語境下表達物理學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興趣。Laura McCullough的研究結果表明,以女性的 經驗、知識背景、興趣取向為基礎設計語境表達物理學概念FCI***Force Concept Inventory***,對於提高女性對物理學概念的理解是有較大幫助的。如,由對一個男性發射炮彈的平拋運動的研究,改為一個小女孩將碗用各種方式從桌面上推下的運動的研究;以及將對兩個坐在椅子上的男性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改為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一起溜冰、對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時,女性的學習成績有明顯的提高,從原來的34%和5%分別提高到51%和10%,而男性在改變後的習題測試中成績卻有所下降。但是,由對木塊的運動的研究改為對跑步的人的研究時,由於沒有明顯的性別標誌,男女生的測試結果都有所下降。

  儘管也有人提出這種概念測試對是否能夠評估學生對物理學概念的掌握提出異議,但是它至少能夠給我們提供一種改變女性學習物理學的興趣、提高女性學習物理學的成績的一種方法上的 參考 。女性物理學成績的提高,將增強她們學習物理學的信心,從而改變女性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因此,我們看到學習物理學的興趣、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自信***和物理學成就之間是有密切關係的。正像Hoffmann所說:“對於解釋物理學興趣和成就,學生具有的關於他或她的自信的概念是一個最好的預測者。”[13]物理學興趣、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和取得的物理學成就是相互作用的,如果能夠產生良性的迴圈將有可能改變人們、特別是女性自己對與物理學相關的身份認同,從而適當地改變傳統的性別定型觀念。

  性別角色是社會賦予特定性別在一定情境中表現出的一套心理行為模式。對個體來說,性別角色是在遺傳的“性”基礎上,受社會環境和個人自我概念的影響,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逐漸獲得的。在性別角色形成過程中,定型觀念起著一種特別的框架和模板作用。因此,適當改變老師和學生自己的傳統的性別定型觀念,使得女性的性別身份多樣化以適應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並且使女性樹立一種與男性平等的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對於改變女性與物理學分離的現象無疑是有幫助的。

  綜上所述,通過性別這樣一個特殊的視角,對 自然 科學 基礎學科——物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性別身份的認同、形成的分析,使我們發現了傳統的自然科學與性別觀念中所不曾發現的問題:女性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傑出人物少、成就差的原因不是女性在智力上不如男性,也不是女性不適合學習物理學,而是物理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等本身,以及女性傳統的、單一的性別身份的認同本身都存在問題,儘管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但是在這樣的視角下提出問題,對女性與自然科學分離的現狀的改變可能會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也為我們改變這種現狀提供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法。

  註釋:

  ① 與物理學相關的自我概念是L. Hoffmann提出的。它是指對自己學習物理學能力的一種認識,如:我能***否***理解、記住物理學所講授的內容;我自己認為我在物理課上的表現及其參與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我相信我的同學和老師認為我在物理課上的表現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我希望我在物理學上取得好成績。

  ② L. Hoffmann 是德國基爾大學科學 教育 研究所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學習興趣與性別差異,學習物理學的興趣、自我概念及其成就之間的關係,性別與科學教育中的動機等問題。

  ③ Laura McCullough Ph.D. 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物理教育研究和科學中的女性問題。

  參考 文獻 :

  [1]周顏玲. 有關婦女,性和社會性別的話語. 王政,杜芳琴. 社會性別研究選譯. 北京:三聯書店, 1998

  [2][7]魏國英.女性學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3-75

  [3][4]Irene Visser . Prototypes of Gender:Conceptions of Feminine and Masculine.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002.25***5***:529-539

  [5][6]Nancy W. Brickhouse. Em-bodying Science: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1,38***3***:282-295

  [8]Hannelore Schwedes. Ge-nder in Bias in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9]Rachel Ivie ,Katie Stowe. Women in Physics.

  [10][13]L.Hoffmann. Promoting Girls' Interest and Achievement in Physics Classes for Beginner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447-465

  [11]Peter Haussler,L. Hoffmann. An Intervention Study to Enhance Girls' Interest,Self-Concept,and Achievement in physics Cla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2,39***9***:870-888

  [12]Laura McCullough. The Missing Women Physics and Gender.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