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古典詩歌的融合閱讀答案

  禪師寫詩,表現出了禪對詩歌的滲透,表現了其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賦予古典詩歌別樣的理趣。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禪與古典詩歌的融合》閱讀材料

  ①漢魏以後,由於佛教的傳播和禪宗思想的流行,以詩論禪、援禪入詩漸成風氣。詩人談禪,禪師寫詩成為雅趣,歷代詩人以此相沿成習,詩學與禪義又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禪是天竺之語,全稱禪那,公元初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後成於東漢至南北時期,而興盛於大唐。佛教從開始被視為一種仙術,到後來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相當重要的學術流派,最終上升為中國人的哲學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體系,禪定之說和禪宗之學功不可沒。“禪”在漢語中通常被理解為“思惟修”,亦名“靜思慮”。其實,這都是人們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養的一種通稱,也是通過靜坐調節身心,超越狹隘的自我的修習方法。禪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修煉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

  ②雖然詩歌屬於文學藝術,禪屬於宗教,它們分屬於不同的文化層面,但是二者的內心觀念卻有互相銜接之處。禪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啟迪思想的審美境界的意識。詩是文字中最美妙的言辭,是文中最精彩的華章。禪可以“思惟修”,亦可“靜思慮”,定坐可以調養身心,靜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狹隘。

  ③禪融於詩始於唐代。禪在當時詩人中產生廣泛的影響,也湧現出了很多擅長以禪入詩、在詩中表現出禪理禪趣的詩人。王梵志、王維等是其代表人物。王梵志的詩見於敦煌殘卷,影響甚大,被稱為梵志體,內容多為闡釋佛家教義,以淺近語言勸人為善。如“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中唐時期的寒山子也寫過不少模仿梵志體的詩。甚至宋代理學家的詩也有仿作的痕跡,在“二程”、朱熹,特別是邵堯夫的詩中都可得到印證。

  ④禪師為詩,主要是實現了禪對詩的滲透,在詩中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觀察、思考和理解,從而賦予詩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這樣,中國詩固有的沖和恬淡的藝術風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一批包括詩僧在內的山水田園詩人崛起並匯成詩派,是事出有因的。自宋以降,凡是隱跡山林、托足巖阿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有些表現得淡遠有味,乃至近於不食人間煙火的,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禪的浸潤,直至近代,仍是如此。

  ⑤在學詩的方法上,宋代詩人嚴羽著《滄浪詩話》,主張“妙悟”,並注重詩的意境和韻味,強調“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也與禪宗注重“頓悟”與妙造自然相吻合。《滄浪詩話》論詩,運用了禪理和禪語,而且成為詩話的一大特色,給後世以啟迪,併為清代的 “神韻….性靈”之說開先河,使得某些詩人的作品也隨之而帶有禪味了。

  ⑥從禪與詩人的最終分析著眼,禪宗所專注的應該是如何求道而最終悟道。而悟道的那種最高境界的顯示,從根本上說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敘述的,屬於不可說之域;禪機要藉助詩的語言來表達,詩要表現的極致也似乎就是禪的追求。宋人之所以把賞詩與參禪類比,是由於他們看到了二者在本體的性質、進入本體的過程以及體驗到本體的感受都有相似之處。

  《禪與古典詩歌的融合》閱讀題目

  1.下列關於“禪”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禪是天竺語,是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的仙術,形成於南北朝,興盛於唐代。

  B.禪常被理解為“靜思慮”等,因此使得佛教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C.禪是人們提高自身智慧和道德的方法,可以通過靜坐調節身心,超越狹隘。

  D.禪隸屬於宗教的範疇,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修煉則講究由淺人深。

  2.下列對禪與古典詩歌的關係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佛教在漢魏以後的傳播,使得詩禪結合漸成風氣,詩人談禪、禪師寫詩成為雅趣,並歷代傳承。

  B.自宋以降,一些歸隱詩人的部分山水詩表現出淡遠有味的風格,說明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禪的影響。

  C.禪融入詩始於唐代,王梵志、王維等都比較擅長以禪入詩,他們多在詩中表現禪理、禪趣。

  D.禪師寫詩,表現出了禪對詩歌的滲透,表現了其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賦予古典詩歌別樣的理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興盛於唐的佛教,促使禪融入詩歌,禪師通過寫詩表現禪理、禪趣和修煉後的體會。

  B.在中國禪宗歷史上,產生了大量作禪詩的詩僧,他們的詩引譬聯類,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內容。

  C.禪與詩結合,使得一些詩歌情景交融,營造出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含蘊著無法言盡的意味。

  D.受禪的影響,近代部分作家的一些作品表現得淡遠有味,乃至近於不食人間煙火。

  《禪與古典詩歌的融合》閱讀答案

  1.C

  2.A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