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該不該打怎麼教育才是對的

  很多家庭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言不合就拿孩子動手,殊不知,孩子越打越疏遠。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犯錯能打嗎,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犯錯能打嗎

  教育把教字放在前,把育字放在後,很多人在養孩子卻過於看重育,而忽視教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童年期,無論是我們還是那些名人,而我們成為普通人,名人能成為名人,與父母的教育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犯錯是一種必然,就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也不能保證自己這輩子沒犯過錯,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孩子犯錯是不應該被打的,引導孩子走向正確才是最好的方法。

  犯錯的孩子固然讓家長頭痛,但這也是家長教育能力的考驗,一些家長希望通過打罵來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以後不再犯錯,實際上這會讓孩子感到挫敗並懼怕新的嘗試,害怕自己出錯也不敢創新,也許你的孩子表面上會很乖,但這並非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因為將來他會變得平庸、無能,如果他認同你的教育方法,他還會有一定可能將錯誤的教育方法延續至下一代。

  孩子犯錯如何教育

  犯錯也是嘗試

  人們都害怕犯錯誤,從內心中會感到恐懼、失落、挫敗,很多人為了躲避失敗、錯誤甚至不願意做出選擇,這也是現在許多人喜歡宅家的主要原因,網路給了許多人庇護,你不知道犯錯的人是誰,於是大家彷彿都是安全的,孩子犯錯正是他們敢犯錯的階段,這也是一種嘗試,雖然錯誤不等同與創新,但是如果不犯錯,那麼多數孩子就會失去創新能力,這也是現代教育中的弊病之一,不允許犯錯。

  正確引導最好

  也許每個孩子都是有天分的,但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各種因素逐漸失去了創造能力和想法,犯錯的孩子很可能是在嘗試一個新的想法,在沒有弄清他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樣做之前,請不要草率的決定,並且做出打罵行為,正確的方法是,和孩子溝通交流,明白他們在想什麼,然後和他一起將所謂的錯誤變成正確。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問題

  有時候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懲罰,這是孩子通過之前的體驗總結出來的。家長的氣憤、責怪、嘮叨、抱怨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通過各種途徑掩飾錯誤。因此,家長要以平常心對待,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導、教育、溝通等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

  通過全神貫注地聆聽孩子的講話,家長可以全面瞭解事情的經過,瞭解孩子是如何思考的,進而判斷孩子是不是做錯了事情。如果是孩子錯了,家長要和孩子好好談談,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對事情進行補救。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擔心大家笑話自己。作為家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處理,以避免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對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行為進行表揚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弄髒了玩具、把杯子裡的水撒到了地上等,都會引起孩子的緊張。當孩子主動告訴父母自己這些行為時,家長可以這麼說:“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情,可見你是不小心才弄髒玩具的。媽媽希望你下次可以小心點,好嗎?”如此的對話,既可以減輕孩子的內疚感,也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可以怎麼做更好。

  通過故事、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如果大人做了錯事卻不願意承認,孩子自然會如此。因此,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另外,可以通過相關主題的童話故事,通過與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引導孩子思考什麼是正確的做法、什麼是錯誤的做法。

  批評要掌握時機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誤後,您只需要告訴他為什麼錯了,怎麼做是對的就行了。在指導的時候,對孩子保持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他也尊重您的意見,耐心細緻的講解讓他明白錯誤的原因及後果,善解人意的情緒讓他不會被失敗的陰影束縛。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類似的錯誤,也許是孩子還不太熟悉正確的方法,也許教訓不夠深刻讓他忽視。我們首先應該對他的原因進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話,就要講清楚,把事情說明白,再給他機會去做;如果是後者的話,才應該對他做適當的批評。

  應該批評什麼

  在孩子開始或接觸新的事物的時候,由於認識不深,準備不足,行為表現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錯誤也在情理之中。這時候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批評!

  第一次錯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錯了可以諒解,再錯就不能容忍了。

  在這個時候進行批評是合理的!我很喜歡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錯誤頻頻出現就是更多是由於態度的問題而產生的。所以批評是針對態度的,不是針對事情本身的;批評是針對重犯和再犯的,要給孩子第一次改錯機會。但是我們的家長往往表現在首犯時就批評,這會讓孩子感覺很委屈!

  而當錯誤和問題再次出現後,比如不理想的成績單拿回來後,家長不是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對成績本身進行埋怨,為自己的不滿向孩子發洩,而這種盲目的批評是很不利於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首犯要說理

  這個孩子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但自制力比較差,對後果預見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時候就想跑出去玩遊戲。當出現這種情況後,家長應該耐心說明這樣做的後果,還要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這樣的做法有什麼不當之處!而切不可大發雷霆,動輒打罵!約翰·洛克說的“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就是這個意思

  重犯要約定

  可是這個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遊戲的機會,而禁不住誘惑,又偷著跑出去玩遊戲。家長就應該嚴厲告訴他這樣做是不行的。鑑於他再一次出現了這樣的錯誤,就要和孩子約定一個方案,並要求孩子作保證,並表示如果再犯,他將接受什麼樣的懲罰。當然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同樣切不可大發雷霆,動輒打罵!

  在這裡我要特別說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講“義氣”的。在這樣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難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會與家長打招呼的。

  再犯要懲罰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又犯錯了。

  但家長有兩種選擇,一是保持沉默,並讓他明白您已經知道發生的一切,並告訴他你保留採取懲罰的權利,但現在還不打算實施。或是根據約定,讓孩子踐諾,接受懲罰,並再次讓他說出如果再犯,他該怎麼辦!同樣切不可大發雷霆,動輒打罵!

  通過以上的做法,孩子哪裡好意思再犯錯!當然,我曾和這個男孩談了很多,瞭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讓他玩,所以我與他的父母也做了協商,就是每週在固定的時間容許他玩遊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情況也有過反覆,但過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曠課逃學了,就連規定時間內的遊戲也玩的少了。後來,這個同學告訴我,他以前去玩遊戲不僅是因為高興,而且還是想氣氣他家人!

  孩子犯錯家長要了解的問題

  “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盪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援。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