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論文

  慕課,是新近湧現出來的一種線上課程開發模式,它發展於過去的那種釋出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路資源綜合起來的新的課程開發模式。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全文如下:

  摘要:資訊化和大資料技術改變了人類知識獲取的方式。慕課的興起,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了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應主動順應高等教育的變革,認真思考並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在慕課時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慕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 自2011年秋天起,慕課以燎原之勢席捲全球,這場最初發起於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頂級名校。

  一、慕課的提出

  慕課***MOOCs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縮寫,意指大規模線上課程。“M”代表Massive,表示慕課註冊人數多,規模大,它與傳統課程教學中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習者不同,慕課擁有大量的學習者,規模可上千上萬,甚至史無前例。第一個“O”代表Open,表示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的開放性,慕課以學習為導向,只要註冊賬號人人都可以參與學習。第二個“O”代表Online,是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是通過網際網路線上實現的。“C”代表Courses,所指的是講授主題的提綱、教學內容視訊、佈置的作業以及學習注意事項。

  慕課教學形式的出現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風暴。這場風暴始於2011年秋, 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人註冊了斯坦福大學的1門《人工智慧導論》課程,隨後大規模線上開放課程呈現出了井噴之勢,高等教育領域的三大慕課聯盟相繼成立,分別是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執行商為學習者系統提供大規模開放平臺。慕課與傳統的線上課程、遠端教育不同,它不僅是一種新型的線上課程。

  在慕課的教學模式中,課程教學、學生學習過程、師生互動過程能夠被完整地、系統地呈現。慕課利用網路資訊科技手段,解構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它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不再簡單停留在工具和手段層面,而是直接影響到更深層次和更具實質性的教育教學的操作過程中。慕課通過碎片式的知識呈現方式,以短小的視訊課程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移動終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點實際掌握的情況,自由控制這些視訊,可以快進跳過,也可以反覆觀看。課程視訊中還穿插著一些小測驗,學習者只有答對問題才能進入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這種“通關”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習者長時間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還可以避免學習者知識的斷層,夯實學習者的知識基礎。慕課還整合了多種社交網路工具,學習者在觀看視訊中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時,可以通過虛擬討論區、微博、微信等網路社交方式展開討論,或者線上向教育者尋求幫助。

  在答疑討論的互動過程中,學習者完成了知識的理解和初步建構。學習者在慕課平臺的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資料,包括觀看視訊情況、測驗情況、社群討論情況,這些資料被伺服器詳細記錄下來並對其進行相關分析,教師通過對大資料的挖掘、分析和研究,全面地跟蹤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和特點,更加及時、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學習者也能夠通過資料分析,改進學習方法,凸顯個性化學習。

  目前,我國慕課教育正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率先加入Coursera,向Coursera免費提供中文線上課程,並與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一流名校共建全球最大的線上網路課程。同時,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C9高校及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共同打造中國的慕課平臺。2013年被稱為中國的慕課元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會長郝克明表示:“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借鑑 MOOCs 經驗實現教育模式和方式創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

  二、 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契機

  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承擔著向大學生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開放以來,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建設,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檔案。各級高校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檔案精神,結合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實效性,但從總體上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教與學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掌握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掌控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即使一些高校也開闢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採取了啟發式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有所改變,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主體的地位張力不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的實效性偏低仍然有負於社會的價值期待。

  從本質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作為主體的人必然具有主體性,主體性是作為主體的人具有的質的規定性,體現為主體在物件性活動過程中呈現出的主動態勢和支配地位,即具有自覺能動性。自覺能動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主體意識到自己與外物的主客體關係並以此來確立自我,實現自我的主體地位。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既是高校教師按照一定社會規範要求組織實施教育的活動過程,也是大學生通過自身內在需求,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能動的接受教育,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而活動過程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學生的自覺能動性。

  大學生以認知、情感、體悟等方式潛移默化,積極主動地構建和內化,自由感受、選擇、判斷、內化和踐行教育者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資訊,不斷追尋人的意義和價值,促進生命成長。但由於受理性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度強調為社會政治服務工具理性,忽視了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理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需求和內在的人性需求的衝突,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矛盾日顯突出。在課程教學中,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化”現象嚴重,普遍認為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是可以通過道德認知推及而來,將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等同於思想政治品德知識的學習過程,把人性窄化為理性,用對待自然科學的眼光來審視思想政治教育。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將毫無生命的絕對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價值觀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學生的思想、情感、主觀體驗被漠視,學生淹沒在抽象化、符號化的科學世界裡。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分析、論證等理性認知活動將本應包含知、情、信、意、行於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知識化、抽象化的知識條目和論證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變成了知識訓練的封閉場。最終,本應促進人的生命完整和充滿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壓抑人性、埋沒個性、桎梏靈魂的一種訓練。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呈現出的並非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而是一個知識的、理性的工具。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曾說:“所有的異化都是一種遺忘。”[2]對學生的漠視與遺忘導致了原本充滿無限生機和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離了教育的本真走向了異化,陷入了軟弱無力的狀態。

