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一個由不同物質、不同狀態組成的同心圈層結構,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為共同球心,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瞭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嘗試根據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

  運用圖表瞭解地球表層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用具體例項說明地球表層的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從巨集觀和微觀、從整體和區域性把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樹立熱愛地球和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教材內容及分析】

  課程標準對學習本章內容的要求: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本節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課程標準:第一是地球的內部圈層,要求能夠說出地球內部圈層主要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還有介於內部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本條標準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巨集觀上了解地球結構的特點,隱性要求是瞭解自然環境的組成。

  在巨集觀瞭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範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但是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瞭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的內容。

  在對這一部分自然環境學習的基礎上,可知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由此得出地理環境的空間範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結論。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走進生活,匯入新課

  師:大家在平時吃雞蛋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雞蛋是分幾層?

  生:略。

  師:好,由此可見同學們平日裡觀察生活還是非常的仔細的。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知道,我們的地球可以分幾層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的有關內容。

  多媒體顯示課題。

  ***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例項入手,親切自然,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二、讀圖比較,啟發探討

  師:由於我們平時都吃過雞蛋,所以同學們都能記得雞蛋的分層。但是,我們的地球呢?有沒有哪位同學曾經到地球每個圈層去旅遊過?還是我們哪天也把地球剝開來看過到底有幾層?

  生:都沒有。

  師:既然都沒有,那我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的呢?

  閱讀課本的相關內容,要求明確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橫波、縱波、不連續面]

  生1: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和橫波***S***之分。

  師:兩種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否一樣呢?

  生: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

  問:傳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麼?

  生: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變化而變化。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氣體,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

  師:對於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假如一條柏油公路一端連線石子路,另一端連線高速公路,當汽車從柏油公路開往高速公路時,當汽車進入高速公路的瞬間,速度開始逐漸變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連線的地方看作是汽車速度發生變化的介面;同理,當汽車從柏油公路進入石子路時,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連線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車速度發生變化介面。其實我們同樣可以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突然變化,來推知傳播介質的變化。

  師:什麼又叫不連續面呢?

  生2:從地球內部的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

  師:在地球內部圈層中傳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呢?

  閱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圖”,學生觀察。

  師:在地球內部地震波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學生討論後回答:略。

  師: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找出介面的名稱以及它們所處的位置。

  生:存在著兩個不連續面,其中莫霍介面位於大陸部分地下33千米處;古登堡介面位於地下2900千米處。在莫霍介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有明顯增加;而在古登堡介面下,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橫波完全消失。

  師:既然如此,你能對地球內部進行分層嗎?

  學生嘗試自己劃分地球內部圈層。

  教師將學生繪製的地圖和“地球的圈層結構”進行比較,師生共同評價。

  ***通過觀察、分析、繪圖、比較等一系列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

  三、聯絡實際,拓展延伸

  師:在莫霍介面和古登堡介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可能是什麼?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略。

  拓展延伸:當地震發生時,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覺到的是左右搖晃還是上下搖晃呢?如果地震發生時你在船上,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為什麼?

  生:回答略。

  師:根據這兩個介面,我們可以把地球分為三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但上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和地殼都是由堅硬的岩石組成的,合稱為岩石圈。

  ***結合生活實際,運用已學的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

  進一步拓展:想一想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獲取地球內部資訊?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除了地震波以外,還可以從火山噴發出來的物質、鑽探得到的巖芯等,來了解地球內部的資訊。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承轉:我們瞭解了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相比較而言,與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聯絡的更緊密的應該是地球外部圈層!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地球外部可以分成哪些圈層。

  閱讀“地球外部圈層示意圖”思考:地球外部的圈層分為哪幾個部分?

  生:略。

  師:請你比較“地殼和岩石圈”和“範圍和介面”各有什麼區別?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

  教師明確:地球的外部圈層是以地心為中心的同心圈層。

  《地球的圈層結構》說課稿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說出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對於本條標準的把握應注意以下幾點:

  ***1***標準中的“說出”屬於瞭解水平,“概括”屬於“理解水平”

  ***2***本條標準有兩層含義:顯性要求是從巨集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層結構》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地球運動的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有關地震波的基本知識、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及兩個主要的不連續面***。

  2、識記地殼、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徵***界線、厚度、物理性狀和物質組成等***。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讀地球內部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構造圖,瞭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2、運用比較法學習各內部圈層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教學,培養學生“本質是通過現象表

  現出來的,而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瞭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

  要特點。這是歷年來的考點,同時也是要求同學掌握的基本知識,是地質學的基礎。

  2、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初步

  掌握讀圖分析技能。地理學習的重中之重在於學會讀圖和用圖,本節的示意圖較多所以在本節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至關重要,也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的基本能力。

  【教學難點】

  1、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與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係。

  之所以把這部分知識確定為難點是因為地震波的傳播情況與其物理特性相關,學習這部分知識要運用到物理學知識,要求的地理綜合知識水平較高,對於推斷內部各層的物質也要求較廣博的知識與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2、地球的內部圈層。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與地震波在地殼內部的

  變化情況緊密聯絡,要搞清楚內部的分層首先要讀懂地震波在地殼內的傳播圖,而高一學生思維的深度還不夠,對有效資訊的提煉還不準確,對事物的認識停留在感性階段,難於抓住兩者之間的聯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是比較難的一塊。

  ***轉承***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法運用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

  解決問題中探究。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體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學法指導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會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讀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五、教學程式

  ***一***:課堂結構:匯入新課,講授及合作探究,課堂練習鞏固新課等三個部分。

  ***二***:教學簡要過程:

  【匯入新課】

  前邊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談天”是為了“說地”,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一個由不同物質、不同狀態組成的同心圈層結構,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為共同球心,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講授及合作探究】

  一、知識講解

  地球內部究竟是什麼樣子?鑽探是瞭解地球內部情況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開來看看。我國地處江蘇省東海縣茆北村的亞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來最深的井為12000 m,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500,礦山的採挖就更淺了,目前最深的礦井可達3000 m。

  目前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載人宇宙飛船可以在外太空遨遊,宇宙探測器甚至能飛出太陽系,可謂上天有路。然而對於我們腳下6371 km半徑的地球,卻至今還是入地無門。我們如何得知地球內部可劃分為三大圈層呢?不妨借鑑一下夏季我們挑選西瓜的方法,為了能夠吃到可口的西瓜,我們通常把西瓜託在手上,用另一隻手敲打西瓜,靠聽這種敲打產生的震動在西瓜內部傳播的聲音來判斷西瓜的生熟、質量的優劣。我們也可以在地球內部製造某種震動,通過分析這種震動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情況來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組成。我們知道,地震常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但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地震波卻帶來了地球內部的資訊。那麼什麼是地震波?

  二、合作探究

  讀圖訓練,認識地震波的變化與地球的內部分層。

  引導讀圖1-4-1“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係”, 並在黑板上或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我將提出如下問題:

  縱座標與橫座標分別表示的含義?如何區別縱波與橫波?縱波、橫波有幾次明顯的變化?在什麼深度上有明顯的變化?怎麼變化?在兩個不連續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傳播介質的變化——地球內部的組成物質差別很大***?推測古登堡介面兩側地球物質的狀態可能是什麼?根據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徵,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3、接著引導學生讀圖1-4-1要求學生從圖中提取各層的深度資料並結合右側的知識框嘗試概括各層的特徵。

  三、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鞏固新課】

  在這一部分我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圈層的介面和深度、特點並請學生填出表中內容從而達到鞏固的目的。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採用圖示式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思路。

  ***外***

  ***內***

  以上,我僅從課標解讀,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