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自人類有了文字以來,學習和治學總是與讀書聯絡在一起,即使在現代資訊社會,人類的知識仍主要以書籍的形式儲存著,因此,對資訊的攝取、篩選和重組,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於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因此,把閱讀引入數學課堂是改革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
        一、課堂閱讀的要求及方法
        課堂閱讀能力,要求學生達到八個字:讀通、弄懂、理清、學會。讀通是指能讀通課本,不讀破句;弄懂是指能理解文字、語句、術語、圖形、符號以及整個課文含義;理清是指能找出重點和難點、基礎知識和解題步驟;學會是指能掌握例題提供的解題方法,會用概念、性質等新知識思考和論證。
        對學生課堂閱讀的指導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1、 教師示範閱讀
        在小學通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一般沒有看數學課本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看書學習。因此,學生一進初中後,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先作示範閱讀,讓學生體驗教師是怎樣“閱讀”課本的,教師應指導學生了解課本的編寫意圖和知識結構,數學課本的寫法通常是先擺出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或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作為引入新知識的直觀素材,將這些素材進行分析、抽象概括,找出它們所具有的本質特點,即可給出新的數學概念及性質,由新概念和已知概念加以引申、推廣,又得出新結論。教師示範閱讀時,在課本重點處反覆讀幾遍,難點、疑點處適當停頓,幫助學生抓住關鍵,進而向學生提出理解記憶要求。
        現以“數軸”為例教師示範閱讀。
        (1)“數軸”概念的形成
        第一遍,按照朗讀的規律,注意重音、節奏、語調的變化;第二遍,重讀突出強調“直線”、“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等關鍵字詞。
        (2)“數軸”概念的定義
        加強語氣朗讀、讀後設問:“數軸是一條什麼樣的直線?”再問“什麼叫數軸?不看課本能回答出來嗎?”然後可提出一些“判斷”題,讓學生判斷。
        (3)“數軸”概念的應用
        在朗讀後設問:“正有理數、負有理數、零是否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零用什麼點?”“表示正有理數的點在數軸的什麼位置上?”“負有理數呢?”“表示整數的點記在數軸上哪兒?”“表示分數的點在不在這些刻度上?”進而追問:“ 應表示在何處?在數軸上指出來。”
        最後,教師總結指出:數學的有關概念,閱讀時要注意區分,要能在閱讀中提出疑問,並能找到解題關鍵。教師做幾次這樣的示範後,學生就初步學到了應該如何閱讀課本的一般方法。
        2、 設計綱要,指導自己閱讀
        經過“教師示範閱讀”階段,學生能模仿老師進行初步的閱讀,但此時還不能抓住重點。因此,第二階段主要讓學生抓重點、難點,採用“綱要閱讀”的形式,教師可用小黑板或投影展示,先給學生指明閱讀要點或提出問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對照,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書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對基本概念、定義、性質、公式、法則等文字敘述和符號表示用心閱讀,能把關鍵詞或中心詞找出來。
比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對例5:解方程 可以列出這樣的導讀綱要:(1)解題時怎樣去分母?(2)根據是什麼?(3)方程兩邊為什麼都乘以6?若兩邊都乘以12、18、24…可以求解嗎?(4)方程兩邊為什麼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5)在問題(4)中為什麼要強調“方程兩邊都”?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對看書產生極大興趣。
      另外,對於平面幾何內容的教學,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幾何圖形,逐步掌握課本中有關文字敘述、數學語言表達與圖形符號表達之間相互轉換的方法,使學生初步瞭解“數形組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教師啟發,學生獨立閱讀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培養,學生已初具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上養成了按“導讀綱要”自學的良好習慣,當然,學生此時也初步掌握了讀書學習的方法,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失時機的啟發學生,放手讓他們獨立閱讀,要求學生在自己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和概括課本的知識要點,並逐步學會寫單元小結。
        4、不斷深化,形成自學的能力
        我們知道,數學不是單存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的奧祕,讓他們在自學中探索發現,歸納概括使自學更加深化。因此教師要花大力氣鑽研教材,為學生的高效自學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課堂閱讀中的問題和措施
        1、根據課型特點確定閱讀環節,新授課一般都要安排閱讀環節;淺顯、易懂、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章節讓學生先看書,對於難度大較的,與舊知識聯絡較少的內容,由教師先引導,再讓學生閱讀課本。複習課上,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遺忘或模糊時可以指點他們閱讀有關章節,對照複習內容,以便查漏補缺。
        2、組織學生閱讀課本時,教師要勤於巡視,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首先要做好“面”的工作,掌握絕大多數學生閱讀的效果,根據閱讀時學生反饋資訊,及時調整下面的教學步驟和內容;同時又要做好“點”的工作對班上的中等生和後進生適當的“面對面點撥”。以便全面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最大限度的解決學生課堂閱讀所遇到的疑難問題。
        3、教師要處理好閱讀和講授的關係,對重點、難點要集中突破,教師的講授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使啟導思維在前,講解在後;協商閱讀思考在前,聽講解在後;使學生變被動的聽課為主動地自覺地學習。
        4、課堂閱讀還要與啟導、研討、練習有機結合。教師要精心設計教案,在課堂上選好“閱讀”契機,是閱讀這個重要環節與課堂教學其他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教育的發展,“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已基本構成現代中國基礎教育的主體,讓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於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全面提高中學課程實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