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飲食文化特色旅遊論文範文

  中國是一個講究美食的國家,中國的飲食文化成為了中國旅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飲食文化特色旅遊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飲食文化特色旅遊論文篇1:《天津民俗旅遊中的飲食文化特色》

  摘 要:天津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民俗民風和多彩的文化藝術。這為天津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成功並形成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飲食民俗的“津味兒”地域特徵,開發出能夠激起旅遊者文化共鳴的旅遊專案,從而實現天津民俗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民俗旅遊;飲食文化;旅遊資源;天津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進入全球性的大眾旅遊時代,旅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們對於旅遊的需求逐步由觀光旅遊轉向人文旅遊轉變。民俗文化旅遊是人文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明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中外遊客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天津作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四大直轄市之一,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六百多年的城市發展中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民俗民風和多彩的文化藝術。這為天津民俗文化旅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天津獨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極大地吸引了各地的旅遊者,他們在品嚐“天津三絕”――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的同時,也會產生了解天津獨特飲食文化的慾望,所以說天津的飲食和與之相關的各種民俗文化因素都可以成為民俗文化旅遊的資源。

  一、天津飲食民俗的形成與特點

  在天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飲食民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民俗事象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是揭示和研究一個地區社會生產水平、社會文化水平、物產資源的種類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最顯而易見的佐證。

  天津人飲食習俗的形成首先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歷史上的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說,因為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吃上一頓鮮,死了也不冤。”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都說明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嗜好。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並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由於商旅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鴉片戰爭後,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各國租界林立。辛亥革命以後,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臺官僚的聚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餚,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天津物產豐富,經濟文化發達,民間飲食習俗基本上屬於中國北方型別。但由於其居民五方雜處,故無論在飲食習慣、飲食結構以及地方風味小吃等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僅清末以來各類典籍中記載的民間美味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不僅如此,民國時期《天津志略》中的“生活民俗”曾專就“食俗”而述,這在以往的方誌中並不多見。文載“津門人處五方,其食慾雖性有所不能強同,但津門究有其特殊之食品。春有蜆、蟶、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鐵雀、銀魚、黃芽、白菜等,至青鯽、白蝦則四時皆有,蓋地域使然也”。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飲食文化”。 天津自古以來,集五地徙民,薈八域食俗。從飲食習俗看,天津人以麵食為主,特別是麵條與餃子和喜慶聚散有關係,這同山西人以麵食為主的習俗是一樣的。天津菜包括漢民菜、清真菜、素菜三大部分。總的特色為擅長烹製海鮮、河鮮,注重調味,講究時令,適應面廣,口味以鹹鮮、清淡為主,講汁芡,重火候,質地多樣。小吃品種豐富。

  二、天津俗語中的飲食文化

  1.“拼死吃河豚”和“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影響天津飲食習俗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正因為天津依河傍海,具備豐富的河、海兩鮮,我們的先民長期以魚蝦等水產品作為重要食物來源,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水產品。如果我們看一看元、明兩朝人詠直沽的詩篇,諸如“蟹憶霜時賤”,“魚傍海潮多”,“白魚紫蟹四時肥”,“桃花春水上河豚” 之類,便可以想象出古人的飲食習慣對自然依賴是很強的,正因如此,天津詩人周寶善的《津門竹枝詞》中有“時逢節令饌求精”的話,則道出了天津人在飲食方面特別講求“應時”、“應節”的習俗。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不僅留下了“貼餑餑熬魚”的傳統美食,而且留下了天津人“拼死吃河豚”和“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豪爽氣概!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就記載了天津人愛吃河豚的風俗:當時河豚只有天津產的最多。當地人吃河豚,就像吃蔬菜一樣。可是河豚雖味美卻含有劇毒,不一定家家都善於烹飪,也常有人吃河豚中毒而死的事情發生。姨丈牛惕園先生說,有一個人特別愛吃河豚,終於中毒而死。這已是可怕的癖好。但死後其人還託夢給妻子,責問:“祀我何不以河豚?” 這裡把天津人“拼死吃河豚”的風氣推演到至死不悔的程度。

  天津衛的俗語“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形象地說明了天津人愛吃海貨的程度,為了吃海貨,不惜把家當送入當鋪換錢。嚴格地講,天津人所謂的海貨,大部分並非海產品,更不包括深海捕撈的海產品,只是指塘沽、大沽、北塘直到漢沽運河口渤海灣一帶的季節性水產品而已。天津人認為:窮,不能窮在嘴上,每年每季的海鮮、河鮮一定要飽一飽口福,即使為此進當鋪,也要大快朵頤。而且能否吃上“鮮”也是一個人體面的象徵。