  慕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帶來了契機。慕課充分利用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分析技術,徹底解構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創造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過程可分為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傳授是教育者將客觀認知傳遞給學生的過程,知識內化是教育者將外部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其中,前者是前提、鋪墊,後者是目的、歸宿。在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發生在課堂上,知識內化則發生在學生的課後作業或者課後實踐中。

  而事實上,知識內化是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形成的關鍵的階段,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個性化問題,如果教育者在學生髮現個性化學習問題和需要的時候給予指導,教學效果將會顯著提高。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重知識傳授,輕知識內化,學生在知識內化階段很難得到老師個性化的幫助和指導,這就嚴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甚至產生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而學生則產生了說一套、做一套的雙重人格。慕課提供了教學改革的可能,它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它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增長,更關注學生的態度、個性、行為。

  學生將自己的需求、興趣和期望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自由選擇和支配學習過程,在課前完成了知識傳授過程,知識的內化過程發生在課堂中,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教師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把問題的探究引入更深的層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的動機,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其知識意義的構建。師生之間建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關係,他們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彼此間進行著知識、情感交流。教師和學生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最終實現了教學相長。

  三、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路徑

  復旦大學副校長陸防認為:“在‘慕課’面前,傳統教育模式正在受到挑戰。‘慕課’這種方式不在於優質資源分享,而在於教學改革,在於新的教學模式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3]慕課顛覆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改革注入了新元素。但慕課並不是萬能的,不能將其絕對化,試圖用其完全取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關係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關係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因此,適宜採取混合教學模式,將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二者的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翻轉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前,教育者首先下達任務單,要求學生在課堂外先聽課,通過觀看微視訊的方式完成線上聽課。微視訊短小精悍,時間長度約5-8分鐘,一般不超過10分鐘,符合視覺駐留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微視訊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製作而成,每個微視訊聚焦一個知識點,目標明確,主體突出,內容精煉,點撥難點,突出重點。

  微視訊可以同時使用文字、動畫、圖片等形式來展示教學內容,將抽象的思辨的概念形象化、視覺化,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這些微視訊學生可以在宿舍、教室、圖書館等校園網覆蓋的任意角落隨時隨地的學習,學習的進度學生自己掌控,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自主安排學習程序,真正實現了按學生自己的步驟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已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呈現者轉變成教學的引導者。學生課前對基本的知識點的學習,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知識的時間,增加了課堂師生互動交流的時間。在學生觀看微視訊中,由於各個學生各自的知識能力結構不同導致了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平衡性。

  在課堂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一起通過回顧的方式,對微視訊中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理,鞏固和強化學生在線上所學內容,並針對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和學生在線上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解答,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在觀看微視訊中所出現的問題向教師提問,與教師展開對話,或者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積極思考,合作探討問題,教師走進學生的討論中,融進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必要時給予幫助答疑。這種先學後教的教育方式讓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真正做到了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符合90後學生追求個性化的特點。

  學生通過微視訊的學習,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儘管他們掌握這些知識花費的時間有所不同,採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隨後在課堂討論中有了發言權,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翻轉課堂先驅亞倫和伯格曼認為,翻轉學習的本質,不是如何使用微視訊,而是如何充分使用好課堂學習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進而創造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

  四、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啟示

  慕課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最大的教育革新”,這種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育改革帶來了諸多啟示。

  ***一***主陣地和多陣地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大學生培育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效率不僅要著眼於課堂中,還要著眼於課堂之外,主動佔領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將主陣地與多陣地相結合。慕課優化了教學過程,開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讓學生的學習發生在上課之前,學生在上課之前可以隨時隨地在線上開展學習,自主安排學習的程序,教師也可以在線上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診斷與反饋,學生從填鴨式的教學中解脫出來,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更加高效。

  ***二***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相結合

  社會需要意指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個體需要意指作為個體的人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會需要組織施教的過程,也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個體需要接受教育的過程。為此,滿足社會需要與學生的個體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取得實效的關鍵。但在傳統班級授課教學中,教師按照統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標準、學習時間和教學方式,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的個性需要。慕課建立了個性化學習平臺,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需求,教師基於大資料的分析,可以全面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展開針對性教學,將社會需要與學生的個體需要有效的結合起來。

  ***三***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自我分析、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創新等方式來實現學習的目標。慕課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環境,充分發揮了其主體性,無論是課前的微視訊學習,還是課堂中的師生交流,都是旨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探索,在自主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合作學習是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取的一種學習方式。它鼓勵學生為共同的利益或目標而一起合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個人的利益或目標也得到了實現。學生在自主探索階段,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合作學習將知識引至深處,學生在課堂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與同伴交流中,將知識拓展加深,實現了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