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視域下昂昂溪與呼倫貝爾兩地原始石器文化之比較

  美術論文知道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美術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黑龍江的流域面積排名世界前10,在此184.3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曾經出現過輝煌燦爛的原始石器文化,是我國北方草原石器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的交匯之地與代表地區,其中又以昂昂溪和呼倫貝爾兩地發現最為突出。昂昂溪文化位於黑龍江流域的腹地,地處典型的溼地及平原地區。呼倫貝爾石器文化位於黑龍江上游,地處典型的山地邊緣地區。昂昂溪文化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境內的39處遺址為核心,分佈輻射至整個嫩江下游的龍江、碾子山、江橋、扎龍、泰來、梅里斯、富裕、查哈陽、訥河等處,是我國細石器文化成熟期的代表。呼倫貝爾市目前的行政區劃面積達26.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市,境內多有原始石器文化遺存,包括哈克文化、輝河水壩、扎賚諾爾、扎賚特旗等處,與其北部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內的遠東石器文化有近似之處。其中的扎賚諾爾人是與北京人同時期的早期原始文化型別。昂昂溪和呼倫貝爾兩地石器文化多有聯絡,如呼倫貝爾扎賚特旗和與齊齊哈爾南部地區兩處遺蹟、呼倫貝爾莫力達瓦旗和齊齊哈爾北部在石器的種類、形制等方面就多有關聯。兩地石器種類都十分豐富,細緻的功能用途分工和有針對性的選材及加工工藝都體現了兩地細石器文化的特徵和發展的高度。從美術學的研究視角出發,對二者在分佈特點、石材選擇、加工方法、形態種類、特色器型等方面進行比較,瞭解黑龍江流域原始美術的發展。

  二、兩地石器文化分佈特點之比較

  ***一***與河流水系的關係之比較

  此方面的情況兩地相同,都是緊密圍繞水資源及漁業資源豐富的河流或沼澤而產生並發展的。兩地石器文化都是緊密依託本地水源而孕育,在主流和支流都有分佈。昂昂溪文化位於嫩江中下游,嫩江主航道穿行其間,且在周圍多有河灘、湖泊分佈,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且中間多有低丘高崗可供先民築屋居住,既可方便就近取水和漁獵,又可以在汛期居高以避險。呼倫貝爾石器文化位於大興安嶺西側。大興安嶺是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分界線,也是額爾古納河與嫩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多條河流發源於大興安嶺,嶺東河水南流匯入嫩江,而嶺西河水北流注入額爾古納河。境內河汊縱橫且少有激流險灘,涉水容易,原始時期常見10公斤以上的淡水魚,成為兩地原始石器文化孕育的物質基礎。

  ***二***與石材礦脈的關係之比較

  昂昂溪位於嫩江的下游,河灘寬闊平坦且多有沼澤湖泊,石材礦脈到此都是零星出現在河灘上。河床底下倒是有儲量巨大的礦脈,但是原始先民無從知曉也無力開採。昂昂溪石器的石材多在生活營地就地取材,換言之,是直接在方便獲取石材處建立生活營地。尤其是優質玉髓、瑪瑙,都是在嫩江河灘中採集,為石料系統當中質地最優的“籽料”,昂昂溪本地先民的營地就建在距離河灘湖泊僅十幾米的丘崗之上。呼倫貝爾位於河流的上游,且近鄰山地,其礦脈多依山而存,而臨近礦脈之地往往都沒有充足的水源,於是本地先民的營地都建在與礦脈有一定距離之處。所以呼倫貝爾地區石器的石材多取自於距生活營地有一定距離的產地,石材產地多為山腳甚至是山坡處,為石料系統中質地僅次於籽料的“山料”。

  三、兩地細石器材質之比較

  ***一***兩地細石器材質的相同點

  兩地石器材質有相同之處,都有玉髓、瑪瑙、蛋白石、燧石、石英石、礫石等材質。兩地石材中,瑪瑙、玉髓、蛋白石等高硬度石材所佔比例較大,這與華北、西北、華中等地石器那種礫石佔較大比例的情況截然不同。兩地在石材選擇方面都視那種幾乎完全透明的優質玉髓為最為珍貴的石材,用來製作最為精美的石刀。而且兩地在石刀的形制方面還有密切聯絡,兩地的玉髓石刀皆為石骨複合器、骨質刀柄、玉髓質刀片。昂昂溪本地石刀為單排刃,呼倫貝爾本地石刀為雙排刃。

