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一談及閱讀,人們聯想的往往是語文閱讀,而數學是和數字打交道的一門科學,根本無需這種閱讀能力,其實不然,數學中的定理、概念的表述都相當嚴密,如果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很難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的。研究也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書籍方面特別無助。因此,要想使數學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讓學生感到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的數學閱讀能力呢?
首先來說一下對高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要求,高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應該要求達到八個字:讀通、弄懂、理清、學會。讀通是指能通覽全文,大致瞭解全文的基本內容。弄懂是指理解概念、法則、定理,明確算理,掌握解答方法,以及整個內容的含義。理清是指能夠分清段落,找出重點和難點、基本知識和解題步驟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學會是指能夠掌握例題提供的解題思路和分析方法,運用學過的概念和知識進行思考辨析,並用正確的語言表述出來,能對某些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
教學實踐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已基本成熟,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已經能夠把握正確的閱讀順序,能夠通過先看序言、目錄、小標題的方式來了解閱讀內容的大意和結構,有目的地檢索有關的閱讀資訊。由於數學語言的抽象性,閱讀中學生要不斷地同化和順應新的數學概念、術語、符號,不斷地進行假設、預測、檢驗、推理、想象,不斷地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如果按語文閱讀的方式進行,就會忽視數學閱讀的特殊性,一遍唸完,素然無味,不知所云。
所以我們首先應讓學生學會略讀和精讀。所謂略讀就是對教材主幹知識的整體把握,比如拿到一本新書後,首先要看本書有哪幾章的知識點,每章分幾節,各節講述了什麼樣的知識點,有了這樣的略讀之後,我們就對一本書的內容有了總體的把握。所謂精讀就是根據每一章節的課標要求,對教材進行逐節、逐段、逐句地閱讀,仔細思考教材字裡行間滲透的知識要點,比較難處多讀幾遍,記下疑點、難點,理清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的來龍去脈。另外細讀時要注意歸納整理,分清主次,即哪些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一定要掌握,哪些要了解,哪些要應用,哪些知識點與以前的有聯絡和區別,哪些可以引申和拓寬。
其次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因為教材編寫為了簡約,數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簡略。
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的跨度較大,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理清思路,以便順利閱讀。另外,數學閱讀時應能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一些東西,如解題步驟、解題方法、知識結構框圖、數學思想等,或嘗試舉一些反例、變式來加深理解。因此數學閱讀常要求大腦建立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而這也正是數學閱讀有別於其他閱讀的最主要的方面。
那麼,數學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其數學閱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預習指導讀:加強課前預習,佈置預習提綱,初步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讓學生在課前瞭解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為學生課上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和疑問去閱讀,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閱讀。
二、課上研究共同讀: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使他們養成看書的習慣和具有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課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檢查學生的課前閱讀情況,根據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指導,適時地設定一些易混易錯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待他們暴露出各種問題後再讓他們閱讀有關課本內容,進行議論評判,使他們對課本中的數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課後複習反覆讀:所謂復讀就是在一單元或一章的內容學完後教師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性閱讀,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溫故知新。通過再次閱讀,把本章節或單元的主要知識點按若干類別加以歸納、整理、系統化、概括化,以形成綱要或圖表,更好地理清關係,加強記憶;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把本單元或章節中出現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想明確化,書寫在章節總結裡,以加深對思想方法的認識;對本單元或章節中相關的或相似的數學物件進行異同比較,加深對概念、定理的理解。
總之,重視數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眾所周知,未來社會高度發展,瞬息萬變,這決定了未來人不僅要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功底,更需要他們有較強的自學功底從事終身學習,以便隨時調整自己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而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因此,教會學生學習的重頭戲就是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其閱讀能力,數學學習也是如此。
首先來說一下對高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要求,高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應該要求達到八個字:讀通、弄懂、理清、學會。讀通是指能通覽全文,大致瞭解全文的基本內容。弄懂是指理解概念、法則、定理,明確算理,掌握解答方法,以及整個內容的含義。理清是指能夠分清段落,找出重點和難點、基本知識和解題步驟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學會是指能夠掌握例題提供的解題思路和分析方法,運用學過的概念和知識進行思考辨析,並用正確的語言表述出來,能對某些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
教學實踐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已基本成熟,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已經能夠把握正確的閱讀順序,能夠通過先看序言、目錄、小標題的方式來了解閱讀內容的大意和結構,有目的地檢索有關的閱讀資訊。由於數學語言的抽象性,閱讀中學生要不斷地同化和順應新的數學概念、術語、符號,不斷地進行假設、預測、檢驗、推理、想象,不斷地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如果按語文閱讀的方式進行,就會忽視數學閱讀的特殊性,一遍唸完,素然無味,不知所云。
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的跨度較大,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理清思路,以便順利閱讀。另外,數學閱讀時應能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一些東西,如解題步驟、解題方法、知識結構框圖、數學思想等,或嘗試舉一些反例、變式來加深理解。因此數學閱讀常要求大腦建立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而這也正是數學閱讀有別於其他閱讀的最主要的方面。
那麼,數學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其數學閱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預習指導讀:加強課前預習,佈置預習提綱,初步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讓學生在課前瞭解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為學生課上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和疑問去閱讀,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閱讀。
二、課上研究共同讀:培養學生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使他們養成看書的習慣和具有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課上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檢查學生的課前閱讀情況,根據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指導,適時地設定一些易混易錯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待他們暴露出各種問題後再讓他們閱讀有關課本內容,進行議論評判,使他們對課本中的數學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課後複習反覆讀:所謂復讀就是在一單元或一章的內容學完後教師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性閱讀,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溫故知新。通過再次閱讀,把本章節或單元的主要知識點按若干類別加以歸納、整理、系統化、概括化,以形成綱要或圖表,更好地理清關係,加強記憶;提煉數學思想方法,把本單元或章節中出現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想明確化,書寫在章節總結裡,以加深對思想方法的認識;對本單元或章節中相關的或相似的數學物件進行異同比較,加深對概念、定理的理解。
總之,重視數學閱讀,培養閱讀能力,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眾所周知,未來社會高度發展,瞬息萬變,這決定了未來人不僅要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功底,更需要他們有較強的自學功底從事終身學習,以便隨時調整自己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而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因此,教會學生學習的重頭戲就是教會學生閱讀,培養其閱讀能力,數學學習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