  2.“下館子”與“添菜”。舊時,天津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元代漕運的發展及天津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北客商雲集、貿易往來頻繁的商埠重地,而且當時不少前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貴人的宴飲,極大的促進了天津餐飲業的空前發展,從而形成了天津人好“下館子”的時尚。下館子,就是到飯莊擺宴席請客吃飯。康熙元年,天津八大成飯莊的第一家――聚慶成飯莊開張營業,它標誌著津菜的正式形成。那時,商人為了洽談生意,經常要在飯莊宴請外地來津的客商。凡來津的各地客商到自己的商號後,都得先派人陪同去飯莊用餐,熱情款待一番。

  每逢熟人在飯莊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即在飯莊吃飯時遇到相識之人在鄰桌用餐,此時,必得前去客套一番,而後再為對方點一二樣的好菜讓跑堂的夥計送去,並說明是“?菖?菖爺給?菖?菖爺添的菜”。此舉既顯示出其喜好結交的熱情,又給朋友增添了光彩,進一步密切了雙方的關係,同時還可能結識新朋友和合作夥伴,一舉數得。在天津下館子習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中華全國風俗志》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影響廣泛,其中的兩首風俗詩在津門傳唱多時。“數到珍羞是食羊,西瓠餃子辣酸湯。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餅加攤韭菜黃。”以及“每逢朔望家家面,圍坐呼餐個個歡。例菜攢來同祭品,粉皮豆剔兩三盤”。在談及天津酒席興盛的原因時書中認為:北京的達官顯貴們遇有大型招待難免有拘束之感,京津地近脣齒,美食有佳,故成群結隊來津暢飲歡宴,興致頗高。清末民初之時,大大小小的飯店、酒樓、食鋪等林立街衢,成為天津這座大都會的亮麗風景,令人流連忘返。

  三、天津的特色小吃與民俗文化

  從現存最早康熙十四年的《天津衛志》到乾隆四年的《天津縣誌》、光緒二十五年的《重修天津府志》等方誌中,民間小食數不勝數。春餅、煎糕粉、玫瑰餅、藤蘿餅、臘八粥等,早已成為節令、歲時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明清兩代漕運繁忙,構成了鮮明的碼頭文化的特色。船隻來往,裝卸貨物,不能久留,匆忙之中就出現了很多具有區域色彩和職業特徵的方便食品,所以津門薈萃了像貼餑餑熬小魚、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大麻花、炸糕、鍋巴菜、煎餅果子、果仁張之類的小吃。在天津人的飲食習慣中,早餐喜歡吃麵茶,可謂百吃不厭。長期以來,麵茶多以糜子面或小米麵為粉料,撒上芝麻鹽、香油、麻醬等,細膩適口,味道香濃。然而,麵茶的“茶”字令人費解,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的記述也許能說明一二。原來,早先的麵茶並非糜子面或小米麵,而是在熬好的香茶汁中加入炒麵,再加芝麻醬或牛乳或油酥,最後放少許食鹽,成為一碗飽蘊香茗之氣的麵茶。

  天津小吃的特點是便於攜帶,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吃,這是在漕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快餐,它不可能是七碟八菜、滿漢全席。南來北往的商船你卸我裝,隨時啟航,哪有功夫坐在飯館裡品嚐慢燉細烹的飲食?坐吃碼頭,誰還去闖蕩世界。跟其他菜系盛在碗碟中的飲食風格大異其趣,天津人就餐時不用碗筷,也不必正襟危坐,用荷葉一包或用紙一託,捲起來就咬,可邊走邊吃,既方便省時,又價廉實惠,吃起來瓷實,還不耽誤幹活――這就是碼頭文化在天津民間飲食上的典型體現。

  總之,天津民俗文化旅遊的潛在市場是非常巨大的,而其中的代表――飲食文化更是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要把天津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成功並形成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入的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充分融合飲食民俗的“津味兒”地域特徵,增加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的知識性、娛樂性和參與性,開發出能夠激起旅遊者文化共鳴的旅遊專案,從而實現天津民俗文化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遊可持續性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2] 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芻議[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4,***1***.

