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園林的分析

  對蘇州古典園林的視距進行研究,是為了創造更好的視覺體驗,彌補同領域研究的不足,同時為今後園林景觀的視距設計提供理論依據。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地方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1961年3月,拙政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遊覽參觀點。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

  拙政園佈局

  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約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佈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東部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佈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築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雲峰等,均為移建。拙政園的建築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

  中部

  拙政園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佔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佈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築,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雲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裡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從拙政園中園的建築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區還有微觀樓、玉蘭堂、見山樓等建築以及精巧的園中之園——枇杷園。

  西部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佈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後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佔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築“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後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並立時頓感到這裡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西部其它建築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

  園林特點

  以水見長

  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佔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佔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佈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庭院錯落

  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裡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佔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侷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徵。

  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截至2014年,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鬆***“風入寒鬆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鬆、竹、柏等等。

  主要景點

  東花園

  秫香館

  秫香館:秫香,指稻穀飄香。此處以前牆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穀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築,面水隔山,室內寬敞明 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雕鏤精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落地長窗加上精緻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妝點得古樸雅緻,別有情趣。

  涵青亭:園林建築,以亭的變化為多。亭是一種只有屋頂而沒有牆的小屋,玲瓏輕巧,一般由屋頂、柱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在園林中可點景、觀景,又可供人小憩、納涼、 避雨。涵青亭居於一隅,空間範圍比較逼仄。整座亭子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給本來平直、單調的牆體增添了飛舞的動勢。斜倚亭邊美人靠小坐,天光雲影,水 間錦鯉遨遊,荷蓮輕蕩。

  天泉亭:是一座重簷八角亭,出簷高挑,外部形成迴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四周草坪環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鬱。亭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亭內有口古井,相傳為元代大巨集寺遺物。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藉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

  綴雲峰:蘭雪堂北,山峰高聳在綠樹竹蔭中,山西北雙峰並立,取名“聯璧”。綴雲峰、聯壁峰為歸園田居的園中景點。綴雲峰的形態自下而上逐漸壯大,其巔尤偉,如雲狀,巋然獨立,旁無支撐,此峰苔蘚斑駁,藤蔓紛披,不乏古意。

  中花園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樓艙,通

  香洲

  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託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

  雪香雲蔚亭:雪香,指梅花。雲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又稱冬亭。

  梧竹幽居:建築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緻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於四周白牆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 “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題。

  松風水閣:鬆、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友”。松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鬆之蒼勁古拙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鬆聽濤之處。

  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硃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名。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線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的經典景觀。

  遠香堂:遠香堂為四面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建於原若墅堂的舊址上。堂北平臺寬敞,池水曠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的佳處。

  海棠春塢:玲瓏館東側花牆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卷式磚額,嵌於院之南牆。院內海棠兩株。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鑲嵌而成海棠花紋。與海棠花相呼應。

  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雨點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就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

  玉蘭堂:是一處獨立封閉的幽靜庭院,玉蘭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緻。南牆高聳,好似畫紙,牆上藤草作畫,牆下築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西花園

  笠亭:在扇亭後的土山上還有一小亭,稱“笠亭”。

  “笠”即箬帽,亭作渾圓形,頂部坡度較平緩,恰如一頂箬帽,掩映於枝繁葉茂的草樹中。

  宜兩亭: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這就是“宜兩亭”。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為西花園的主體建築,南部稱“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北廳因臨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卅六鴛鴦館內頂棚採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嫋嫋,繞樑縈迴。

  倒影樓***夜景***: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倒影如畫景色絕佳。

  留聽閣: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鬆、竹、梅、鵲飛罩,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是園林飛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

  塔影亭:在留聽閣,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致至。攢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

  與誰同坐軒:小亭非常別緻,修成摺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

  波形廊: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佈局,分成兩段,臨水而築,南段從別有洞天***,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

  典園林植物景觀的風水分析

  風水的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瞭解自然環境,進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這又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不謀而合。近些年來,大量現代西方觀念和理論提供了認識事物的新視角,然而進入中國歷史的研究中卻發現並不適用,當代著名史學家俞英時認為:“最好是儘量先從中國舊傳統中去求瞭解”。因此,在當今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城市為目標的社會,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水學對中國古典園林進行詮釋成為國內外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只有通過合理、恰當、巧妙的配植植物,園中的山、水、建築才有靈韻。植物作為唯一具有生命的造園要素,其自身以及所營造的植物景觀與風水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1陰陽論

