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節氣進補吃什麼好食療方

  霜降節氣即將到來了,霜降也是秋季和冬季過度的節氣,讓人很難適應,所以霜降進補才是關鍵。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霜降節氣進補食療方,希望對你有幫助。

  霜降節氣進補食療方

  1.白果蘿蔔粥

  材料:糯米100g,白蘿蔔100g,白果6g,白糖50g。

  做法:先將白果洗淨和糯米同煮,然後將白蘿蔔洗淨切絲,放入熱水焯熟備用。待米開花時倒入白糖文火再煮10分鐘,拌入蘿蔔絲即可出鍋食之。

  功效:固腎補肺,止咳平喘。

  2.玉米鬚燉龜

  材料:玉米鬚100克,烏龜1只,鹽、姜、蔥、料酒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烏龜殺好後,切成小塊,入鍋內加水,加姜、鹽、料酒等,玉米鬚用紗布袋包好也放入鍋內同煮,先用大火煮開後,改用文火燉至龜肉爛熟即成。

  功效:清熱,利水,滋陰,養血。

  3.白果雞蛋

  材料:雞蛋l枚,白果2枚。

  做法:將蛋的一端開一小孔,將白果2枚放入蛋白,以紙封口,隔水蒸熟食之。

  功效:增加營養,補陰消炎。

  4.柏子仁燉豬心

  材料:柏子仁15克,豬心200克,生薑、鹽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柏子仁與豬心同放入燉盅內,加入調味品,隔水燉l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5.歸參山藥豬腰

  材料:豬腰,當歸,黨蔘,山藥,醬油、醋、姜、蒜、香油,水適量。

  做法:將豬腰切開,剔去筋膜臊腺,洗淨,放入鋁鍋內;將當歸、黨蔘、山藥裝入紗布袋內,紮緊口,放入鋁鍋內;在鋁鍋內加適量水,清燉至豬腰熟透,撈出豬腰,冷卻後,切成薄片,放在盤子裡;將醬油、醋、薑絲、蒜末、香油等與豬腰片拌勻即成。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霜降節氣養生原則

  一、飲食:補冬不如補霜降

  中醫認為,霜降應淡補。因此在霜降時節飲食應儘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鹽。鹽食用過多,易導致血容量增加,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增加。同時容易讓人產生口渴的感覺,需要喝大量的水來緩解,長期大量攝取鹽會導致身體浮腫,同時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民間總有諺語,“補冬不如補霜降”,認為比起冬天的進補,霜降時節的秋補會更有效果。補物則逃不過秋天最肥碩的鴨和鮮香的羊肉,煲湯時最好還要加上黨參、當歸、熟地和黃芪四味中藥,各有益處。

  這個時節常用的進補中藥有沙蔘、天冬、麥冬、百合、地黃、玉竹、甜杏仁、女貞子、玄蔘、大棗、川貝母、白果、西洋參、黨蔘、白朮、人蔘、茯苓、薏苡仁等。不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藥補不如食補”,而且即使是藥補,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而定,不能亂補。尤其是老人,如果胡亂進補,不但起不到調養身體的作用,可能還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而對於小孩,則應順節氣轉向收斂、降氣、潤燥。

  此時節宜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此類飲食品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全麥面、小麥仁、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紅薯、山藥、南瓜、蘿蔔、白菜、洋蔥、藕、百合、木耳、梨、蘋果、葡萄、枸杞、大棗、橄欖、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等都比較適宜這個時節食用。

  若想收斂陽氣可在飲食中適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若無風寒天氣或體內沒有涼寒,應儘量少用或不用解表發汗的食品,如大蔥、生薑、辣椒、芥末等。

  二、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過渡的開始,最低氣溫可達到零攝氏度左右。俗語有“霜降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此時節,晝夜溫差變化增大,人們要注意新增衣服,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做好禦寒準備,預防感冒。

  保健專家特別提醒,秋天人體面板易乾燥、脫屑,貼身衣服應定期換洗。手足保養上,要保持雙腳乾爽。老年人不要穿硬底鞋,鞋要寬鬆些,襪子要透氣護膚。

  霜降時節,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面板和組織營養,並減少下肢痠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此時節,由於天氣寒冷,很多人喜歡賴床貪睡。對此,保健專家解釋,早晨臥室中積蓄著肌體一夜排出的廢氣,空氣汙濁,影響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加上空氣中大量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塵粒,會使人更易發生感冒、咳嗽、咽炎、便祕等。睡眠時間過長,還有可能降低心肌及全身肌肉收縮力,破壞心臟活動和休息的規律。長期下來,人體體質會變差,容易生病。因此,霜降時節要避免賴床不起,宜早睡早起,養成規律。

  三、運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農曆九月,一片秋高氣爽的景象,此時肺金主事,運動量可適當加大,可選擇登高、踢球等運動。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也可選擇廣播體操、健美操、太極拳、太極劍、球類運動等。

  氣溫越來越低,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鍊,如果活動量大出汗熱了,應該解開衣釦,讓身體慢慢降溫。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洩,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

  霜降節氣運動後應多吃防秋燥的梨、蘋果、白果、洋蔥、蘿蔔等食物,預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區域性保暖不當等造成的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

  霜降過後,小草開始慢慢枯黃,樹葉也開始漸漸飄落,觸景生情,人們會變得憂思起來。心理專家介紹說,秋天是各種情緒病高發時節。如果調理不當,極易誘發抑鬱症等其他心理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養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要經常參加一些對身體有益的娛樂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登山、旅行等,在這些活動中,多與他人交流溝通。

  發自內心的笑是抗衰老的速效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笑對機體來說是最好的一種運動,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器官有適當的協調作用。另外,笑的好處會第一時間體現在你的面板上,使面板更富光澤和彈性,讓你看起來容光煥發。因此,在深秋季節多看喜劇片吧,一感到開心就放聲大笑。

  五、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時節,氣溫可能突然下降,晝夜的溫差會拉大10℃以上,而我們的面板和呼吸系統並不能很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這時,慢性病患者和那些體質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發燒。另外,冷空氣的刺激會使人體血管發生收縮,血壓突然上升,從而誘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

  專家指出,要想預防以上疾病,關鍵是要保暖,而且體質差的人群,預防工作一定要及時做好。有冷天哮喘發作史的人,要提前服藥預防;有高血壓病史的人,也要按時按量服用降壓藥物,定時檢查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發生意外。

  霜降天涼慎防病,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情緒穩定和心情舒暢,早晚減少外出,儘量避免受冷空氣侵襲,是積極主動預防疾病的有效途徑。

  霜降的習俗

  1、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脣都會裂開。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其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柿子雖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時候也要適量,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膠,吃柿子後總有一部分留在口腔裡,特別是在牙縫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形成齲齒,所以在吃柿子後應該馬上喝幾口水,或及時漱口。秋季是大閘蟹上市的季節,中醫認為,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魚、蝦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登高的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登高過程中,應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溼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鬆衣釦,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對於老年人來說,應帶根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於安全。在爬山時要注意力集中,並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採取“之”字形路線攀登,這樣可緩解坡度。

  3、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