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論文投稿

  企業行政管理是指依靠企業行政組織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業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行政管理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行政管理論文篇一

  大學行政化管理淺析

  摘要:目前,大學官員越來越多,大師卻越來越少,大學是應該尊重學術權威還是看重行政力量?大學該如何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避免行政化傾向?文章通過解析大學內部行政化的現象,追溯其根源,對淡化大學行政化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管理;行政化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實行的是行政本位和官本位制度,如教育部管轄的大學中有十餘所為副部級,其他的和省屬的一些大學,其級別則是廳級、副廳級。與此一致,大學的書記、校長也享有與之相應的待遇,這已成為我國大學內部的痼疾,嚴重地阻礙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一、大學內部行政化

  朱清時曾經說過這樣一番話:“我理想的學校以後開會應該是這樣:主講人是最有活力、幹得最出色的年輕人;老專家、像我這樣的老院士,坐在底下聽,給他們服務、幫他們組織,我們不直接講話的,話語權讓給最有創造力、最出色的年輕人。從而讓整個學校有氛圍去崇拜學術卓越而不是崇拜地位或權力”。

  而如今,大學的管理越來越像政府,大學的管理人員越來越像官員,大學的執行模式越來越像政府機構,進而不按照教育規律、人才成長和學術發展規律辦事,用行政手段和思維來解決學術和教育問題。在一些高校,有的教授寧願放棄一些學術成就,而去行政部門當個副處長,或者到行政部門做兼職,這樣其就有調控資源的權力了。現在一些留校畢業生,也願意往科長、處長的崗位上發展,而不願意搞科學研究,這在大學校園裡是令人擔憂的現象。

  大學的行政化傾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政和學術不分家,沒有起碼的界線。行政權力可以對學術事務隨意進行粗暴干預。行政權力掌握著大學所有資源的分配,它不僅決定大學內的行政事務***如後勤、基建等***,而且決定大學的學術事務,包括學術位置的安置、大學教師的聘任、學術成果的評價等。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等學術機構名存實亡,完全處於行政權力的控制之下。

  第二,學術權力行政化。這是學術權力自身的異化。學術的宗旨本是尋求真理,以真理為最高價值追求,在學術問題上,誰掌握真理誰說了算。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學術權力也講級別,也奉行下級服從上級的執行規則***這本是官僚機構的執行規則***,根本不講學術貢獻,而是講資歷或學術職位。我們現在的學術會議,主席臺上坐的都是清一色的學術官僚。

  第三,行政權力官僚化。所謂行政權力官僚化,是指行政權力背離了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宗旨,不是為教學科研服務,而是處處管著教學科研。行政機構根本不是服務機構而是統治機構。大學的行政權力本原本是為大學的學術使命而設,是為了大學的核心目標而設,其本質上就是服務的權力,但現在卻成為高於教師權力的官僚權力。

  二、行政化之根源

  大學行政化對大學本身和社會已經產生了嚴重侵害,行政官員成為學校資源的最大享用者和學校利益群體中的強勢集團。由大學官僚化折射出的諸多問題已成為大學執行和發展的絆腳石,官僚化現象已是大學身上的一顆毒瘤,要根治這種現象,還需診斷其成因。

  第一,特殊的文化環境致使大學校長角色定位複雜化。我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度,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殘餘――官本位思想不僅蔓延至今,而且滲透到大學內部。這是一種文化符號,它使大學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文化環境的浸染。其突出表現在大學校長角色定位複雜化,校長變成了政府在大學的職能代表。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校長的產生機制和任期制上的諸多弊端。

  第二,學校為了自身的發展,不得不屈從於社會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我國高校難見大學本應該有的格調。社會上有一句戲言:“跑部***步***錢***前***進”,僅此一語,則可道破為何高校需要龐大的行政機構。

  由上所述,高校行政化之弊病明顯,不改變行政化傾向,我國的高等教育就難以健康發展,創新型國家之路也會更艱難。現在應該把改變行政化傾向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不能任其成為頑疾。然而,高校行政化之成因複雜,絕非僅靠高校內部或教育部所能解決。因此,改變行政化傾向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三、扭轉行政化傾向

  欲改變行政化傾向,就要改變政府部門中的風氣。人們看不見但感受得到的潛規則,不能使之大行其道。有些不良行為之所以能形成潛規則,之所以能讓行為的當事者泰然處之,說明風氣已經敗壞到相當深的程度。不良風氣會侵蝕黨和政府的肌體,蔓延到高校中,可能會使某些大學的精神和格調蕩然無存,這必須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應該逐步淡化社會中的官本位思潮。這不僅需要制度的完善,還需要社會的文化批判與文化自覺。僅僅依靠在高校中取消行政級別,可能無濟於事。

  第一,大學校長的遴選方式需要改革。大學校長的選聘和任免往往是政府意志的表達,其具體表現在於大學校長的選聘方式範圍單一、缺乏競爭機制,很難選聘到最合適的體現民意的人選。可以考慮成立一個由黨政部門、教職工、學生代表參加的遴選委員會,把競爭性選舉作為校長的遴選方式。這種改革顯然也需要上級部門的認同與推動,單靠學校自身難以實現。

  第二,有效地制止大學內部管理官僚化,適當在現有的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的權利基礎上,設定各類管理委員會,負責學校規章的制定,對規章的落實進行有效監督。

  第三,張揚學術權力是大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要使學術權力得到張揚,得到合理行使,必須制定嚴格的制度。每個高校都應該有《大學章程》,章程應該規定大學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範圍、邊界,兩類權力行使的程式和原則。大學內各個學術性的委員會必須對其成員進行嚴格的限制,絕不能讓各類行政“長官”控制學術機構、行使學術權力,而應該由學科帶頭人、教授來行使大學的學術權力,要讓教授的意志主導學校的發展。行政部門管理人員是為教授服務的,他們的職責是落實教授委員會的決策,而不是指揮教授。要強化學生和教授的話語權,這兩個群體的話語權強了,行政化傾向就會弱化,這符合和適應教育培養人的使命和責任。

  第四,精簡學校機關的處室,合理配置學校領導和學校機關中層領導職數,削減學校機關冗餘工作人員,人盡其用,用盡其才。除掉機關的衙門作風,要求機關工作人員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對學生來說,管理人員是教育者,同時又是行政管理的行家裡手,平等對待學校的教職員工,實事求是地處理自己份內的工作。

  第五,健全監督檢查機制,自覺接受黨委領導,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大學內部的管理要加強黨的監督、行政監察和群眾監督,使各種監督手段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保證監督做到經常化、制度化。

  總之,改變高校行政化傾向勢在必行。同時應該全社會都意識到,改變行政化傾向任重道遠,需要高教系統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向志強.我國教育產業化理論研究的現狀[J].教育評論,2002***5***.

  2、孫大廷.大學內部管理官僚化探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6***1***.

  3、敏嶽.警惕大學的“泛行政化”傾向[J].理論學習,2006***11***.

  4、阮煒.大學官僚化:中國特色的學術腐敗[J].社會學家茶座,2009***2***.

  ***作者單位:湖北襄樊軍事經濟學院襄樊分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