  “陰陽”萌發於古代先民觀察天文地理的經驗理知,只作為太陽日光向背的意義而出現,向日的為陽,背日的為陰。陰陽一詞典出《詩經·公劉》中“既景乃岡,相其陰陽”,描繪周民辯證方位,規劃營宅。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陰陽論逐漸演化為一種哲學概念,最早見於《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後“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恆。”這兩句解釋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兩種互相對立消長,矛盾而又統一著的動態平衡勢力,包括宇宙萬物。如日月、晝夜、明暗、動靜、內外、男女、剛柔、遲速等等。古典園林中的植物景觀並非是隨意安排的,而是處處體現著一種陰陽平衡的和諧之美。

  1.1植物方位

  清·高見南《相宅經纂》:“東種桃柳,西種梔榆,南種梅棗,北種奈杏”。還有“青松鬱郁竹漪漪,色光容容好住基”,“白蘭屋前種,美花香氣送”,“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等說法,雖然這些要求貌似只符合風水理論,事實上卻具有科學道理,完全符合所栽植物的生態習性。園林植物陽生樹是“陽”,陰生樹是“陰”,那麼將陰生樹置於北面,陽生樹置於南面或陰生樹置於陽生樹下,這樣互相搭配,正是體現“陰陽合則生”的規律。陳從周的《續說園》中:“牡丹香花向陽斯盛,須植於主廳之南。”開朗曠達之地,早晨受初升之旭日,傍晚又可得到晚霞的光照,宜栽喜陽之花木。《花鏡》:“松柏骨蒼,宜峭壁奇峰”,完全符合松柏類耐旱不喜溼的習性。

  因此,在古典園林裡牡丹向陽作臺,襯以文石闌干;牆陰植如女貞、竹類等耐寒植物;背陰且能略受陽光之地栽植桂花、山茶之類;階下石隙中,植如沿階草等常綠的陰性草;池沼低窪處則點綴垂柳等等。

  留園遠翠閣前有明代遺物青石牡丹花臺

  1.2均衡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向來以含蓄為美,尤其是佔地通常較小的江南古典園林,其植物景觀形成的空間是運用植物本身以及同其他造園要素結合所創造出的一個“陰陽平衡”的天地,它包含著一系列對立而又統一的因素,運用欲揚先抑、藏露相融、以少勝多、小中見大、虛實襯托、動靜結合等模式,採用借景、對景、點景、補景、障景等手法,增加空間層次感,從小空間創造出大空間,使室內外相通、相透、相補,整個空間佈局在同一中有變化地營造出一種“陰陽和諧”之美。

  1.2.1季相變化

  風水理論是易學與環境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而《易經》中“生生不息”的變化思想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景觀。傳統園林設計中一般春季可賞玉蘭、海棠、桃花,夏季可賞荷花、芭蕉,秋季可賞菊花、石榴、桂花,冬季可賞松柏、梅花等。在植物配置上要求春夏景物疏朗明快,從而表現出冬夏有別的季節變化。如拙政園中春季“雪香雲蔚亭”的梅花凌寒綻放、“海棠春塢”的海棠繁花似錦,夏季“嘉實亭”的枇杷樹結成累累金丸,秋季“秫香館”牆外稻花飄香,冬季“松風水閣”的松竹凌寒不凋。

  拙政園雪香雲蔚亭

  1.2.2點景點睛

  點景是從風水理論中變化而來的,造園者用較少的筆墨,略施小築,可使園林注入靈氣,頓時移情生輝,儼然構成一幅優美的天然畫卷,而其中的題詩作詞更是成為景中的點睛之筆。如拙政園中部景區的“荷風四面亭”,亭中觀賞荷葉、垂柳,清風徐來,荷香沁人,無比貼切;留園“聞木樨香軒”,位於假山之上,遍植桂花,中秋時節,月桂香飄四方;網師園“看鬆讀畫軒”,軒南遠山近水,樹壇中植園柏、羅漢松,姿態奇特;獅子林“暗香疏影樓”,四周栽植梅花,是賞月聞香的夜遊園。

  獅子林暗香疏影樓

  1.2.3拓展空間

  運用藏露結合,以植物的自然體態裝飾磚、瓦構築的建築背景,以達到“圍牆隱約於間”的自然之趣。如拙政園的枇杷園西牆、滄浪亭中沿牆而上的爬山虎;網師園東牆的木香。此外,在圍牆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錯落,牆面若隱若現,產生遠近層次延伸的視覺空間,不僅自然氣氛倍增,且高低掩映的植物更可造成景深幻覺,擴大景觀空間感。如留園“揖峰軒”北天井中,用竹石作牆隅配植,通過空窗形成一幅幅畫面;耦園一角,幾塊湖石坐底,壽星竹作背景,石筍聳於其前,邊植羅漢松,簡潔明朗;網師園“殿春簃”的北天井,對著漏窗,用蠟梅與湖石組合成窗畫,坐在室內,北面觀畫,南面賞景,前瞻後顧,南北逢源。