  [3] 林希.九河下梢說碼頭[N].今晚報,1999-07-09.

  飲食文化特色旅遊論文篇2:《淺論開封飲食文化特色及其旅遊開發》

  [摘要]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旅遊吸引物,對旅遊業的發展日益重要。開封歷史悠久,飲食文化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在對開封飲食文化的特色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旅遊開發對策。

  [關鍵詞] 飲食文化 旅遊開發 開封

  旅遊餐飲作為旅遊產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開發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旅遊業的深度發展。因此地方飲食文化旅遊開發對一個旅遊地的旅遊業發展有較大促進作用。開封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是我國其他菜系的搖籃――豫菜的發源地,燦爛悠久的歷史使開封飲食文化豐富,具有較大的開發前景,同時也對促進開封旅遊業進一步發展作用較大。在此種情況下,加強開封旅遊飲食文化的特色及旅遊開發研究很有必要。

  一、開封飲食文化的特色

  開封位於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先後七次成為中國的國都。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開封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主要有以下特點:

  1.豫菜淵源,菜具中和之味

  開封的飲食文化是大眾文化。開封飲食文化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官、商、寺、民餚饌的完整體系。七代王朝在開封建都,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名流高士、富商大賈雲集汴京,從而使官府餚饌應運而生,官府之餚饌,高雅清淡,鮮奇滋補。商業性質的中小型店鋪遍佈全城,提籃推車的串街小賣更是不計其數。汴京佛寺、道觀百所之多,素饌齋食是寺廟觀庵的主要飲食。民食的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說官府的餚饌是開封的精華,那麼市肆、民間的餚饌則是開封餚饌發展的基礎,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結晶。明清兩代,開封是“中原首邑”,民國時期,開封又是河南的省會,開封仍然是是南北商賈交流貿易的熱鬧地方。飲食文化的發展仍在繼續,具有鮮明特色的開封餚饌四處傳播,成為中國著名菜系之一――豫菜的代表,又被譽為“汴梁風味”。

  開封地處中州,烹飪方面則相應形成“菜具飲食中和之味”的特點。“中和之味”適合中州人的生理習慣等方面的需求,於人體的五臟六腑調和適中,確屬美味中之上乘。這是開封菜,也是豫菜所獨具的特色,集眾美於一身,自立於中國烹飪之林。開封菜堅持“五味調和制湯提鮮,技法講究刀工精湛,選料精細取料廣泛”的特色,強調色、香、味、形、器、營養六要素有機的結合。“五味調和,口味適中”源於中州,是開封菜獨有的特點。烹飪之聖伊尹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提出“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要做到“甘而不濃,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開封菜調味的尺度一直承襲這一宗旨,形成了不可過鹹、過辣、過甜,要求亦甜、亦鹹、亦辣,不偏不倚,不藏不露。所以,開封菜適應性強,男女老少適口,四面八方皆宜。

  2.選料精細取料廣泛,烹飪技法高超

  開封菜選料嚴謹,取材廣泛。長期以來,根據時令變化,更替不同的原料。任何時令鮮料,僅選用精、鮮之時,過時者不用。開封菜技法全面,烹調細緻,刀工精湛。煎、炸、熘、燉、燒等皆有所長,其中特別講究火候的運用。火力可大可小,火勢可猛可緩,火度可高可低,火時可長可短,變化頗多,不一而足。如傳統名菜扒廣肚,講究文武用火、鍋內成形,號稱“無芡自來黏”。而熘可使油水交融,用油不見油,如傳統菜糖醋軟熘鯉魚焙面,將炸好的魚對入清湯熘制,烘出的“活汁”,酸、甜、鹹三味俱全。

  3.風味小吃名揚天下

  開封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製作精美。雖是小吃,均極為講究,已成為開封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開封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開封不僅有名揚全國,被評為“中華名小吃”和“中國名點”的開封第一樓小籠包子,其他如桶子雞、炒涼粉、黃燜魚、杏仁茶等等風味小吃也各具特色,不一而足。說開封滿街的美食一點都不為過,開封許多的美食店鋪,大都隨意地開在路邊,方便實惠且物美價廉,讓人隨時隨地換換口味,美餐一頓。開封晚上夜市更是生意興隆,熱鬧非凡,在開封,最著名的夜市是鼓樓夜市,已入選為全國十大夜市。這裡共有800多家攤點、鋪位,其中經營小吃的就有l40多家,有l20多個品種,成為國內外遊客遊在開封、吃在開封的必經之處,而統一進場,l0分鐘入場完畢的特有場景也成為鼓樓夜市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開封特色飲食文化旅遊的開發對策