  ***二***兩地石器材質的不同點

  兩地石材較為相近,但也有差異,在各類石材的數量比例上有所不同。昂昂溪石材中的玉髓和瑪瑙的比例相對更大一些,而呼倫貝爾石材中的蛋白石、燧石以及石英石的比例相對更多一些。昂昂溪文化的石器,在選用優質玉髓、瑪瑙來製作石鏃等精密石器的同時對燧石的加工有側重,本地出現的相對大量燧石材質的小型石核和刮削器便是?C據。而且昂昂溪文化石器中有一類為黃色玉髓和墨綠色玉髓,當今被本地稱為“江黃”和“雞肝”。以此兩類石材製作的石器以精美的石刀***從體量和形態上講應屬大石器***為代表。相比較而言,呼倫貝爾的石材在白雲岩、石英砂岩、黑曜石、流紋岩和水晶等類別上也有體現,這些石材在昂昂溪石器中很少見。而且黑曜石本身也不是在呼倫貝爾本地出產,在客觀上成為呼倫貝爾石器文化與其他地區關聯的證據。

  四、兩地細石器加工方法之比較

  ***一***兩地細石器加工方法的相同點

  兩地石器在加工方法方面有明顯的相同點,都是以壓制法為代表工藝。兩地石器文化的前期都以打製法為主,後期又都是以壓制法為主。而且,兩地石器都為典型的細石器文化,在經歷了單純打製法的前期之後,很快便進入以壓制法為主的中後期。相比較而言,呼倫貝爾石器打製法延續的時間比昂昂溪文化略長一些。兩地石器在壓制法通行的中後期,打製法作為壓制石器粗加工階段的工藝也都一直存在著,只不過就不常見那種僅僅運用打製法加工的石器器型了。壓制法是先用打製法在大石核甚至是原石上敲打下石片,然後在此石片上運用壓制法進行深入加工,主要的加工目的是為了得到鋒利的刃口和銳利的尖端。像石鏃或石刀則是直接運用壓制法在石核上壓下石葉,石葉的形態遠比石片要規整,更加符合進一步加工的要求,石葉從石核上被壓制剝離下來之後再繼續運用壓制法進行密集加工,不但是為了提高刃口或尖端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因對器型本身的修整而孕育了最早的藝術審美的萌芽。兩地多出產硬度較高的石材,所以除了較為精巧細緻的使用操作之外,一般意義上的砍砸、切割、錐刺、挖挑、鑽孔等操作需求只用打製法制成的打製石器即可滿足。至於數量巨大的精緻壓制石器的出現不僅是本地石器工業發展規模化、工藝化、精細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本地原始藝術審美意識覺醒和原始美術發展成就的集中體現。   ***二***兩地石器加工方法的不同點

  兩地石器加工方法的不同點在於,在呼倫貝爾未發現有磨製法或琢製法,而在昂昂溪石器中發現了一定比例的琢製法和磨製法。此兩種加工方法在昂昂溪石器工藝中所佔比例雖然不大,但卻與具體器型的具體加工相關聯,是本地石器發展特殊性的體現。昂昂溪文化為細石器的成熟期,出現了很多製作十分精細,用途十分特殊的工具器型,如小型石核、石球、石珠等。其由於石材硬度過高無法進行一般意義上的磨製,只能採取琢制的方法,此類加工方法形象的描述就是“十分精細精巧的小敲小打”,此種方法耗時耗力但最終的器型加工完整、精巧細緻,配合以玉髓瑪瑙材質特有的光澤和色彩,使得器物在高效使用的同時也具備了工藝美術作品的美感,成為了具審美屬性的原始美術的代表,此方面的標誌器型為小型石核等。

  五、兩地石器種類之比較

  ***一***兩地石器種類的相同點

  兩地細石器種類有相似之處,都是典型的細石器文化代表。除了少量的以打製法為主要工藝的砍砸器和尖狀器等大石器之外,兩地其餘的石器都是以選材精良、壓制而成的石鏃、石刀、石鑽、刮削器、尖狀器、投槍頭、雕刻器等壓制石器為主的小石器和細石器,而且都出現了石木複合器或石骨複合器。值得注意的是兩地都出現了非實用目的的裝飾品和禮制品,如玉環、玉管等。在半成品方面都有不同體量及長度的石核及石葉。兩地都出現了比例較大的石鏃和石刀,其選材嚴格,造型精美,壓制細密。