  網師園東牆的木香

  1.2.4豐富構圖

  S形曲線形如太極的陰陽分界線,風水學中有著“麴生吉,直生煞”的陰陽平衡觀念。然而,造園理論中不乏的“水必曲,園必隔”,“不妨偏經,頓置婉轉”等經驗總結,“曲”早已經是中國古典園林最重要的一個特點。為與自然風景的“曲”相協調,造園者們常常將要素以曲代直。對於園中植物,則主張“取其自然,順其自然”,保持它們本來的姿態,在姿美、色美、味香和品味的選擇標準中,首要的是姿美,即樹冠的形態、樹枝的疏密曲直、樹葉的形狀等都追求自然的優美曲線。如怡園湖岸,樹幹彎曲、斜臨水面,呈臨水式的白皮松;耦園假山高處,樹幹彎曲,倒掛於峭壁之邊,呈懸崖式的瓜子黃楊;網師園“看鬆讀畫軒”花臺,樹幹橫臥於地面,呈臥乾式的黑松;獅子林“指柏軒”前假山,樹幹屈曲,樹枝下垂,蒼勁古樸,呈曲乾式的古柏。

  網師園看鬆讀畫軒前花臺

  2五行說

  “五行”,如《夏朝風水法則》一文所說,乃夏禹稱帝時所創。隨著人們的逐漸重視而流行起來,《國語》雲:“王***周朝帝王***以土與金、木、水、火五行,以成萬物!”。《禮記》則將四時、四方、五音、五味、五色、五穀、五帝等皆用“五行”表示。而後形成了一套五行的相生相剋哲學觀和宇宙圖式,即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剋

  2.1相生相剋

  植物間、植物與人以及植物與環境的相生相剋是普遍存在的,許多民諺和詩文都是對這些元素間適宜與不適、相生相剋關係的經驗總結性口碑文載,如宅後有榆,百鬼不進;曼陀羅花開,蛇蠍蟲遭滅;葡萄栽在松樹旁不結果,栽在榆樹旁結酸果;葡萄架下不宜睡臥,其氣場對人體不利;松樹、柏樹能夠分泌出強烈芳香的揮發性物質,具有較強的殺菌消毒能力。有關資料認為,每公頃松樹或檜柏林一晝夜能分泌出30~60kg的殺菌素,這些殺菌素甚至可以殺死飄浮在空氣中兩公里以外的細菌和病毒,保護人的身體健康。但孕婦宅旁則不宜植柏樹,其氣味促嘔。另外,根據植物的五行來布場,不僅力求景觀美,而且更注意發揮植物的功能,以創造出良好的可居環境。如五行屬火、五色屬紅系列的植物,如石榴、紅楓、象牙紅、紅千層、紅背桂等有助於心臟和神經的調節;五行屬金、五色屬白系列的植物,如白千層、檸檬桉、九里香、白玉蘭、白睡蓮、冰水花等有助於肺部的調節;五行屬木、五色屬綠系列的植物,如綠牡丹、綠月季及綠色林木等有助於肝部的調節;五行屬土、五色屬黃系列的植物,如黃素馨、金桂、金菊、黃鐘花、黃玫瑰等有助於脾胃的調節。

  五行衍化四季、方位、五味、五色

  2.2花木顏色

  風水理論中,對於植物什麼方位適宜栽植什麼顏色,由“金、木、水、火、土”組成的五行衍化出一系列深層次的涵義:白色象徵光明、潔淨與正義;綠色象徵平安、吉祥與如意;黑色象徵莊重、肅穆、神祕與沉重;紅色象徵歡樂、熱烈與生命力;黃色象徵富貴與尊嚴。如在皇家園林中,玉蘭、海棠、迎春、牡丹、桂花幾乎形成了植物景觀的主調,雍容華貴的牡丹是統治者尊貴、富有的象徵,色彩上常以鮮豔的紅、黃色居多;還有“右樹紅花、妖媚傾家”的說法,形容“桃花運”較多,不宜設在水塘右邊,否則會有淫穢現象的出現;“右樹白花、子孫零落”則是與人們對亡者哀悼示以白花的習俗有關,故而得出“子孫零落”的推斷。

  3象徵意

  象徵,形著於此,而義表於彼,以具體的事物或符號表達特定的含義,具有約定俗成的民族性特點。中國古典園林在造園之初,即被深諳傳統文化思想的園主或造園家們在作為意識形態外在體現的園林植物景觀中,不僅僅停留在植物色彩、姿態、香味等引起的感觀愉悅上,而是更注重植物文化的象徵內涵。同樣,在流傳下來的習俗文化當中,風水學也充分應用了植物特定的象徵寓意。