  民以食為天,旅以食為先。近年來,隨著開封旅遊業的興旺與發展,開封地方飲食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吸引物之一,為開封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在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的背後,開封地方飲食業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知名度不高,缺乏精品和品牌、消費環境欠佳,以及文化韻味顯現不足等問題。為此必須採取相應對策去進一步開發開封豐富的飲食文化。

  1.政府重視和扶持

  目前開封旅遊餐飲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對開封飲食文化開發缺乏深入挖掘,同時開封飲食文化在政策的扶持與社會支援方面力度不夠。開封飲食文化旅遊開發還需要各級政府的扶持與社會的大力支援,需要有統一的政策。因此開封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開封飲食文化發展,政府必須明確開封旅遊餐飲業在對開封旅遊發展的巨大作用,在建立旅遊強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議開封相關部門成立旅遊飲食文化開發協調領導小組,開展旅遊餐飲文化產業政策研究,提出扶持政策,促進其發展壯大。

  2.加強飲食文化旅遊開發的規劃

  首先對旅遊飲食景觀空間佈局規劃。飲食文化景觀是藉助餐館特色、菜餚特色等多方面的物質形態來體現。由於開封飲食文化種類、型別、風味,以及檔次的不同,開封在飲食文化佈局方面要按照適當聚集又分散的特點來佈局。如高檔旅遊餐飲應該佈局在開封老城區,特別是開封宋街,以及景點附近,地方風味小吃應該集中佈局,建設規劃好鼓樓夜市,使之成為一個景觀。此外也對飲食建築景觀進行規劃。開封的飲食建築景觀突出宋代建築的特色,是開封飲食業打造鮮明形象的關鍵之一。因此開封的一些酒店必須很好地和歷史相結合,神形兼備地體現宋代東京建築特色,才能有別於其他城市和地區的食文化旅遊,使遊客在開封能夠體驗到一種厚重的宋文化飲食就餐環境。

  其次特色旅遊飲食的開發規劃。開封旅遊餐飲文化要做大做強,開發具有開封本地特色的飲食文化品種是關鍵。為此對開封悠久飲食文化內容挖掘整理是最基礎的工作,組織相當的人力,在全市範圍內對歷史飲食文化進一步挖掘、整理,做到古為今用。二是根據開封飲食文化的歷史,在地方菜餚和飲食品種方面的創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各類旅遊餐飲品種,突出開封的豫菜淵源,菜具中和之味的特色。三是對開封小吃的規劃,開封的小吃很有特色,應該對開封小吃進行不斷的發展創新,爭取把開封鼓樓夜市規劃開發成為聞名全國的夜市點,吸引更多的遊客。

  三要加強人才培養的規劃。飲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人才是關鍵。首先是餐飲企業管理者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目前開封部分餐飲企業管理者文化素質偏低,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應該加強對重點管理人員的培養。其次是廚師隊伍的培養和規劃,目前廚師隊伍老化、弱化,傳統的名餚、名菜幾近失傳,廚師隊伍要有教育培訓作支撐,因此建立教育培訓基地,培養適合現代市場經濟,又熟知餐飲文化,掌握餐飲技術的人才是產業形成的關鍵。

  3.樹立形象,加強營銷宣傳

  開封在旅遊業對外宣傳促銷中,應把開封飲食文化作為不可少的內容。為此應做專題宣傳,隆重推出,在旅遊線路編制中,可以考慮開封飲食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線路中間,或編制飲食文化旅遊專線。其次要將飲食文化與美食節與美食街的建設聯絡起來。美食節和美食街要突出特色和主題,具有號召力、吸引力的主題性美食節將會更快、更有力地吸引旅遊者的眼球。二是開封可以通過舉辦“開封美食節”來弘揚開封的飲食文化。中國公認的四大“廚神”之一的伊尹就出生在河南開封,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宰相,精於烹飪,後人尊其為“烹飪鼻祖”,可以利用伊尹舉辦伊尹國際飲食文化節,招徠吸引更多遊客。同時也要興建開封的美食街和辦好鼓樓夜市,使旅遊者可以盡情領略當地的美食。三是開發生產開封飲食文化商品,把開封代表菜餚、食點作為重要土特產和旅遊商品進行開發生產,做成系列化的便於攜帶的商品,注意增加文化含量,激發遊客購買興趣,提高旅遊購物比重,廣泛傳播開封飲食文化。