  ***二***兩地石器種類的不同點

  兩地石器種類不同之處亦很明顯,是兩地各自原始經濟文化型別的不同反映。呼倫貝爾石器更多地體現出一般意義的細石器文化型別特徵,其中石器的功能用途在採集、漁獵、狩獵等方面的數量相對平均,狩獵方面的傾向略大。呼倫貝爾石器在狩獵文化方面的傾向可以從相對於其他地區石器中數量比例較大、製作較為精細的石刀類器型中得以體現。呼倫貝爾石器中的石刀造型精美,多為石木或石骨複合器,結構相對複雜,加工工藝繁瑣而精密。其石器部分主要體現在刀片本身,骨器或木器主要體現在刀柄上。其中最為精密且精美的石刀代表是骨柄雙刃複合石刀,其不但適合對獸皮的切割,更適合劈砍和投擲,是狩獵生產中的絕佳工具。而相比較之下,昂昂溪石器更多地反映出漁獵文化和原始定居農業文化的特徵,其中有相當數量比例的漁獵用途石器,如數量相對較多的剔挖器、刮削器等。其中也有相當數量比例的原始定居農業用途石器,如播種器、石鋤、石鏟等。尤其是大量的播種器和石鋤,是昂昂溪本地出現原始農業和長期定居生產生活模式的重要證據。

  六、兩地細石器特色器型之比較

  ***一***昂昂溪的特色器型

  昂昂溪石器文化中特色器型有二,剔挖器和小型石核。剔挖器是當地發達的漁獵文化的直接體現,多用優質玉髓、瑪瑙材質製成,是典型的小石器。其加工工藝簡練,充分利用材質本身剝落後成彎曲?畹淖勻惶匭裕?加工成尖銳狀,多從事掏剔或挖挑等較為精細的操作。小型石核在黑龍江流域內分佈較為廣泛,此方面從加工工藝和藝術成就上講是昂昂溪文化最高。昂昂溪出土小型石核數百件,多為直徑1.5cm以下的精巧小件,以瑪瑙玉髓材質為主,其功能用途至今尚未完全揭祕。昂昂溪石器中的播種器和石鋤在呼倫貝爾地區雖然不曾見,但播種器和石鋤等原始農業器具在其他地區的原始農業石器中也有較廣泛出現,所以其特色不如剔挖器和小型石核那樣突出。

  ***二***呼倫貝爾的特色器型

  呼倫貝爾的特色器型是石骨結合的複合器。其形制獨特,功能強大,選材精良,且尚有多處存疑的謎團未解。其是典型的多材料複合工具,而且從選材和加工工藝上可以明顯看出原始美術的思考和藝術目的的實踐痕跡。首先選取優質的玉髓石材,而且多為較通透的白色玉髓,壓制成平行四邊形的薄片,再將四邊壓制出鋒利的刃口。單純地考量此石刀片,其獨到的設計思維、精細的加工工藝、巧妙的組合方式便足以令今人歎為觀止。接下來取如腿骨等較長部位的獸骨一根,在獸骨兩側開凹槽並將玉髓片鑲入其中。該類器型是典型的狩獵生產工具,且使用效率極高,可以輕易劈砍或切割,甚至可以進行遠距離投擲。每把石刀都不是由一片這樣的石刀片組成的,而是由八到十片不等的多片組合且多為雙面刃,所以從形制上講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刀”而帶有明顯的“劍”的屬性。從使用功能上實際上是兼刀的切割、斧的劈砍以及劍的精巧於一身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器型在美洲的瑪雅及印加等古文明中也多有出現,似乎可以作為探索東北亞與美洲大陸原始文明發展脈絡關係的研究切入點。

  七、結論

  經上述對昂昂溪和呼倫貝爾兩地石器文化的分析可得出下列結論:

  第一,在遺蹟分佈方面,兩地都集中在水源豐富之地。呼倫貝爾石材多采集於與生活營地有一定距離的山地邊緣,使得石材的採集成為專項生產勞動。昂昂溪石材都分佈於生活營地旁的河灘,可隨時拾取。

  第二,在石材種類方面,兩地都有玉髓、瑪瑙、石英石、礫石、燧石等。昂昂溪的特色石材為瑪瑙和玉髓,呼倫貝爾的特色石為蛋白石、石英岩、流紋岩和水晶等石料。此外,呼倫貝爾石器中還有非本地出產的黑曜石材質。

  第三,在加工工藝方面,兩地都以打製法和壓制法為主體。昂昂溪還儲存有少量比例的磨製法和琢製法,呼倫貝爾未見此兩種加工方法。

  第四,在器型種類方面,兩地都是細石器文化的代表,不同之處在於針對而言昂昂溪石器中與漁獵經濟生產生活相關的石器比例高於呼倫貝爾石器。在石器文化發展的後期昂昂溪石器更多地凸顯出定居農業的文化傾向,而呼倫貝爾石器更多地持續在狩獵文化的發展方向上。

  第五,兩地石器的特色器型比較後得知:兩地共同的經典器型為精細加工的石鏃。昂昂溪的特色器型是玉髓瑪瑙材質的剔挖器和小型石核,都是典型的小石器。呼倫貝爾的特色器型是優質玉髓材質的石骨複合刀型器,單體石器***含石器構件***以小石器為主,但最終的組合石器有明顯的大型組合石器的發展傾向,且與美洲大陸的原始石器有某種內在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