  3.1吉祥寓意

  植物與吉祥語的諧音寓意。如桔***吉***、芙蓉***富榮***、桂***貴***、棗***早***、桐***同***、櫸***舉***、槐***懷***、竹***祝***、荷***合、和***、蓮***連***、柏***百***等。另外,還有槐樹來代表“祿”,後人常於庭院植槐;自古視“靈芝”為祥兆,吉祥圖可見鹿口或鶴嘴銜靈芝,常用作祝壽禮品;梅花因有五瓣被認為是有五個吉祥神,常有“梅開五福”圖;無患子受到尊崇,果實俗名鬼見愁,佛教稱為菩提子,可串聯作念珠,有它“無患”;月季因四季常開而視為祥瑞,有“四季平安”意蘊,與天竹組合為“四季常春”;松柏因四季長青、樹齡較長而寓意長壽;牡丹被視為“富貴花”,常與玉蘭、海棠、桂花搭配在一起,寓意“金玉滿堂”。如網師園萬卷堂前植玉蘭、女廳前植桂花,春觀蘭、秋賞桂,飽含祥瑞富貴之意。民俗中“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莊子·秋水》:“夫宛鳥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都有梧桐樹招引鳳凰棲息之意。如耦園東園西牆邊種植梧桐,園主沈氏把夫人比喻為鳳凰,將其招引來東花園棲息,與自己共度時光。

  3.2品格寓意

  根據植物的象徵性賦予不同的品格。如鬆、竹、梅、菊因傲霜、高風亮節被譽為“四君子”;其中鬆、竹、梅又因其耐寒習性而被譽為“歲寒三友”,怡園拜石軒廳南院,遍植松柏、冬青、梅、山茶、翠竹等,經冬不凋,四季常青,且以鬆、竹、梅為特色,故又名“歲寒草廬”;蘭因有王者香而被賦予高士的品格;此外,丁香、桂、含笑、茉莉等往往因其特殊的芬芳而被比做麗姝佳人。

  3.3民俗忌諱

  同時,植物的象徵寓意也存在一些人們忌諱的方面。造園主常常避諱在院子門前種桑樹,謂之桑***喪***,有“出門見喪***桑***”之不詳寓意;門前種桃,謂之桃***逃***,“兆”為“富貴”,即有“富貴逃散”之意;古時,柳木常作“喪杖”和“招魂幡”,栽柳於後門,則有“子孫散盡”之意;植苦楝樹,有“主人食苦果”的意思;在主院內種植大樹,“大樹通軒,疾病連綿”,俗謂之“陽氣不通,陰氣升騰,吉利不至也”;桉樹則被視為“凶兆”之樹。

  4結語

  綜上所述,風水學中有著豐富並且科學的植物種植理論,而且對古典園林的植物景觀產生了較深的影響。正確、客觀地應用風水學,結合相關學科,對保護以及恢復古典園林植物景觀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蘇州園林介紹之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隅,始建於明正德四年間,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

  拙政園佔地62畝,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古園林、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拙政園佈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臺軒榭多臨水而築。全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園是其主體和精華所在。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他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黃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臨水,水池中以土石壘成東西兩山,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對景。由雪香雲蔚亭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面亭,由此亭經柳蔭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向西則入別有洞天。遠香堂東有綠漪堂、梧竹幽居、繡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處。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處。小滄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蘭堂。進入別有洞天門即可到達西園。西園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兩館共一廳,內部一分為二,北廳原是園主宴會、聽戲、顧曲之處,在笙蕭管絃之中觀鴛鴦戲水,是以“鴛鴦館”名之。南廳植有觀寶朱山茶花,即曼陀羅花,故稱之以曼陀羅花館。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西園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拙政園東部原為歸去來堂,後廢棄。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佈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近年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

  典雅、淡秀的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街178號,面積78畝。這是一座始建於公元十五世紀初的古典園林,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經過幾百年的蒼桑變遷,至今仍保持著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被譽為“中國私家園林之最”。

  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建造此園,取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名“拙政園”。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度分合,或為“私人”宅園,或做“金屋”藏嬌,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蹟和典故。

  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廳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臺倒影,清幽恬靜。東部平崗草地,竹塢曲水,空間開闊。

  盆景園與雅石齋是鑲嵌在拙政園中的二顆璀璨的明珠。拙政園西部一片清影搖曳的竹籬牆內,集萃著蘇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稱為“名園瑰寶”,擁有50餘個品種,近萬盆盆景。雅石齋位於中部,一個池水、遊廊縈繞的幽靜的小院,裡面陳列著室內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態的多種奇石配以紅木座架供奉於案桌、條几,越顯鍾靈毓秀。近年來,拙政園還推出了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杜鵑花節、荷花節,受到了廣大中外遊人的喜愛和稱讚。如今二個花節已成為蘇州古城每年春天一個亮麗的旅遊景點,成為蘇州園林每年的一個特色旅遊專案。

  該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遊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前來觀光旅遊,他***她***陶醉在古老、文明的傳統文化之中。
 

>