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

     所謂質疑問難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問,更要引導學生善於提問。
  一、貫徹教學“無錯原則”,使學生敢問
  現象 課堂上,老師煞費苦心,循循善誘:“對於這處描寫,你心中產生了哪些疑問?”舉手者寥寥無幾,許多學生或不夠自信,或不夠大方,勇於質疑問難成了優秀學生的專利。
  思考 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問難打破了一直以來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教師最希望這些問題能一箭中靶心,這種期待讓許多學生喪失了課堂提問的勇氣。教師應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貫徹教學的“無錯原則”,要將重點放在弄清出錯的原因和如何糾正錯誤上,要讓每個敢於質疑問難的學生不因質疑問難出現錯誤而感到遺憾。
  二、激發學生質疑興趣,讓學生樂問
  現象 教師正在教授第十一冊中的《小抄寫員》,學生讀到敘利奧第一次挨父親罵後的內心:“敘利奧一聲不響地受著責備,忍住就要流出來的眼淚,心裡卻很歡喜。”教師故作不解狀:“我們也經常受到責備,但老師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微微停頓後,學生紛紛舉手問:敘利奧為什麼受了責備而心裡卻很歡喜?
  思考 教學中要恰當地把握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徵,充分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對敢於、樂於提問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表揚,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 
  三、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問題升值
  現象 課上,學生自主提問,可學生的質疑五花八門,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小到標點,大到文章結構的分析,林林總總無數的問題混雜一起,課堂成了問題解答。
  思考 首先,教師要安排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預習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問題進行整合,哪些問題可以翻查工具書自行解決,哪些問題的確不明白,再把它記下來。其次,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明白,一篇課文或一段、一句話要質疑什麼。再次,教師不是籠統地讓學生漫無目的地提問,而是要把握時機,積極指導學生質疑探究。可以對課題質疑,可以在閱讀理解中質疑,可以在教學後質疑。
  四、注重問題釋疑,讓“問”有所得
  現象    語文課堂,《倉頡造字》正激發著學生的濃厚興趣,突然一學生指著插圖發問:“老師,倉頡怎麼有四隻眼睛?”我的直覺成了我口中肯定的回答:“這是印刷上的失誤,應該是兩隻眼睛的。”有一次,我無意中在資料上看到,倉頡是人和神結合降生的,長有四眼,我深感汗顏……
  思考    教師由於經驗豐富,涉獵廣泛,有時回答學生問題時,往往會十分“圓潤”“妥帖”地將學生的疑慮化解,其實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學生出於對教師的崇拜,在這類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便終止了進一步思考和探究,一些頗有價值的問題就胎死腹中。因此教師為不讓“問題”止於自己,既要引導學生在明瞭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又要坦率地承認自己的不足,決不掩飾自己在某些問題上的失察甚至無知,採取平等、誠實、開放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討,一起成長。
  總之,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培養會學習、會思考、會質疑、會創新的學生,只有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武裝教師,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給學生提供機會和材料,並給予正確的指導和方法,把問題下放給學生,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把學生推到學的制高點上,攀上自主學習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