  4.建設綠色消費環境

  優美消費環境對飲食文化的旅遊發展至關重要,開封一定要注意開封的環境衛生的整治,給遊客樹立一個良好的飲食文化消費環境。首先是要做好開封的城市風貌和環境衛生的管理,加強綠化,給遊客一個乾淨衛生的城市印象。其次要在遊客集中的景區、街區、車站碼頭,開闢餐飲區,加強對各個餐飲點的衛生管理,規範市場,搞好衛生,使遊客吃的放心。

  參考文獻:

  [1]吳長亮:關於振興豫菜的思路探討[J].決策探索,2007,***4***:92-93

  [2]歷史悠久的開封飲食文化[EB/OL].

  飲食文化特色論文:《談中國飲食文化特色》

  【摘要】“民以食為先”,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國古老的文化背景下,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呈現了多元化特點,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關鍵詞】飲食;文化;特色

  有著五千年文明古國美譽的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製作、食物器具、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中國飲食文化也在逐漸影響著西方的一些國家的飲食文化,逐漸滲透融合、博採眾長,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

  一、飲食結構

  飲食結構是指飲食與食物的搭配習慣,具體指酒、菜、飯的搭配。我國曆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最早的飲食結構已不可考,但可從古文獻中找到些許線索。《禮制・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這說明當時的飲食文化結構已初具,並有一定的飲食習俗。從先秦開始,糧、豆、蔬、果、穀類等植物性食料就成為了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穀,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餚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製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乾,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可見,在南宋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於成熟。我國的飲食頂峰可謂是滿漢全席。主宴為漢菜,菜餚總數為108件,其中南菜***主要為蘇菜***54件,北菜***主要為魯菜***54件,點菜不在其中,隨點隨到,副食為滿洲點心,計大小花色品種共44道。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書航錄》中有一份滿漢全席的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錄。滿漢全席包括蒙古親潘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百宴和節令宴六種宴席。

  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麵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二、食物製作

  中國傳統菜餚講究“色、香、味、形、藝”俱全,烹調方法極為講究,煮、蒸、燒、燉、烤、烹、煎、炒、炸、燴、爆、溜幾十種方法,不勝列舉。長期以來,由於地域物產和風俗的差異,源遠流長的烹調技術經過歷代人民的改良和創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閩菜、川菜、粵菜、京菜、魯菜等,所有菜系在製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道多變而著稱,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

  中國飲食獨特的魅力,就是在於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產生,主要在於五味調和。在色的配製上,以輔助的色彩來襯托、突出、點綴和適應主料,形成菜餚色彩的均勻柔和、主次分明、濃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諧悅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強調香氣,突出主味,並輔佐調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製上,注重造型藝術,運用點綴、嵌釀等手法,融雕刻和菜餚於一體,形成和諧美觀的造型。中國飲食將色,形,香,味,滋,養六者融於一體,使人們得到了視覺,觸覺,味覺的綜合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身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特色。它選料謹慎,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豔,拼配巧妙,有著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飲食用具的多樣性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別用竹筷進食,運用自如,經濟方便,被歐美人士贊為是藝術的創造。中國飲食用具從用途上來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甕、壺、甑、盤等等;從材料上來分,有陶製品、瓷製品、金屬製品和竹木製品等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飲食用具在材料、質量、形態等諸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隋唐開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銀等貴金屬所制的飲食用具,在民間,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瓷器享譽海外。直到現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四、營養保健

  中國人很注重飲食的營養保健,主張營養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飲食,通過調配食用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補精益氣、養身健體的目的。平常人們常常以穀物為主,注重飲食保健。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還概括了十條“不食”以及注重衛生,遵守時節,講究營養,有節制不過量的科學飲食法則。

  五、飲食審美

  中國飲食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餚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總之,中國飲食不僅僅滿足人們一種必需的生理活動,而且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對美的追求。隨著經濟全球化及資訊交換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重;同樣,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的食品。

  【參考文獻】

  [1]王新婷, 金鳴娟, 姚晚霞.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

  [2]趙洪恩, 李寶席. 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愛民. 中國餐飲業發展新趨勢[J]. 烹調知識,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