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對儒道釋的融合閱讀答案

  蘇軾在逆境中從釋、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託,表現出了“無往而不樂”的樂天派性格和生活態度。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蘇軾對儒道釋的融合》閱讀材料

  蘇軾在政治上奮發有為、希望實現他經世濟民的政治思想時,曾經批判過釋、道思想;但在他處於逆境時,即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而個人又遭受到排斥打擊時,則又更多地接受清靜無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釋、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託。在《醉白堂記》一文中,他借稱頌韓琦來表現自己的處世態度:“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遊,非獨自比於樂天而已。”這完全是用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而在《超然臺記》一文中,他通過推究人們“樂少悲多”的原因來闡發和推崇那種超然物外的思想時說:“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他認為如果認識到美惡齊一,無所謂“去取之擇”。就可以“遊於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無往而不樂”,“蓋遊於物之外也”,可見他的樂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態度,確實跟莊子齊生死、齊得喪、等富貴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他極力調和儒學和佛、老思想之間的差別和矛盾。他認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有其相通之處。在《上清儲祥宮碑》一文中,他說:“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合於《周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他批評《史記》中所說莊子詆訾孔子之徒是並不真正瞭解莊子,實際上“莊子蓋助孔子者”。在《南華長老題名記》一文中,他甚至認為“儒釋不謀而同”,“相反而相為用”,並且肯定南華長老所認為的佛家雖是出世的,但與入世的儒家實際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間法,沙門行出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本來是很不相同的。他卻極力調和,可見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釋、道三家熔於一爐。對韓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卻批評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學。他說:“韓愈之於聖人之道,蓋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樂其實。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嚴。”

  蘇軾儘管懷抱著“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現實卻難盡如人意。那麼,如何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種種矛盾?蘇軾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識;守著“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隨機應變的人生哲學;抱定“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蘇軾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為。引導他熱愛生活和人生;道家的無為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顯得從容自如;佛家的靜達圓通,則啟迪他走向圓融和通達。

  其實不僅僅是蘇軾,從歷代文學家的身上,從他們剛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們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處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選自《論蘇軾對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與融合》,有刪節***

  《蘇軾對儒道釋的融合》閱讀題目

  6.關於蘇軾“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蘇軾的“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思想,來源於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

  B.蘇軾認為如果有了美惡齊一,無所謂“去取之擇”的認識,就可以“遊於物之外”了。

  C.這種思想主要表現在蘇軾人生態度、處世哲學和治亂興亡上,體現在身處逆境遭受打擊時。

  D.這種思想在蘇軾的《醉自堂記》《超然臺記》等作品中都有解釋和闡發。

  7.對於蘇軾“調和儒學和佛、老思想之間的差別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蘇軾認為“儒釋不謀而同”,儒學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還有相通之處。

  B.蘇軾認為,道家的“清靜無為”之道與《周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是吻合的。

  C.蘇軾對莊子詆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評態度的,他認為莊子的做法實際上幫助了孔子。

  D.蘇軾批評韓愈待孔盂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學。表明他對韓愈的為人頗有微詞。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內容的一項是

  A.蘇軾在逆境中從釋、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託,表現出了“無往而不樂”的樂天派性格和生活態度。

  B.“相反而相為用”“世間即出世間”表明了蘇軾是極力想對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進行調和的。

  C.儒、道、釋的融合,使得蘇軾既熱愛現實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從容自如。

  D.在如何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種種矛盾方面,蘇軾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

  《蘇軾對儒道釋的融合》閱讀答案

  6.C***“治亂興亡”屬經世濟民之舉,此時蘇軾是批判釋道的***

  7.B***A.原文是“他認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並不是完全對立的”;C.蘇軾批評的是《史記》中的說法,而非莊子;D.原文說蘇軾“對韓愈他是十分尊祟的”,他對韓愈的批評不涉及“為人”***

  8.B***蘇軾調和的是“儒釋”而非“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